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日曆層出不窮 「老黃曆」比新日曆價更高

2020-11-22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秋未至,《故宮日曆》《單向歷》等2020年文創日曆已經頻頻亮相。同時,2020年少兒版、精裝版、功能版日曆也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然而,記者觀察發現,雖然文創日曆市場不斷推陳出新,但市場到底有多大?是否出現飽和?至今沒人說得清。文物部門、文投部門等均表示,未曾做過相關統計。

打文創牌的不少,有新意的不多

自從11年前,一本《故宮日曆》紅遍大江南北,文創日曆帶火了幾乎退出人們生活的日曆市場。一時間,各式各樣的文創日曆湧現,發售時間也年年往前趕。

不過,細看市場上的文創日曆會發現,百分之八九十的日曆種類來來回回只有幾款。每天一圖類,或是各地旅遊大片,或是不同萌物,或是動物,或是植物。每天一句類,或是金句,或是格言,或是「雞湯」。每天一圖一文類,或是一件文物配幾句說明,或是一張劇照配一句經典電影臺詞等。還有一類走的是古風類,二十四節氣、古詩、宋詞統統集齊。

市民張女士一度是文創日曆的忠實消費者,但是今年的購買熱度明顯下降。她對記者說:「前些年,今年買一本唐詩日曆,明年一本宋詞日曆,後年一本介紹動物的日曆,感覺都不太一樣,擺在桌子上有點新意。但是,買了一輪下來,就發現沒什麼可買的了。」

不僅內容雷同,形式也是大同小異。大部分日曆都可歸納為「日拋型」和「月拋型」,總之定時讓人們聽到「刺啦」一聲,感受一下時光的流逝。

「這幾年總會選擇買本文創日曆送給孩子當新年禮物,最初孩子挺高興的,每天會主動跟我分享當日日曆的內容。可是,今年孩子早早地就開始囑咐我不要再送了。」郭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他說,「連小學生都看膩了,確實意思不大。我身邊買文創日曆的人也正在變少。」

蹭熱度的不少,本家勤奮的不多

《故宮日曆》火了,宮廷風就一窩蜂地刮起來了,《朕的一天》《本宮的一生》等紛紛出爐。市民劉女士去年曾經湊熱鬧地買過一本類似「宮廷日曆」,如今2019年還未過完已經被束之高閣。「看著名字挺有意思,就想嘗個鮮兒,但是整本日曆就是反反覆覆印了幾句俏皮話,比如『如朕親臨』『朕獨寵你一人』『朕已閱』等,翻一遍就覺得沒什麼意思了。」

當然,也有些蹭熱度的文創日曆走了心。去年,一本雖然不是天壇公園出品的日曆,卻打出了「可以撕出天壇」的噱頭而走紅。這本日曆是典型的「日拋型」,與眾不同的是每天撕下的日曆不再是方方正正的統一規格。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撕縫處會逐漸顯露出一座高約5釐米、直徑4釐米的袖珍「祈年殿」。

遺憾的是,一些手握大把珍貴文創資源的單位卻有些「偷懶」,或者只是簡單地推出一些「圖配文」的日曆。其中,博物館尤為如此。一般情況下,博物館推出的日曆都是「博物館名字+日曆」的模式。

出文創日曆的不少,做成「老字號」的不多

文創日曆年年發售的不在少數,然而真正讓人記住的「老字號」卻沒幾個。記者隨機詢問了50位市民,年齡從15歲至50歲不等,《故宮日曆》是惟一一本幾乎人人叫得出的文創日曆。

「每年,我們都會創新。」前幾天,2020年《故宮日曆》發布現場,《故宮日曆》主編陳麗華介紹,除了第一個月延續往年生肖風格,依然選取與生肖鼠有關的文物每日展示外,此後各月將筆墨留給了宏大威嚴的紫禁城。

於是,如何將佔地112萬平方米的重重宮闕「裝」入寬約10.8釐米、長約17.7釐米、厚約3.8釐米的2020年《故宮日曆》,成了新噱頭。故宮出版社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揭秘」帖閱讀量突破10萬+。

