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嶄新的日曆意味著新的一年的開始。
近年來,每逢辭舊迎新之際就會颳起一股購買日曆的風潮,這甚至成為部分人每年的必備「儀式」。特別是各式各樣的文創日曆,以精良的製作、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創新的表達形式持續「圈粉」,雖然價格不低,卻頗受大眾歡迎。
文創日曆為何一年比一年火爆?它有什麼樣的魅力?近日,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走訪了部分書店,採訪了相關業內人士及日曆愛好者,探尋日曆背後「高人氣」的秘密。
有顏值有創意
走進西西弗書店杭州嘉裡中心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該店的主推產品:惜福閱歷。
該日曆製作精美,以每日書摘為主,設計呈現為簡單易讀的「一問與一讀」形式,每天一本書,每天一個提問,每天一次提醒,365天陪伴左右。
店員告訴記者:「日曆是從國慶節後開始銷售的,賣得很火爆,第一批1000本僅用了半個月左右時間就賣完了。」
據了解,西西弗書店從2018年開始做日曆,銷售量逐年增加,根據不同的版本,定價一般在88元到200多元之間,而購買該日曆的以年輕人居多。
同樣銷售火爆的還有這兩年的「明星產品」單向歷。
單向歷被稱為「新青年的老黃曆」,它保留了傳統日曆上宜忌事項的形式,內容則與時俱進涵蓋了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和社交話題,並匹配相應的書摘短句,宜忌的趣味性讓人對於時間有更豐富的理解。
「我們的單向歷自2020年9月上市以來,銷售量已超過12萬冊。」單向空間文創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塔立表示,單向歷的用戶範圍涵蓋較廣,以15歲至40歲為主,主要是對閱讀和寫作有興趣的人群,其中80後和90後佔到了六成。
在單向空間書店,設計成卡片形式的單小歷也頗受歡迎。店員介紹,單小歷是專門針對兒童設計的日曆,可以通過抽卡的形式,讓孩子學習兒童文學中的語句和詞彙,並在家長輔導下組織成小故事,以此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線下各大門店的熱銷只是冰山一角。記者登錄電商平臺,輸入「日曆」關鍵詞,立刻就跳出了豆瓣電影日曆、國家地理中文日曆、刮刮樂周曆、旅行迷日曆、節氣日曆、健康日曆等各式各樣的日曆,而從部分文創日曆數萬條的評論中就能感受到此類商品的高人氣。
以銷量和知名度來說,《故宮日曆》可以說在文創日曆這一領域穩居前列。2021版的《故宮日曆》主題為「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選取了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及由牛引申出與中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有評論稱:「從2015年羊年開始買故宮日曆至今,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通過這本日曆,認識了很多文物,之後打算集齊十二生肖。」
還有一些文創日曆別出心裁,在形式設計上推陳出新,將單純的內容輸出轉變為提供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推出了有聲版、立體式等不同類型,增加了日曆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記者了解到,2021版的《十點讀書日曆》不但設置了365本必讀書單,每一頁上還都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後,便能聽到一段20分鐘介紹1本好書的音頻。據悉,音頻經過了專業團隊打磨,選取的是書中最精華的部分。
而一向以創意造型受歡迎的《順歷》,2021版則聯合藝術家共同推出了時光有禮紙雕檯曆,以「在生活的夢境中找到自我」為主題,通過80多張雷射雕刻的造型,讓用戶在365天中得到一個親手參與的藝術作品。
縱觀當下圖書市場,日曆創意百出,變化多端。新年伊始,「日曆熱」仍在繼續。
新功能新內涵
日曆在一翻一撕間,記錄的是歲月,留下的是記憶。
若要追本溯源,日曆其實是從曆法逐漸演變過來的,在中國已存在至少一千多年。
對日曆的記憶,最早應該是小時候的黃曆。每年過年前夕,老一輩會從集市上帶回一本紅色封面的黃曆,通常是一元一本,買回來後在元旦那天掛在牆上,換下前一年的老黃曆。黃曆上的內容,包括日期、星期、農曆日月、節氣以及每一天宜做與忌做的事等等。那時候,每次碰到要舉行重要活動時,爺爺奶奶總要仔細翻看黃曆,挑一個諸事順利的好日子。於他們而言,日曆,就像一本「生活指南」。
時光流轉,日曆種類逐漸增多,變得更有觀賞性和裝飾性。不僅有名人明星、山川風景,還有具有收藏性的國畫、書法掛曆等。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傳統掛曆逐漸淡出視野。
不過,依然有不少人對紙質日曆有著特殊情感。不久前,微博上進行過一項題為「你會購買紙質日曆嗎?」的小調查,結果顯示「會買,生活需要儀式感」的人數要明顯多於「不會購買,手機已經很方便了」的人數。
