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夏天,上海的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天氣異常炎熱,來往的群眾都汗流浹背,個個手中都在不停地來回扇動著扇子,隨著人群走去,原來是一位老人的葬禮將要在此舉行。
宋慶齡葬禮
葬禮現場看起來極為簡單,經過一番詢問,發現到場的親朋好友、老幼孩童已在此等候數小時,而葬禮原本計劃十點鐘舉行,卻不知為何提前了五分鐘開始,現場的人們看了看時間,均一臉詫異,轉頭與身邊的親友對視數秒之後,露出了茫然的神情。
宋慶齡,1898年生於上海一個富商家庭,父親宋嘉樹多年以來與孫中山先生為摯友,且孫先生經常前去家中做客,兩人經常交談一些關於愛國與革命進步思潮的事情,久而久之,年幼的宋慶齡便耳濡目染,革命的思想由此在心中深深紮根。
宋慶齡
後來,她憑藉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到美國威斯裡安女子學院學習,期間,她聽說國內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於是激情澎湃,激動萬分的她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寫下一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以此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振奮與欣喜,同時也為人民的解放而鼓舞。
大學畢業後的她,立馬回到祖國,成為了孫中山先生的秘書,期間,她被孫先生的敬業以及對於革命始終飽含的熱情深深觸動,於是便在事業上給予孫先生很大幫助。
不久,兩人深感志趣相投,便迅速在異國低調結為夫妻,從此宋慶齡便與孫中山捆綁在一起,先後跟隨孫中山南徵北戰,參加數次革命鬥爭,不幸的是,這段歲月沒能得以持久,不久孫中山先生就因病逝世,這對宋慶齡來說,是一次非常大的打擊,但幾天之後,宋慶齡調整狀態,堅強背負起孫先生的理想,繼續奮戰於革命事業。
宋慶齡與孫中山
抗戰爆發後,宋慶齡堅決擁護我軍一致抗日的決心,並利用自己的聲望建立起國共之間的橋梁,為我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付出了巨大努力。
除此之外,她還多次上到前線慰問浴血奮戰的將士與傷兵,因此極大的鼓舞了戰士們的戰鬥熱情,同時深得軍中戰士的一致好評。
解放戰爭時期,宋慶齡堅決反對內戰,積極倡導和平,她還因此專門發表了相關文章,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直至1947年,我軍第一次召開聯合代表大會,會上宋慶齡被一致推舉為名譽主席,之後她仍不忘初心,繼續為我軍革命事業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先後建立了福利基金會,為解放區展示募集了大量的藥品物資。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屆政協會議上,宋慶齡當選為政府副主席,此後她繼續投入到福利事業中,致力於幫助婦女、兒童、教育等事業,期間她數次深入基層,走到偏遠山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給予了當地人民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直至1981年,宋慶齡因常年奔波勞累,身患數病,最終不幸於上海逝世,為了祖國奉獻一生的偉大革命家,在逝世後以國禮相葬不足為過。
宋慶齡
1981年6月4日上午,遵照宋慶齡生前遺願,遺體埋葬於萬國公墓之中,而早在三月底,李家熾就在一次會議結束後,來到宋慶齡家中,兩人針對病情進行了深入談話,同時還對安葬事宜進行了吩咐。
次日,李家熾便將消息告訴了上海市委,於是便開始積極籌備葬禮事宜,本來按照國葬的要求,場面應該盛大隆重,但宋慶齡生前特意要求一切從簡,因此僅僅安排了200桌椅。
而在葬禮當天,按照事前規定本應該準時十點鐘開始,而實際時間卻是九點五十五分,比原計劃早了五分鐘,現場更是哭聲一片,不僅有前來悼念的各方領導,而且全國各地的婦女代表、青年學生、底層百姓等紛紛前來悼念,鄧穎超等領導人也紛紛坐專機抵達虹橋機場,然後快馬加鞭地到達萬國公墓。
周恩來與鄧穎超
一到現場,鄧穎超便找到李家熾詢問情況,以確保葬禮萬無一失,於是她就在現場四處走動查看情況。當時正值上海的夏天,天氣極為炎熱,現場的老人、學生均無一人離去,為了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意,他們幾乎天一亮便在此排隊等候,而鄧穎超走到他們身邊時,一轉眼便看到他們個個汗流浹背,汗如雨下,她隨即立馬要求李家熾不必等到十點了,現在就開始。
原來,鄧穎超是覺得天氣太熱,怕老人小孩難以忍受,發生中暑的意外,李家熾經過一番商量,大家一致同意鄧穎超的建議,於是葬禮便提前五分鐘舉行,但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並未提到葬禮具體的時間,只是說是上午。
宋慶齡葬禮
這樣一位孑然一身,為祖國事業鞠躬盡瘁的老人就此落下帷幕,而她生前的各種物件,都遵照她的遺願低價賣出,用來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們,之後當地政府還專門整修了宋慶齡故居,將賣出的物品收回予以放置,供人們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