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晚清女子的三寸金蓮,怎一個美字了得?老照片見玄機

2021-01-20 奇聞解密

直擊晚清女子的三寸金蓮,怎一個美字了得?老照片見玄機

黃逸梵原名黃素瓊,出生名門世家,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父親黃宗炎任廣西鹽發道,她自幼在傳統的家族中忍受著「男尊女卑」的壓制,然而她思想上卻因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氣氛的渲染而極為開化,張愛玲曾形容母親黃逸梵是「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可見黃逸梵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

王克琴,晚清京劇名伶,旗籍世家,專工花旦,扮相豔麗大方,唱念做兼能,先後轉演於津、京、滬、漢等地,她的美貌備受矚目,許多皇室貴胄、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寫了很多詩詞來讚美這位佳人,「一朵牡丹猶比豔,兩朝菊部少齊名」。王克琴不僅美貌無雙,還有一雙三寸金蓮。

小榮喜的老照片,她應是當時的坤角,精緻的容顏,典雅的氣質,令人驚豔,只是三寸金蓮看著都疼。可以說,纏足是古代的一種陋習,當時不管是良家女子,還是青樓名伶,都必須纏足,以「金蓮」最佳。

晚清的絕世名伶楊翠喜,她是鬨動一時的楊翠喜案的女主角,十四五歲出落得丰容盛鬢,圓姿如月,作品有《梵王宮》《紅梅閣》。如此絕代佳人,卻淪為商人王益孫的小妾,最後佳人落得鬱鬱而終的下場。圖為楊翠喜的留影,容貌清麗典雅,三寸金蓮看著都疼。

三寸金蓮最早出現於宋朝,這是中國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的便為「金蓮」,圖為晚清的貴婦人,容貌清秀,只是這三寸金蓮看著頭疼。

實際上,纏足在歷史上也曾被禁止過,清朝曾多次明令禁止,太平天國也曾頒布過類似法令,當時直到辛亥革命後,從城市到鄉村的纏足之風才逐漸被廢除,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對女性的解放。

註:奇聞解密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際網路,版權歸屬作者)