品牌效應還顯現在網友留言中。「每年都買,強烈建議推出一個擺架」「還想要故宮貓的日曆」「毫不猶豫地買了!毫無抵抗力」市民孫女士已經收到了2020年版《故宮日曆》,她說:「每年都會買,雖然形式沒有太大變化,但是11年了每一天都不重樣。翻看明年的日曆,就跟廣告裡說的一樣,『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一段紙上故宮之旅』。」

陳麗華介紹,2020年版在設計過程中也頗費心思。以東西六宮為例,建築看上去大同小異,但每座宮殿裡發生過的故事都不同。所以,最終日曆將焦點放在建築裡的人和事,每一頁選取的圖片、內容,不是簡單地介紹建築本身,更重要的是兼顧歷史、知識和趣味。

「如此用心的,絕對是少數。」一位文創領域的從業人員直言,這些年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都推出了自己的日曆,還有一些拍賣公司也會推出日曆,有些是公開銷售,有些則是作為禮品互贈。「做日曆的真不少,但真正當成品牌經營的卻不多,有些其實就是湊熱鬧的心態,別人有我也得有,但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沒有花費太多心思。」

「老黃曆」比新日曆價更高

其實,文創日曆不僅具有日曆的功能性,而且還因為其獨特的文化附加值而具有收藏性。一些文創日曆甚至越老越值錢。

以《故宮日曆》為例。故宮博物院出版旗艦店銷售的2020年版目前打折後售價為59元包郵,首發還贈送故宮特色手帳本。而2019年版的售價是96元,無贈品不打折。幾乎用不上的老款比新款貴,買家評論還多是「日曆很精緻,值得收藏」「收藏品,很好」等。

一位《故宮日曆》收藏者介紹,2010年版的曾經被炒到了2000元左右,身價翻了30倍。「這一年是《故宮日曆》復活年,被復刻後的首版印量不到2萬冊,所以奇貨可居,價格就被推高了。」故宮也透露,計劃明年推出12本一套的回顧裝,滿足收藏者的需求。

功能性文創日曆市場熱度高

與普通文創日曆相比,帶有功能性的文創日曆明顯熱度更高。

倒計時日曆算是其中一類。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考這一年》是一本倒計時日曆,這本日曆每天會預留出計劃表區域和總結區域,每個月結束還有月總結和下月學習計劃的專區。同時,每日金句也都是專為學生們加油的勵志語。還有一款高考日曆,每日金句改為了「作文素材+作文真題」,同時一些節日還會刊登作文範文。

減肥打卡日曆也頗受歡迎。一家淘寶店賣家表示,每個月大約能銷售一兩百張。他家銷售的減肥日曆每日會列出三餐、喝水、體重、步數等空格待填。在留言區,有買家直言,「一張紙,13元。有點小貴,但希望能起到監督作用。」

文創日曆補「注」

文創日曆帶火了一度頹敗的日曆市場。然而,無序發展的問題日益凸顯。一位文創從業人員說,目前文創日曆的生產者很多,但「監管」者卻幾乎沒有,有關部門沒有對整個市場進行過測算,更沒有進行幹預。這就難免造成一些文創資源被過度包裝,有些資源被塵封箱底。如果想長久保持市場活力,也需要主管部門統籌調動起資源單位的能動性,讓更多京味兒文創被發掘,巧妙地運用在日曆中。

一些文創日曆的「老資格」則建議,應當對李鬼重拳打擊。此前,「單向圖書館」負責人塔麗那介紹,每年3月就會啟動新一年度「單向歷」研發,要到8月底9月初才能發布新品。「而抄襲者下個單,就能拿給工廠做仿製品了。」一些精明的「李鬼」還會打「擦邊球」,在原本的設計上稍作改動,在原創界定上鑽「空子」。智慧財產權業內人士介紹,一般前往專利局申請產品外觀的專利原創保護,需要半年或一年之久。

