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受訪者供圖
63歲的魯成是西南大學的教授,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在剛剛頒發的2020年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獎項上,魯成獲此殊榮。
認識魯教授的人都說,他的實驗室,全是農戶的養蠶室、農村的田間地頭。
作為我國著名蠶學家、現任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很多人都勸魯教授歇一歇,可他卻說,「不趁著年輕跑得動多跑跑,等到老了想跑,速度就沒那麼快了。」
魯教授皮膚黝黑,頭髮已經全白。他的逆行的人生,剛好正在路上。
魯成教授在河南省魯山縣張店鄉開展桑園管理技術現場指導
他35歲從講師破格提為教授
1957年12月,魯成出生在重慶長壽縣。
1977年,魯成考入當時的西南農學院蠶桑專業。20歲進校時,儘管對蠶桑多少還有些生疏,但來自農村的他卻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今後肯定可以造福鄉親,於是,一頭鑽了進去,沒想到就是「痴迷」的大半生。
1985年,魯成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他自己都說,沒想到,35年的從教生涯這麼快就過去了。
作為我國著名的蠶學家,魯成先後師從我國家蠶遺傳學奠基人蔣同慶教授和國際著名蠶學家向仲懷院士,是蔣同慶教授指導的首批碩士生之一和向仲懷院士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由於專業素養和學術功底十分紮實,1993年,35歲的他就從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是當時全國蠶學界最年輕的教授。
田間地頭養蠶的地方,才是魯教授的實驗室。
帶動產業全國轉型升級
長期從事家蠶基因研究,從基因資源收集保護、基因庫構建、遺傳學研究,到細胞遺傳工程、基因組與功能基因、分子改良技術與遺傳育種,魯教授的不斷創新進取,為振興我國蠶業科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2-1991年的10年期間,他先後與兩位導師合作,在「家蠶基因庫、基因分析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和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92),是我國蠶學研究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獎。
以這些業績為重要支撐,學校蠶學學科建成全國第一個部級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蠶桑學重點開放實驗室(1992),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93)。此後又一個10年間,魯成教授作為蠶桑學重點實驗室的常務職責人,與向院士一道發展了蠶桑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工程研究,實施了蠶的分子育種研究和線粒體基因組計劃,繪製了家蠶的多種分子遺傳圖譜,培養了一批青年人才,並於2002年建成特種經濟動物飼養(蠶學)國家重點學科。
2008年,蠶桑作為重要農產品之一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魯成教授入選首批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之一,並任遺傳育種功能研究室主任。進入「十二五」,他當選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我可不就是一個農民"
在魯成教授的帶領下,研究制定了我國蠶桑體系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引領全國蠶桑現代技術研究和發展。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蠶桑生產在「省力、高效、多元化」方面,突破多項重大技術瓶頸。其中省力化技術集成創新成效顯著,具不完全統計,生產每公斤蠶繭所需的勞動時間由2007年的6小時多,降為2015年的4小時左右,最近部分規模化試驗點已降到1.5小時左右;張種產繭量由2007年的36.16kg,提高到2017年的40.51kg。
同時,基於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等成果,在18個蠶桑主產省(區、市)建立了試驗示範和成果轉化的基地網絡,使蠶桑生產綜合效益提高30%以上。至今,在魯成教授的主持下建立起了國際領先的中國現代蠶桑生產技術體系,極大地推動了全國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
夏天最熱的時候,魯教授在路上。
2019年8月,四川武勝安泰繭絲綢集團的生產車間裡,魯教授和企業的負責人頂著室外50來度的高溫,穿梭在生產車間,蠶桑養殖,作為當地老百姓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承載了很多人的希望,對於魯教授此行,大家都深表感激。
為了幹起活來利索,魯教授穿得非常樸素,短袖T恤加短褲,行走在田間地頭時,黝黑的皮膚,常讓人把他誤認為種桑葉的農戶。
對於別人的誤解,魯教授笑說:「我可不就是一個農民嘛,地地道道的農民。」
魯成教授現場指導
為小蠶人工飼育奠定基礎
2018年4月13日,是魯教授難忘的日子,這天,在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召開了國家原蠶人工飼料飼養實用化現場觀摩研討會,會上,實驗的成果讓魯成興奮不已。
「3月13日才養的品種叫『菁松』的小蠶,前天就開始上山報喜啦!」魯教授還記得,當時與來自四川、山東、浙江、廣西等地的7名國家蠶桑產業體系科學家齊聚如東,觀摩原蠶人工飼料飼養實用化現場。走進養蠶大戶季彬的養蠶室,看到10張原蠶陸續結出豐收果實,真是喜出望外。
「我問他,這些蠶寶寶全部餵的人工飼料嗎?」在得知全部餵的綠顏色的人工飼料後,魯成興奮起來,「如東縣在全國率先推行全齡人工飼料育,今年又在國內第一家實現從全齡人工飼料育到原蠶人工飼料飼養的新跨越,為推進5000年的栽桑養蠶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樹立了樣板。」
人工飼養的好處,是讓農戶的腰包越來越鼓,2017年,每噸蠶絲賣到50多萬元,蠶絲服裝越來越受到青睞,但栽桑養蠶的農民越來越少,人工飼料養蠶前景廣闊,讓蠶品種適應人工飼料的科研迫在眉睫,如東開了一個好頭,今後要「全國一盤棋」,加強協作,加快推進人工飼料養蠶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步伐,讓創新成果結出現代化、工廠化養蠶的大產業。
如今,在魯成教授的組織協調下,經過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以及有關蠶業科教機構、生產技術推廣機構、繭絲綢企業、飼料企業等的持續努力,目前我國在人工飼料適應性蠶品種、人工飼料配方、飼料加工、飼養技術與設施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並已經實現產業化示範應用。目前僅在廣西就設立人工飼料養蠶示範點16個,為全面推進小蠶人工飼料工廠化飼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魯成教授
要讓造福蠶區千家萬戶
為讓農戶在養蠶中得到切實的收益,魯成教授作為農業農村部指定的14個特困連片區域之一滇桂黔石漠化區的扶貧工作總協調人,積極聯繫38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對該地區的61個縣進行深入調研,並形成《滇桂黔石漠化區扶貧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報告》上報農業農村部,加快推動了當地農村的脫貧致富進程。
而他的足跡,也遍布這些祖國大好河山的農村。
魯成教授長期堅持深入基層第一線,對貧困區域蠶桑發展現狀、產業特點和產業發展技術需求進行全方位的調研和了解。魯成教授進行實地規劃,並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條件,建立蠶桑試驗示範基地。期間,在國家級貧困縣推動的桑品種及新技術示範達150餘萬畝,蠶品種示範達140餘萬張,有效地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收約15億元,解決30餘萬人就業。廣西隆林當地的養蠶戶韋大伯說,從來沒有見到過一位教授,比他這個農民更接地氣,更懂農民的心。
為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關於「打造一批『一縣一業』示範樣板」的精神,在魯成教授與相關專家多次調研論證後,把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和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作為服務重點示範縣。
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魯成教授密集深入廣西宜州區和四川嘉陵區洽商樣板縣建設事宜,分別形成了相應的實施方案,並與廣西宜州區人民政府籤訂了《關於開展蠶桑全產業鏈戰略合作的框架協議》。在魯成教授的組織協調下,宜州區和嘉陵區進一步召開了「一縣一業」建設工作交流會,有效地推進了樣板縣的建設,同時也為蠶桑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提供了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