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會勸說他們下去,如果不聽,就一直跟著。」最長的一次,劉紅巖跟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晚上八點天快黑透,跟遊客一道下山。
全文3313字,閱讀約需6.5分鐘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周博華 郭薇 實習生 謝雁冰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陳荻雁
北京延慶區石峽村背靠南天門長城,劉紅巖出家門向北一望,就可以看到長城。每周五天,她背上雙肩包,戴上鴨舌帽,手持垃圾袋和長柄夾子,上長城走一遍。
她是延慶區去年正式招聘的首批長城保護員之一。延慶是北京擁有長城的六區中,長城牆體最長的一個區,大部分都是無人看守的「野長城」。
去年起,劉紅巖這批長城保護員集結,劃分責任區,把這條「龍脊」管了起來。
80後的劉紅巖在長城腳下土生土長。她聽著長城故事長大,如今保護長城,「就像保護家一樣」。周末和假期來爬長城的人多,劉紅巖也經常上去,國慶期間,又到了巡查的關鍵時期。
━━━━━
監督驢友下山,直到黑夜將至
雖然長城抬頭就能看見,但劉紅巖從家出發,得一個多小時才能走到長城腳下。山路窄而陡,兩側草木茂盛,幾天就能長出一大截,她拿著鐮刀開路,一路清理樹枝和雜草。
9月末,早晨剛下過雨,劉紅巖又上山了。
山路邊躺著一架簡陋的舊鐵梯,原先是長城外側遊客私自搭在城牆上,方便隨時上長城遊玩。保護員們發現以後,及時移走,扔在這裡。而城磚上已經留下了兩個永久的凹槽。
人為因素是長城破壞的重要原因,劉紅巖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勸阻和監督「驢友」。另外,監測險情、清理石階、撿拾垃圾也是她的日常工作。
▲劉紅巖帶上工具在長城上撿垃圾,巡邏一趟能帶回兩袋垃圾。新京報記者 周博華 攝
每天出門一趟,五六個小時後才回家,幾乎日行兩萬步,帶回滿滿兩袋垃圾。午飯基本就是對付著吃口麵包,喝點水。
放眼望去,依長城為界,一邊是河北,一邊是北京,雄關漫道盡收眼底。南天門長城不是景區,但秀美的景色吸引了很多遊客私自前來觀光。
「我們一般會勸說他們下去,如果不聽,就一直跟著。」最長的一次,劉紅巖跟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晚上八點天快黑透,跟遊客一道下山。
她的包裡帶著一個筆記本,胸前口袋別著一支筆,見到有遊客上長城,就讓他們登記名字和手機號碼。長城下山路入口處還有人值守,見到遊客會讓他們掃碼登記。
鴛鴦樓一段還沒來得及搶險,磚塊本就鬆動,如有遊客私自攀爬會很危險。下雨時,這些是劉紅巖要重點巡視的內容。
位於山谷風口的一些城牆磚已風化出洞,留下歲月雕刻的痕跡。風化後掉落的灰渣、飄落到長城的枯葉,都由保護員們清掃。
「哎,看這磚都被踩壞了。」路遇一塊斷裂的城磚,劉紅巖小心翼翼地拾起碎塊,拼在一起,言語中透著惋惜。
巡查路上,她一手拿著黑色垃圾袋,一手拿著長柄夾子,看到瓶子、手紙,就低頭撿起。遊客常把垃圾扔到路側的溝裡,她就得到溝裡去撿。「如果大家都把垃圾帶走,長城才能真得乾淨。」她有點無奈。
▲長城上風力強勁,面對山谷風口的城磚被風化出了深深的洞。新京報記者 周博華 攝
━━━━━
狍子野雞路上相遇,陰晴雨雪都有美景
石峽村為居庸關北部關隘,屬古代戰略要地,地勢險峻。四塊城磚碼成一個臺階,幾乎有半米高,磕碰膝蓋、崴腳之事常有。
每日一行,惡劣天氣也難免,夏天烈日炎炎,苔蘚縱橫,下雨後地面溼滑,難以著力;冬日長城上溫度低至零下20攝氏度,冰雪覆蓋到膝蓋,常常滑倒在地。遇到陡坡,劉紅巖手腳並用,「要注意腳下,斜著會比較好走。」
時值初秋,白色的九月菊在路邊開放。通往長城的山路上,有各種野菜和藥材。「這是山葡萄,我們經常吃。」她指著一片黃燦燦的葡萄藤,「還有山蘑菇、山梨、山榛子、山豆苗……山豆苗涼拌特別好吃。」
這些都是她的舅舅教給她的。
舅舅梅景田今年已經73歲,自發保護長城近40年。前段時間舅舅還經常陪她上長城,一路給她講長城周邊的植物、物候和傳說,每次都不重樣。最近身體不太好,在劉紅巖勸說下,才減少了上山的次數。