相關焦點

  • 直擊清末三寸金蓮的小腳女子,怎一個醜字了得?老照片見證玄機
    直擊清末三寸金蓮的小腳女子,怎一個醜字了得?老照片見證玄機三寸金蓮最早出現於宋朝,這是中國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的便為「金蓮」,總之是越小越幸福。
  • 晚清老照片:眉清目秀的縣太爺,美麗驚豔的洗衣女!
    圖為一組拍攝於晚清1902年的福建漳州人物舊照,本組罕見的老照片中不但有晚清時期眉清目秀的縣太爺留影,亦是可以一窺百年前在河邊洗衣服女子美麗驚豔的身影。
  • 晚清老照片:囚徒躲牆角不願面對鏡頭,年輕女子側臉輪廓很驚豔
    晚清是內憂外患的時期,也是新舊劇烈爭鋒的時期。今天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來看看晚清的社會風貌,感受那個年代的新與舊。裝扮精緻的年輕女子。這位美女的髮型一絲不亂,側臉輪廓堪稱完美,每一個細節都無可挑剔。她的裝扮引領著晚清的時尚潮流。
  • 晚清老照片:騎毛驢的格格,站在旁邊拍照的小妾,未裹腳的丫鬟
    清朝的青樓女子大多是面容姣好,才藝十足的美人。那時的青樓女子很是時尚,很多人已經會擺拍,側臥在椅子上,一手託腮,一手拿著一個東西,古典氣質十足。不過現在人一看這照片,感覺女子拿的東西好像現在的手機呀,青樓女真是時尚,百年前就會「自拍」了。大家覺得晚清青樓女顏值如何?
  • 古風處暑文案,見字如畫,一個字:美!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處暑將至,不少古風文案也值得一賞,見字如畫,怎一個美字了得。直接將處暑落於文案中:處暑見新花,荷塘秋已來。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清荷秋雲起,處暑正微涼。最美人間處暑秋,一簾秋影入簷長。白酒新篘進玉壺,水亭深處暑全無。處暑方過夜新涼,幾番秋雨送秋光。處暑至,天漸涼,沽酒一杯話涼秋。
  • 晚清老照片:朝廷大臣腦滿腸肥,新娘頭頂籮筐上花轎
    直隸農務學堂的師生在試驗田忙碌。疍民不屬於士農工商「四民」中的任何一個階層,而是屬於不入籍的「賤民」,倍受歧視。他們世代居住在船上或在河邊搭棚居住,條件艱苦、處境悽涼,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不與陸上居民通婚。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在太監攙扶下賞雪,陝甘總督左宗棠繃著臉
    小編搜集整理了10張晚清老照片,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些照片所呈現的100多年前的社會,你願意回去生活嗎? 旗人家庭的「全家福」。
  • 晚清老照片:地主婆走路很霸氣,百姓爬到屋簷上看熱鬧!
    晚清老照片:地主婆走路很霸氣,百姓爬到屋簷上看熱鬧! 晚清老照片:地主婆走路很霸氣,百姓爬到屋簷上看熱鬧!
  • 古代三寸金蓮定能得寵?且看不一樣的女子,讓皇帝只立一個皇后
    古代三寸金蓮定能得寵?且看不一樣的女子,讓皇帝只立一個皇后三寸金蓮,這四個字,本來是讚美蓮花的,卻被用來形容古代女子的足部。短、纖小、弓形,越小的越美。皇宮中有些不想折磨自己的嬪妃,就去找御醫,詢問是否有藥或是別的方法讓自己腳變得如三寸金蓮般。纏足有研究人體的御醫便給出,人在成年後是無法改變了,唯有在長身體時,用外來物限制足部成長,以達到目的。此方法,在嬪妃中傳開,並傳到全國各地。
  • 老照片:晚清貴婦氣質非凡,強姦犯被公開遊街
    晚清時期的清朝貴婦。這張照片中的而這位女子也是清朝大戶人家的貴婦。穿著華麗的她,雖然相貌平平,但是不管是她手扶著的椅子,還是優雅的站姿,都將她貴婦人的身份暴露無遺。由於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她的日子過得非常滋潤。晚清時期正在吃飯的男子照片。這張照片中的男子手中拿著飯碗正準備吃飯,但是看著鏡頭他卻俏皮的笑了起來。這姿勢、這長相、以及這表情大家是不是都感覺似曾相識?
  • 萊豬正式入臺,怎一個「亂」字了得
    標章亂 「臺灣豬」的標章,同樣怎一個「亂」字了得。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各縣市都有自己的標章。雲林縣長張麗善稱,雲林聯合全縣400多家養豬、屠宰、加工場及大賣場,組成「臺灣豬零檢出聯盟」,製作「零瘦肉精商店」標章。
  • 一個是新青年,一個是邁著三寸金蓮的舊人,註定成了一樁悲劇
    朱安(右一)對於朱安來說,這場婚姻形同虛設,她不懂魯迅,魯迅也從來不讓她走進自己的心房。宣統三年,又一個五年過去了,這五年裡,朱安打理家務,照顧婆婆,而魯迅在回故土後,先後在浙江和紹興的學堂裡當教員,他對朱安依舊淡漠,從未歸家過夜。在風雲突變的時代裡,他們一個是新青年,一個是貼著「包辦婚姻」,邁著三寸金蓮的舊人,兩個人該如何相處才能走到一起呢?朱安不知道,魯迅也不知道,後來去讀他們故事的人,亦不知道。
  • 被慈禧耽擱的晚清第一美人
    我們通過觀賞晚清王公貴族的珍貴照片,再加上大量以清代宮廷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清末貴族的容貌便成為了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正映了那句「紅顏自古多薄命」的老話,堪稱晚清第一美人的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的女兒四格格,便把人生活成了一出典型的「悲劇」。
  • 《36號護衛車》:2020年的國產西部狂野電影,怎一個「尬」字了得
    其實,單說西部沙漠風景,就是很大的一個賣點,誠不欺我,俯拍風景非常好,蒼涼而壯麗,或許只對我這景迷而言,特效及格,也成為這部電影唯一值得稱道的點。作為旅遊宣傳片還是過關的,至於其它,遍地槽點,不忍直視,我真的很懷疑,據說對這電影很用了心的演員和導演,到底懂不懂什麼是狂野和暴力美學?
  • 民國老照片:貴婦人長相嚇到我了!這才是補鞋匠真正的樣子?
    我們來看幾張民國老照片就知道了!民國時期的小吃攤位,攤主可以挑著擔子到處走,像極了今天賣煎餅果子的小車。地上跪著磕頭的是老乞丐,旁邊的婦人穿著破爛一臉麻木,乞丐對於她來說已經見多不怪,可以視而不見了。重慶的正在哺育的母親,唉,那時候國不成國,家不成家,作為一個母親,真的太不容易了。這才是補鞋匠真正的樣子!穿著破爛的鞋匠,這和電視裡演的差別可差太多了,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普通老百姓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
  • 芙蓉鎮往事之三寸金蓮(短篇小說)
    芙蓉鎮往事之三寸金蓮王文靜 作者簡介:王文靜,河南省修武縣七賢鎮中心中學語文教師。雲臺山山水秀絕天下,竹林七賢餘風猶存。在這樣一個鍾靈毓秀的地方,想不喜歡文學都難。多有詩文發表。哪裡有半點女子的文靜之氣!郭老漢搖搖頭,皺了皺眉頭。見是恩人上門,趙氏夫婦自然要卯足了勁兒招待,宋氏便先烹了舊日的雨水奉上來,又弄了幾樣細巧果子。待要下廚整治酒菜,郭老漢卻咂了幾口茶,指了指面前的座位,「你也坐,老漢我今日是來當個多管閒事之人,管管你家的閒事。」
  • 清朝老照片:女子麻花辮超長,第二張巨大的石碑很震撼!
    清朝老照片:女子麻花辮超長,第二張巨大的石碑很震撼!清朝時期,女子麻花辮超長,幾乎垂地,讓人目瞪口呆。 清朝時期,巨大的石碑很震撼。
  • 漲價潮、標章亂……萊豬正式入臺,怎一個「亂」字了得
    標章亂  「臺灣豬」的標章,同樣怎一個「亂」字了得。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各縣市都有自己的標章。雲林縣長張麗善稱,雲林聯合全縣400多家養豬、屠宰、加工場及大賣場,組成「臺灣豬零檢出聯盟」,製作「零瘦肉精商店」標章。
  • 慈禧太后「年輕時」彩色老照片:丹眉鳳眼,如出水芙蓉般美豔
    慈禧太后年輕時候的彩色老照片,丹眉鳳眼,如出水芙蓉般美豔,也難怪鹹豐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卻獨寵她一人。 說起慈禧,很多人對她恨罵不絕,作為晚清時期的當權者,卻沒有做出任何功績。說慈禧是個沒有能力的人,但她身為女子,卻能穩住朝廷,讓人覺得她還是又能了的。
  • 她借酒消愁:怎一個愁字了得;卻醉詞發問: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此詞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作於南渡以後,具體寫作時間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