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人傳統的中秋佳節。因為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盤似玉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常常藉此寄託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實際上,「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
那麼,古人中秋是怎麼過的?原來他們有十件必做的事情。
製作月餅的模具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舊時的月餅製作被人們稱為「打月餅」, 用麵團把餡包好了,做成糰子放進模具裡,按壓出圖案再倒出來制熟即可。這民間收來的月餅模子。
燃燈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在《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中描述說,中秋節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玩兔兒爺
四、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熬夜
五、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六、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地區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吃鴨
七、吃鴨
雲南的仫佬族講究在中秋節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
吃田螺
八、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是因為此時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九、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寓意闢邪消災,並有不信邪之意。
飲桂花酒
十、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