相關焦點

  • 文創日曆,不只用來「看日子」
    2015年,當時還是單向街書店的單向空間推出了自己的日曆品牌——《單向歷》,通過結合時下熱點,佐上一句名言佳句,用傳統老黃曆的吉兇宜忌的形式給讀者送去問候。正如官方給出的簡介:「既不勸慰、也懶得說教;有時通達、有時可愛。一本有靈魂的日曆,會給時光以生命。」
  • 文創日曆還能火多久?
    題圖為故宮日曆作者:何意,新零售商業評論特約評論員「撕日曆有種拆盲盒的感覺。」前不久,「北京最後一家掛曆店」登上熱搜,承載了很多人兒時新年記憶的年畫、掛曆,隨著新技術、信息流包裹的「無紙化」生活,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2017年日曆登場:文創日曆走紅
    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 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 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 舊貌換新顏 文創日曆將創意寫進日子裡
    「很多人不買日曆了,但現在的日曆顏值高、內容有趣,和過去的日曆不太一樣了。」杜欣說。    曾幾何時,每到新年,許多家庭都會買一本日曆,有紙張泛黃、用紅色或綠色油墨寫著每日宜忌的「老黃曆」,還有印著山水花鳥的掛曆,而如今紙質日曆已不再是每家每戶的必需品。
  • 歲末年初扎堆上線吸睛熱賣 文創日曆為何能圈粉無數
    單向歷被稱為「新青年的老黃曆」,它保留了傳統日曆上宜忌事項的形式,內容則與時俱進涵蓋了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和社交話題,並匹配相應的書摘短句,宜忌的趣味性讓人對於時間有更豐富的理解。「我們的單向歷自2020年9月上市以來,銷售量已超過12萬冊。」
  • 老黃曆萬年曆日曆
    老黃曆萬年曆日曆 生活工具
  • 你想好2020年日曆買哪一個了嗎?
    這些年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都推出了自己的日曆,還有一些拍賣公司也會推出日曆,有些是公開銷售,有些則是作為禮品互贈。做日曆的不少,但當成品牌用心生產的還是很少,所以有些消費者在挑選時選好了品牌直接下單,不是很在乎日曆中的內容。文章來源:暴富研究局(ID:baofuyanjiuju),作者:小草魚。 距離新的一年不足百日,你要不要來一本日曆呢?
  • 文創日曆成年輕人新寵
    「生活要有儀式感,每年一本精美的日曆是我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對於許多人而言,一本嶄新的日曆意味著新年伊始。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儘管手機查看日曆已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不少商店還是陸陸續續擺上了2021年的紙質日曆,其中有一類包裝精美、款式多樣的文創日曆尤為吸引眼球,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寵。
  • 「文創日曆大戰」一觸即發 2020年你桌上擺哪款?
    提及文創日曆的興起,可以追溯2015年《故宮日曆》破天荒般地進入到了暢銷書榜。自此,資本看到了這背後的巨大商機,各式各樣的文創日曆橫空出世。《故宮日曆》有少兒版、漢英對照版、限量典藏版等共計9個版本。 「好看的太多了,還沒想好要買哪一本。」南京市民李女士犯起了「選擇困難症」,她的淘寶購物車裡已經收藏了好幾本2020年的新日曆。李女士買文創日曆已經有三四年了,每年都換品種買。「我現在用的是《單向歷》,日曆上每天有一句格言,感覺是每天早晨『喝一碗心靈雞湯』,滿滿的正能量。」
  • 創投觀察|順歷獲首輪文創領域天使投資
    在採訪過程中,當問及為什麼領投順歷這款文創產品的發展勢頭,許東威表示,當下文創日曆的市場環境,文創產品及行業成為時下新的投資風向,據了解,文創日曆老黃曆目前每年的市場銷量達200萬冊,而順歷產品從1.0-3.0版本,已經積累了100萬的市場用戶存量,順歷筆記本1.0,銷量僅為3萬本,順歷2.0,銷量就已經突破20萬本,銷量增長660%,經過不斷的市場驗證和試錯、調整市場戰略,順歷3.0
  • 年終歲末網紅檯曆走起"傳統風" 中老年更鍾情"老黃曆"-檯曆,日曆...
