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性初婚年齡:晚婚晚育已成趨勢,未婚女青年的比例不斷攀升

2021-01-08 北晚新視覺網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女性在自身、家庭和職業發展等方面,都發生了哪些變化?今天,市婦聯和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共同發布《改革開放40年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通過大數據揭示40年來上海女性的變化。

上海女性初育年齡及國際比較(上海為2015年數據,其他國家數據為2014年)。

女性初育年齡為29歲,高於很多西方國家

近年來,上海女性和男性的預期壽命不斷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女性的預期壽命從1978年的74.8歲上升到2017年的85.9歲,上升了11.1歲,高出全國平均數6歲多。這一指標在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中位居首位(除香港和澳門)。

歷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女性的壽命顯著高於男性,兩性平均壽命差距近5歲。上海女性的預期壽命於1999年就達到80歲以上,而男性的預期壽命則在2011年才達到80歲以上,比上海女性晚了11年。

女性婚育狀況有何變化?調查顯示,上海女性晚婚晚育已成趨勢,未婚女青年的比例不斷攀升。

與全國相比,上海男女的初婚年齡提高速度高於全國水平,且女性初婚年齡的提高幅度高於男性。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另外,2015年,上海女性的初育年齡為29歲,已高於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美國26.3歲,英國28.6歲,法國28.3歲),但仍略低於日本(30.6歲)、韓國(31歲)、義大利(30.7歲)等國。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楊雄說,過去10年中,青年男性的婚姻狀況變化不大,而青年女性的婚姻狀況發生顯著變化。男女在婚姻狀況上的變化差異,使得公眾對女性青年結婚難越發焦慮。但是,上海青年的不婚比例在國內並不算高,低於北京、天津、重慶等市,人口總體的婚姻狀況更顯傳統。

人大代表中女性佔比超三成

調查顯示,40年來,上海女性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性別差距持續縮小。

據統計,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校女碩士生的比重自1986年前不到20%,到1996年起超過30%,2003年跨過40%,2010年已達48.5%。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中,獲得碩士學位女生6.84萬人,佔碩士總數的50.3%;獲得博士學位女生1.27萬人,佔博士總數的48.8%。截至2015年,上海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5年,比全國女性高出3.3年。

另外,女性在全國和地方人大代表中的數量是國際上公認的衡量婦女政治參與的重要指標,這一指標在上海市級層面也有較大進展。

2018年,上海市人大代表中的女性佔比達33.2%,比1983年的22.5%上升了10.7%。自1993年以來,女性在市人大代表中所佔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且在2013年開始超過30%(為31.7%)。從全國範圍來看,在31個省(區、直轄市)人大會議女代表比例,上海居第三位,位居前兩位的分別是北京(38.0%)和廣東(33.3%)。

上海女性也率先進入決策層及領導機構,自1980年代以來,在上海市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套領導班子中基本上都有女性成員,而從全國來看,直到2006年,中央才提出省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中女幹部不少於1人的配額要求。上海不僅較早實現了市級黨政領導班子中有女性成員的目標,在過去近40年裡,有3屆市人大主任和2屆市政協主席由女性擔任。

高層級專業技術人員仍然男多女少

伴隨著上海經濟結構的轉型,從事第三產業的女性顯著增加。2015年,在第三產業就業的上海女性佔比達78.2%,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2.3%)。

據統計,從1982年到2015年,在全體女性就業人口中,從事各類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等三個職業的比例,分別上升了2.7%、12%和8.5%,無論是絕對數還是增長幅度都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課題組透露,儘管女性的職業層次有了較大提升,但職業性別隔離仍然是就業領域長期存在的現象。男女兩性在各類職業中的構成比例仍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在高層級職業之中,2015年負責人中女性比例僅佔29.1%,而男性佔70.9%。另外,在同一個職業中層級越高的職位,女性比例也越低。2015年的數據顯示,女性在專業技術人員中的比例已超過男性,佔51.9%,但以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為多。由此可見,職業階層越高,女性人才越少的局面在過去幾十年中未發生明顯改變。

調查顯示,自「十三五」以來,上海女性總體就業形勢穩定,城鎮女性從業人員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但很不平衡。最新的分區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總體城鎮女性就業率為40.3%,但有9個區該比重未達40%,其中最低僅為26.5%。「一方面有經濟環境和就業形勢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家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加重了女性的家庭角色屬性,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面臨新的挑戰。」楊雄說。