在村裡,梅景田是個名人,人們敬稱「梅老」,他保護長城的故事還進了村史館。他對南天門長城了如指掌,哪裡磚碎了,哪裡又被人刻了字,他都門兒清。
除了野生植物,一路還會偶遇各種動物,劉紅巖見過野雞、狍子、獾子,還有蛇。她怕蛇,有時一天在山路上能碰到兩次。夏天動物活躍,她經常找個伴,有時跟舅舅一道,有時跟別的保護員搭伴,有時小狗會跟她一起來。
「上來走一走,四處望望,看著層層疊疊的山和長城,特別舒服。」走到高處的敵樓時,她有時會喊一喊,「特別空曠,還帶回音,心情特好。」
站在南天門長城的最高點,目光向遠,被雨水打溼的長城石板,宛如一條青灰色的巨龍,蜿蜒至天際。煙雨朦朧,薄霧氤氳,似把古長城的千年烽煙,帶到了今人面前。
拍攝長城美景,是劉紅巖工作之餘的一大樂事,陰晴雨雪都有獨特景致。
為了拍日出,她曾帶著手電筒,凌晨三點就從家出發了。點開她的朋友圈,山桃燦開,雪覆江山,無數長城美景,張張鋪開。
▲南天門長城有的路段十分險峻,一級臺階近半米高。新京報記者 周博華 攝
━━━━━
六人小隊守護長城,兩三月徹底清掃一次
劉紅巖的生活幾乎沒離開過長城。
做保護員之前,她曾在八達嶺長城的紀念品商店上班,賣長城工藝品,後來自己在長城附近開了幾年的小商品攤位。七八年前,夫妻倆在村裡開了一個小超市,目前已是石峽村商品最全的商店。
去年,聽說村裡組織報名長城保護員,她立馬報了名。長城保護員每月有2600元工資,「是保護自己村的長城,那肯定得報名啊,不管掙多少錢。我老公也特別支持我。」她說。
像劉紅巖一樣的保護員,遍布在北京有長城分布的六區。去年5月北京長城保護員隊伍成立,首批463人,包括全職289人,兼職174人。據劉紅巖介紹,延慶區15個村,共有128名保護員,長城重點保護村石峽村,共有6名。
通過體能測試、筆試和培訓後,劉紅巖和同事們順利上崗。村裡6名保護員,從20多歲到50多歲都有。20多歲的小夥子是一名退伍士兵,去年被評為優秀長城保護員,今年4月,這份榮譽落到了劉紅巖身上。
6個人守著數公裡長的長城,人力十分單薄。以北天門為界,南天門長城分為兩段,一側在十幾年前修繕過,牆體完整,城磚整潔,一側尚未修繕,灌木和野草叢生,頗有野趣。
兩側監測重點不同,一側要乾淨,一側要安全。修繕過的那段長約1.3公裡,保護員們每半年要全部打掃兩三次。幾個背影分散在蜿蜒的長城上,一層層臺階清掃,掃去落葉、碎渣和灰塵,工作量浩大。
如今,長城保護正逐漸實現裝備升級,無人機也開始應用。劉紅巖說,重點長城保護村計劃培訓長城保護員使用無人機,她也報名了無人機駕駛證考試。
▲雨後長城溼滑,劉紅巖扶著牆壁小心行進。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
━━━━━
長城保護理念傳承三代,女兒成「小小保護員」
劉紅巖現在的工作,都是當初梅景田自發在做的。
梅景田年輕時是村裡一名會計,自發號召成立了「村級」長城保護協會,讓鄉親們一起保護長城。
最近身體不允許經常上長城了,劉紅巖安慰他,讓他好好休養。梅景田還是忍不住,有時開著小摩託,騎到通往長城的山路入口,也算是去長城轉過了。
以前沒有人專職保護,看到一些磚被搬走,梅景田常跟劉紅巖惋惜:「祖祖輩輩的遺產就這樣被人搬走了。」他提醒劉紅巖,一定要好好勸阻遊人。
劉紅巖問過舅舅,為什麼如此熱愛長城。舅舅說,只因為從小在長城懷抱中長大,不忍心看到它受破壞。舅舅常跟她說,他哪天要是不在了,她要接好班,擔起這重任。「只要身體允許,保護員我會一直幹下去。」劉紅巖說。
▲劉紅巖在長城上。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
劉紅巖13歲的小女兒在讀初一,周末或寒暑假,經常吵著要和媽媽一起去爬長城。「我不太會說,不會給孩子講太多長城知識,但會讓她幫著一起撿垃圾,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理念。」
這天午後,天放晴了,遠處陰沉的天際線漸漸打開,藍天和白雲覆蓋在長城之上。劉紅巖把朔雲相連的壯美龍脊風光,收進了手機鏡頭。
等下山有了信號,她要上傳一批照片到「長城文保」APP,配上勘察文字。APP中會對比同一拍照點不同時期的變化,判斷長城健康狀況。
同時,她也要把照片發一份給舅舅。「我勸他不要上山,看到好的景色會拍給他看,就像他也上來了一樣。」
值班編輯 花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