在元代雜劇《劉行首》中,「柴米油鹽醬醋茶」被列為「開門七件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遠古的食蟻獲酸到穀物釀醋,從祭祀用品到餐桌必備,從調味增鮮到防治疾病,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
而在長期發展中,醋超越了調味品的概念,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醋文化的演變正是這一點的有力證明。
一、 醋的起源與演變
1、醋的名稱
「醋」字在古代有兩個讀音:其一出於《說文解字》:「 醋,客酌主人也。」此讀音為zuò ,表示客人敬酒以向主人答謝,與「酢」互為通假字;其二為現在說的「酸味液體」之意,讀為cù。大約到春秋戰國年間,人們才將醋、酢二字混用,使「醋」字有了「酸」意。
2、醋的起源
在《禮記 周禮》中有「醯人掌五齊」的記錄。醯人即為掌管釀醋的官員,而"五齊"是指釀酒的過程中出現的五個發酵階段。這說明,至遲在周代,人們已經掌握了釀醋的技術,而且這種技術很可能受到了釀酒過程的啟發。此外,醯人的地位很高,說明醋在帝王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
3、醋的簡史
東漢著作《四民月會》中記載:"四月四日可做酢,五月五日也可做酢",這裡的「酢」即為醋,說明當時有釀醋的固定時間。南北朝時,社會動蕩,糧食短缺,而醋的釀造一大原料就是糧食。因此,醋被視為奢侈品,官員在互相宴請時,往往把有無醋作調料視為宴席檔次的重要評判標準。到了唐代,醋已經成為人們飲食生活中的必備品。南宋時,醋甚至成為主要調料,杭州名菜「西湖醋魚」便是一例。 明清時,因為原料不同,發酵環境也有差異,醋的品種增多,風味各異,形成獨特的地方醋。
4、四大名醋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山西陳醋、四川保寧醋、鎮江香醋、福建米醋成為享譽中外的「四大名醋」。清代,山西人王來福創辦了「美和居」醋坊,打出了「山西老陳醋」的品牌,山西陳醋一躍成為名醋之首。保寧醋是四川地區一大特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保寧醋在釀造過程中加入多種中藥材,形成獨具特色的藥醋。鎮江香醋以糯米為原料,其獨特優勢是「酸而不澀,香而微甜」,與南方清淡新鮮的菜餚正好相配。
在釀造福建米醋的過程中,人們會加入紅曲,使其醇香可口。當時,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醋缸,可以經年不斷地添加陳釀,代代傳承,成為吉祥如意的象徵。
二、醋的延伸文化
1、吃醋
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吃醋」來形容由於心中妒忌而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這一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史書《御史臺記》記載,唐太宗為表恩寵,將幾個美女賞賜給大臣任瑰,但是他卻因害怕妻子妒忌而不敢接受。於是皇帝送給他的妻子一壺毒酒, 宣布妒忌本在七出之例,但念其為任瑰結髮之妻,又與任瑰恩愛,故給其兩個選擇:同意任瑰接受賞賜,否則飲酒受死。誰知任妻性情剛烈,竟將「毒酒」一飲而盡。但皇帝讓人在壺中裝了醋,只是藉此嘲笑,並無殺人之意。
之後,「河東獅吼」一詞加深了吃醋與嫉妒之間的聯繫。明代著作《紫桃軒又綴》中記載:「正德中,獅子房二號日食活羊一隻、白糖四兩、羊乳二瓶、醋二瓶……」說明獅子確實有吃醋的習慣。而「河東獅吼」又常常被用於比喻妒妻悍婦,因此,善妒之人與愛吃醋的關係進一步加深。
但文章中第一次將「妒意」與「吃醋」合用是在《紅樓夢》中。在第三十一回中,襲人說道:「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們的不是。」晴雯聽她說「我們」,自然是指襲人和寶玉,不覺又添了醋意。此外,醋是酸味調料,可以引申為酸味,因此帶酸字的詞語順應而生:心酸、鼻子一酸……總之,醋對語言的影響頗大。
2、文人與醋