延伸閱讀韓國生育率降至歷史最低 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0.2歲

據新華社電 英媒稱,韓國的生育率預計將在今年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從而使該國面臨一系列問題,包括養老金不足、債務增加和經濟下滑。

馮晨清作

據英國《衛報》網站9月3日報導,韓國相關研究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韓國生育率僅有0.96(即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0.96個),是歷史上首次低於1。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首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李哲熙(音)說,這種低生育率通常只會出現在戰時。他說:「韓國民眾肯定會在心理上受到衝擊。這很可能會影響到人們所認為的最理想的子女數量並可能導致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

李哲熙警告說,隨著社會步入老齡化,維持社會福利計劃的人減少,醫療保健和養老金等社會福利計劃將面臨資金短缺。

報導稱,隨著學齡兒童減少,學校也可能閒置,而韓國軍隊可能會缺少足夠數量的軍人。在韓國,所有男性都會被徵召入伍。

報導稱,這是世界各地富裕國家都面臨的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在韓國表現得尤為嚴峻。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100年,預計全球生育率將達到每名女性生育兩個孩子,略低於更替水平。據女性家族部的數據,韓國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為30.2歲,而1990年為24.8歲。平均來說,女性生育第一個子女的年齡是31.6歲。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上海觀察

編輯:TF003

相關焦點

  • 上海女性初婚年齡持續上升,晚婚晚育成趨勢,來看看原因是什麼?
    上海女性初育年齡與國際比較近日,上海市婦聯和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共同公布了一份有關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與全國相比,上海男女的初婚年齡提高速度高於全國水平,且女性初婚年齡的提高幅度高於男性。
  • 上海女性初婚年齡大幅提高,大齡未婚女比例快速增高
    今天上午,市婦聯公布的「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顯示,女性初婚初育的年齡大幅提高,二孩政策實施後,用人單位在用工選擇上的隱性歧視加重。01未婚女青年比例攀升與全國相比,上海男女的初婚年齡提高速度高於全國水平,且女性初婚年齡的提高幅度高於男性。
  • 90後已進入晚婚年齡 盤點各地晚婚婚假
    90後已進入晚婚年齡?這世界變化太快,小編一點都沒有準備。好在90後網友們機智,看完他們的評論後小編心理稍感安慰:「90後都已進入晚婚年齡,這讓80後未婚青年情何以堪?」恩,成功轉移目標,新技能get(√)。
  • 關於晚婚晚育年齡法律如何規定?
    一、晚婚晚育年齡(一)晚婚  國家對晚婚假的規定,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1、晚婚的定義。男年滿25周歲、女年滿23周歲的初婚為晚婚。  2、初婚年齡的計算方法,以結婚證書上批准的日期為準。計算公式:初婚年齡=結婚證書上批准的日期-本人的出生日期。  3、注意事項:  (1)晚婚的前提是男女雙方都必須為初婚。如果一方為再婚,另一方為初婚,初婚的一方即使已達到晚婚年齡,也不屬於晚婚。
  • 上海女性初婚年齡是多少?年輕人晚婚是怎麼回事?
    上海女性初婚年齡是多少?昨天,上海市婦聯發布的一份女性婚姻狀況報告給出了答案。資料圖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比2010年分別提高了
  • 南京人初婚平均年齡逼近31歲 壓力大系晚婚主因
    2012年,「晚婚」更明顯,總平均結婚年齡突破了30歲大關,達到30.4歲,其中男性31.4歲,女性29.4歲。2013年男性平均結婚年齡是30.7歲,女性是30.8歲。  南京主城的幾個區裡,又以鼓樓區的初婚最晚,平均初婚年齡為31.3歲,男性為31.3歲,女性為31.4歲。  而在五六年前,結婚人群還主要集中在20歲-24歲之間,年齡推遲趨勢非常明顯。
  • 天津多少歲算晚育 天津多少歲算晚婚晚育
    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幾歲是晚婚,幾歲算是晚育?如今人口的增多,據數據統計,未來可能有將近3000多萬的男性娶不到老婆,可想而知,未來將有多少人會晚婚晚育,那麼你知道晚婚晚育到底是怎麼計算的嗎?多少歲算是晚婚晚育?來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 晚婚晚育產假規定2019 晚婚晚育有什麼補貼嗎 晚婚晚育婚假規定
    在前些年,由於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晚婚晚育政策,主要是鼓勵適齡青年晚婚晚育。關於晚婚晚育的內容,國家有著相應的規定。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晚婚晚育產假規定2019,順便來說說晚婚晚育有什麼補貼嗎以及晚婚晚育婚假規定2019。
  • 我國結婚率逐年走低,那麼統計出2018年的平均結婚年齡是多少呢?
    就法律而言,規定了男女雙方最早的結婚年齡,具體如下: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2.法定婚齡是男女雙方結婚必須達到的年齡,具有強制性,非經立法程序,任何國家機構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