當然,現在的日曆已經從簡單的功能性產品變成了小而美的文創物品。對於許多願意購買日曆的人而言,他們看中的是產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追求的是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如果說,顏值是驅使大家購買的動力,那麼日曆的內容則是劃分購買人群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說,每一本文創日曆的背後,都是一個個以愛好驅動的小社群,同時也代表了某一群人的生活方式。
今年25歲的小徐是一位貓咪愛好者,最近她剛入手了單向空間版的貓歷。據介紹,這本日曆撕掉後還可以變成貓咪書籤和貓咪明信片。同時,它還是周曆和日曆的結合,正面顯示一周日期,背面則為月曆,並設有節氣提醒。「這本貓歷一共有365張貓咪照片,每張照片都和季節相對應,是攝影師從萬張貓咪街圖中精心挑選的。」小徐表示,這是她第三年買貓歷了,也因為這本日曆,她還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記者還發現,在當當網上,丁香醫生的《健康日曆》已連續兩年成為圖書總榜第一名,累計銷量已超過一百萬冊。《健康日曆》每一頁上的健康知識點成為它最重要的吸睛砝碼。「一年365天,日曆上就有365條健康小知識,而且每一條內容都明確了出處和專家審核,非常實用,不僅可以拿來自己用,還很適合送給長輩和朋友。」有網友表示,《健康日曆2021》剛出,自己就買了幾本用來送人,希望這本日曆可以陪伴他們在新的一年保持健康。
此外,當前文創日曆市場還推出了針對高中生的《高考日曆》、針對健身人士的《運動健身日曆》、針對飲茶人群的《有茶時光日曆》等,這些產品都聚集起了較為固定的消費群體。
經過多年的沉澱,文創日曆市場已逐漸趨於成熟。而隨著日曆種類款式的增多,文創日曆不斷被賦予新的功能或內涵,它們背後的用戶群體也正日益細分化。
更藝術更生活
2020年9月,一篇名為「我們熄燈了,最後一年《物種日曆》今日發售」的文章被許多人轉載。這意味著由果殼網推出的《物種日曆》將不再發售,而最後一期日曆也被命名為「熄燈號」。有業界人士認為,《物種日曆》的主動退場,說明文創日曆行業正迎來一個轉變節點。
2015年,果殼網把科普知識和日曆首次綁定在一起,第一期定價為42元的《物種日曆》,最開始定製的2000本在上架兩個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隨後又追加20000本,也再次被搶空。而2015年,也是文創日曆迎來爆發式增長的一年。作為這一行業的先驅,《物種日曆》為何選擇退出?果殼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果殼推出《物種日曆》的第一年,文創日曆還是一片藍海,隨著各家陸續進入,文創日曆市場開始出現混戰。同時,雖然《物種日曆》每年都在進行微創新,但我們一直渴望有更顛覆的創新,所以決定轉向研發其他文創產品。」
的確,當下的文創日曆市場,除了《故宮日曆》《單向歷》等銷量與口碑都領先的「選手」每年推出新品外,大批文化企業、機構等也都紛紛入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們發現,當前市場上的文創日曆已經出現了同質化現象,或是每天一圖類,或是每天一句類,或是圖文結合類等。如何在諸多日曆中脫穎而出,這無疑對文創日曆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故宮日曆》卻一直頗受歡迎。這其中,正是豐厚的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鮮活的生命力。
以2021版《故宮日曆》為例,它從不同角度展現了365件不同朝代、不同類型、不同材質的珍貴文物藏品,其中康熙年間的《曹素功制耕織圖墨》,雍正年間的《胤禛耕織圖冊》和乾隆年間的《御製耕織圖瓷板畫冊》更成為點睛之筆,反映出了歷朝歷代對農事的重視。同時,日曆中的其他文物還包括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紙本設色作品、唐代畫家韓滉所繪製的《五牛圖》,宋代李唐等畫家繪製的牧牛題材作品,以老子騎牛為主題的玉山、竹根雕等,讓用戶感受到牛及農耕文化對我國的重要影響。
一直以來,《故宮日曆》都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藏品為承載。反之而言,《故宮日曆》的年年走紅,也讓這些沉睡千年的寶藏重新煥發了生機。在2021版《故宮日曆》線上發布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曾表示,《故宮日曆》是故宮博物院展示院藏文物的重要出版物,是故宮博物院開拓出版品類、發展文創事業的成功案例,也是喚醒藏品資源、播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典型。
文創日曆持續走紅的背後,彰顯的是現代人在生活中對文化的追求,其背後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加持。如今,日曆不再僅僅是「日曆」,而是一種生活趣味,是知識和情懷。翻一翻日曆,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養,增長知識,或許這樣有文化、有韻味的文創日曆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2021年剛開始,你的新年日曆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