人們買醋時常買一瓶,是因為半瓶醋會潑灑出來。之後,人們便用「半瓶醋」形容對某事一知半解卻喜愛炫耀的人,正如民間俗語所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在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中有這樣的話:「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科舉制建立後,尤其是在元明清三朝,讀書人的社會出路漸趨狹窄,除了考取功名別無選擇,因此,中舉的讀書人春風得意,而未能入仕的讀書人的社會地位逐漸下跌,再加上讀書人大多思想保守,封建頑固,整天「之乎者也」,在現實生活中總是知書不知人,如同酸腐的醋一般令人厭棄,所以人們便用「酸」來形容讀書人固執迂腐,酸腐逐漸成了死讀書的文人的性格特徵,酸子成了落拓讀書人的象徵。
3、醋對群體的影響
在山西,醋最能引起山西人的認同感,因為醋是山西人區別於其他群體最顯著的標誌。在此,醋成為山西的符號象徵,承載了山西人的凝聚力。因為山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醋,久而久之,他們的性格也受到了醋的影響。
山西土地貧瘠,飲食以麵食為主,難以消化,且山西水鹼度高,這為醋的發展營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雖然釀醋成本低,但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醋。這就如同山西人的低調與節儉,雖然他們善於經商理財,晉商擁有萬貫家財,縱橫天下,但他們從不鋪張浪費,總是小心謹慎,因此有人將他們形容為「東方的猶太人」。
此外,山西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環境封閉,社會交往不發達,山西人如同山西醋一樣,在性格上較為封閉保守、安於現狀,甚至有些消極被動。儘管社會發展迅速,但在山西的廣大農村,仍有一些農民固守舊俗,自甘貧困。此外,在整個中國騰飛的時候,山西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這與地方政府的畏手畏腳、不敢創新不無相關。
4、醋與政治
中國古代常以飲食烹飪比喻治國理政,在儒家觀念中,儘管爭鬥有時在所難免,但調和、平息才應是常態。而醋作為重要的調味品,在調和五味中有重要作用。這恰似君臣相處,臣子應進獻正確意見,及時糾正君主的錯誤,達到君臣相和,從而獲得政治上的安定。
周代時,武丁用醋讚美傅說的卓越才幹,醋也最早成為讚美人優良品格與才能的象徵。而孔子也用醋形容人的品性:「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不過,孔子並不是讚美此人的高尚品性,而是借他向鄰居借醋一事諷刺他的偽善。
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當宰相就要有相當大的肚量,那麼標準是什麼?人們用醋來舉例:「吃得三鬥釅醋,方做得宰相」。能否大量喝醋被人們當做對一個人胸懷寬窄的考驗。當然,這裡並不是真的喝醋,而是指他能承受多少委屈。有了寬廣胸懷,才能身居高位而不倒。
5、醋與生育
吉祥食物是一種由人們的圖吉利心理形成的特定食物,寄託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願望。「酸兒辣女」這一說法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醋等酸味食品作為吉祥食物,代表孕婦懷了男孩,承載了人們對家中多男丁的美好願望。
其實,將生育與醋聯繫在一起是有一定歷史淵源與科學依據的。古代生產時,在屋子裡用炭燒醋可以活筋益血,殺菌消毒,利於生產。後來,人們發現孕婦在妊娠期喜歡吃酸,這本來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可能由於這種現象在機率上與生男孩有相似性,因此人們將吃酸與生男孩聯繫在一起,這表達了人們對生男孩傳宗接代的願望。
6、當代醋文化
在當代社會,醋文化有了全新的詮釋,也有著全新的作用。現在的醋文化,包括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群策群力的合作精神。這些流傳千年的古老美德,增強了一方人民的凝聚力與歸屬感,成為他們的精神與文化傳承,也激勵他們傳承精神、不懈奮鬥。此外,醋文化旅遊也成為了一大熱點。如山西的東湖醋園,對社會免費開放,讓人們近距離了解傳統陳醋的釀造過程,品味陳醋背後的醋文化,推動醋文化的傳播和釀醋手藝的繼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