  • 武漢人晚婚已成普遍現象
    武漢人結婚時的年齡越來越晚了。記者昨日從市民政部門獲悉,最新統計顯示,武漢人平均初婚年齡為男29歲、女27歲,比20年前晚了4歲。 年輕人晚婚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並不被上輩人理解,他們常為年輕人不急著結婚而焦慮,成為催婚族。
  • 那些晚婚晚育的男女後悔了嗎?三個過來人:普通人晚婚晚育太艱辛
    中國年輕人選擇晚婚晚育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多,於是社會中湧現出一批高齡爸爸和高齡產婦。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的男女青年,結婚年齡越延後,大城市中的大齡單身男女比比皆是。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已經達到了29.13歲,已經超過了專家建議的28歲前的黃金生育期。
  • 看完這3點原因,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晚婚晚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晚婚是男人滿25歲,女人滿23歲初婚是晚婚,晚婚年齡與法定婚齡不同,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鼓勵性、提倡性的結婚年齡。婚姻法中沒有關於晚婚年齡的規定,所以可以將晚婚晚育理解為一個簡單的概念。也就是說,結婚年齡大的人都屬於晚婚,晚婚有孩子,兩者加起來就是晚婚晚育。  晚婚好還是早婚好?  對筆者來說,無論是早婚還是晚婚,都沒有好壞之分。
  • 福建省晚婚假還有15天!2016年31省婚假一覽表
    據報導,近日,備受關注的婚假有了新動態,2016年31省婚假出爐,其中有5個省份明確取消晚婚假,另外的暫時不取消。晚婚假的取消戳中了一些大齡晚婚青年的痛感,一起來看看各地的婚假。制表人楊淼「晚婚假取消」已坐實 多地網友表示不解  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修訂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新計生法刪掉了有關鼓勵晚婚晚育的規定,提倡符合法理法規規定生育的,可以享有延長生育假的相關獎勵,及其其他相關的社會福利。今年,關於「晚婚假」的存廢也已經塵埃落定。
  • 2019年四川的晚婚假是怎麼規定的 你知道法律規定多少歲結婚算晚婚...
    這個假期是專門為晚婚晚育的人準備的,但是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取消了。因為現在晚婚的人越來越多,不需要國家用晚婚假來鼓勵晚婚了。那你知道2019年   原標題:2019年四川的晚婚假是怎麼規定的 你知道法律規定多少歲結婚算晚婚嗎?   說到晚婚假,相信還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吧。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晚婚?
    晚婚人口不斷擴增1982-2010年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982年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齡分別是25.23歲和22.37歲,1990年降至23.57歲和22.02歲,到2000年則分別升到25.27歲和23.44歲,再往後,逐年上升。
  • 軍人結婚年齡和國家法定婚齡同步,2021年1月1日施行
    新修訂的《軍隊人員婚姻管理若干規定》明確:調整軍隊人員初婚年齡,取消士官在駐地或者部隊內部找對象結婚的年齡限制,明確「軍隊人員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一直以來,軍隊堅持提倡國家的晚婚年齡,也就是男軍人滿25周歲,女軍人滿23周歲,才可以依法登記結婚。而且對於士官在駐地找對象或者部隊內部找對象的,軍隊規定的結婚年齡,在晚婚年齡的基礎上再設門檻。
  • 晚婚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納,原因有3點,很現實
    什麼是晚婚晚育?晚婚,就是男年滿二十五周歲、女年滿二十三周歲的初婚為晚婚,晚婚年齡與法定婚齡不同,它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鼓勵性、提倡性的結婚年齡。在婚姻法上,也沒有晚婚年齡的規定,所以,你可以把晚婚晚育理解成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結婚年齡大的,都屬於晚婚,晚婚再要孩子,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晚婚晚育。是晚婚好還是早婚好?
  • 從1990年到現在 溫州男女初婚年齡延遲了4歲
    據《溫州市人口發展報告2010》顯示,我市人口婚姻狀況呈現平均初婚年齡延遲現象明顯:199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3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1歲;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5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3歲;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6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3歲。據市民政局統計,2014年溫州人初婚年齡:男27歲左右,女25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