    在經歷了禁止公款購買低迷期後,年終歲末,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傳統日曆、檯曆市場儘管落寞,但仍有老年市場;而各種被賦予了文化創意色彩和DIY的紙質日曆產品走紅網絡,加入了銷售大軍,颳起了一股「傳統風」,日曆再受青睞。  傳統掛曆仍有市場 中老年更鍾情「老黃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出版社、零售商每年賣掛曆就是一筆很大的收入。
  • 近200本文創日曆爭搶年末經濟,小日曆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大誘惑
    雖然離2020年還有近兩個月,但「文創日曆大戰」卻已早早打響。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市面上的文創日曆近200種,相較於剛興起時平均只需要50元左右的售價,如今文創日曆價格明顯增高,而這背後利潤空間卻不容小覷,一本動輒過百的文創日曆最低成本僅15元。隨著市場日趨火爆、競爭日趨激烈,不斷頻發的盜版現象無疑已成為文創日曆市場發展中的掣肘。
  • 趣新聞|2020年文創日曆大盤點,你pick哪一個?
    &nbsp&nbsp&nbsp&nbsp離2020年只剩十天,回顧即將過去的2019年,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背景之下,文創產品層出不窮、更新迭代。&nbsp&nbsp&nbsp&nbsp博物館、景區、文創企業各揚所長、各顯神通,賦予文創產品奇妙的創意和精巧的設計。
  • 機械魔方膠囊詩集,讓生活充滿儀式感,揭開文創日曆年年火爆的神秘...
    從傳統的出版物到新穎的文創產品,從裝幀精美的紙質日曆到個性十足的機械日曆、魔方日曆、膠囊日曆,各大品牌紛紛發力,在實體店和電商平臺持續刷新銷量排行榜。高顏值、重設計、多功能的各式新奇日曆折射出人們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與發展,年年火爆的文創日曆究竟為何如此吸引人?文創日曆究竟又能「走」多遠?楚天都市報記者深入市場,採訪相關人士一探究竟。
  • 2019年日曆書大戰:「新」成市場關鍵詞
    不過從日曆書的內容和形式來看,今年各大出版社轉而求新求變——創作新產品、更換新版本甚至加入新玩法。與此同時,也有新的出版社入局,力圖在日曆書出版領域分一杯羹。  新入行 新產品  大學出版社也加入日曆書大戰  雖然在種類上呈下滑趨勢,但仍然有許多出版社在今年入局,比如全國連鎖的西西弗書店今年推出了《惜福日曆》。據了解,這本日曆耗費了其團隊6個月的時間精心打造,靈感來源於傳統老黃曆。整本日曆由365個問題組成,重在加強讀者與日曆的「互動感」。
  • 2017年日曆登場 《故宮日曆》成「網紅」酷似「紅磚頭」
    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 萬年曆日曆老黃曆小程序
    萬年曆、日曆、農曆、老黃曆查詢,每日宜忌查詢,24節氣,國家法定節假日查詢,節日查詢,放假調休安排,節氣查詢,歷史上的今天,吉兇查詢,黃道吉日查詢,2019年國家公休放假安排。
  • 2017年:個性日曆登臺
    雖然人們有了手機,可以隨時看到時間,但是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天學點小知識的日曆,仍然走俏市場。《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故宮日曆》酷似「紅磚頭」
  • 2017,日曆也瘋狂
    自《故宮日曆》打開市場後,2017年將至,《生肖日曆》《單向歷》《西洋鏡日曆》《親愛的日曆》《傳家日曆》《紅樓夢日曆》《給孩子的日曆》《每日讀詩日曆》等不勝枚舉的主題日曆迅速「搶灘」文創市場。不僅僅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信出版社等大型出版機構發力,叫得上名字的出版社都在出自己的年曆。2017年的年曆市場,文藝日曆漸成爆款。
  • 臨近歲末2019年日曆書大戰開啟 "新"成市場關鍵詞
    不過從日曆書的內容和形式來看,今年各大出版社轉而求新求變——創作新產品、更換新版本甚至加入新玩法。與此同時,也有新的出版社入局,力圖在日曆書出版領域分一杯羹。   新入行 新產品   大學出版社也加入日曆書大戰   雖然在種類上呈下滑趨勢,但仍然有許多出版社在今年入局,比如全國連鎖的西西弗書店今年推出了《惜福日曆》。據了解,這本日曆耗費了其團隊6個月的時間精心打造,靈感來源於傳統老黃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