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二)

2021-01-08 白樸說

01修行感悟

十道九醫,沒有比道人更了解身體的經絡了。修行好的道人一見面就知道對方有什麼病,哪個臟器有問題,還能活多久。出家人也是人生父母養,出家前心裡也種著男女之情。不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能讓男女之情那些念頭很快過去。出家人要真動心了可以正大光明地還俗結婚,也用不著偷偷摸摸的。

這是張至順接受採訪時的原話,十道九醫,一般來說修行者就像是醫生一樣,我們在講百日築基的時候提到過,百日築基其實就是熟悉自己的器官運行路線,掌握關於經絡的一些知識,然後通過各種滋補方式讓自己的身體充滿精力,這也就使得這些修行者基本都上都具備一些治病救人的知識,在張至順小時候,他的母親曾經生過一次病,因為家裡貧苦,小時候的張至順迫不得已要上街要飯,有一次要飯回來發現他發現自己的母親像是加重了病情一樣,怎麼叫她名字也沒有什麼反應……

張至順為了給母親治病,叫著弟弟妹妹去找村裡的老醫生,他們村裡的醫生是位老婆婆,這位老婆婆覺得張至順家裡沒錢就不給他母親看病,為了救治母親,他叫著弟弟妹妹跪在這位老婆婆的家門口,一直從早上跪到晚上,老婆婆的家人於心不忍,在她家人的勸說下才給張至順的母親治了病,其實就是普通的風寒,不多麼費事,經歷了這一次事件之後,張至順就暗暗下決心要學習醫術,張至順所在的八仙宮裡也有很多精通醫術的人,比如說他有一個六師伯,能用一種叫做「鐵扇散」的藥把鴨子的腿接到雞的身上,有很多師兄弟一看到病人就知道他們得了什麼病,什麼臟器有問題,甚至張至順的師父可以看到一個人在三年之後得什麼病,學醫所成之後的張至順專門給窮人看病,而且從不收錢,有錢的人也有找他看病的,但他一概不看,有錢請到醫院去看病,他只給窮人看病。

對於打坐這件事上,張至順也頗有心得,他的一些經驗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張至順覺得真正的打坐並不是指的姿勢,而是意識,肉身呈打坐的姿勢,但是心神不寧,也不會有什麼效果,不用刻意做打坐的姿勢,只要是心神穩定,躺著也都是可以的,另外他還解釋了一下閉關,他認為閉關並不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見人,而且關閉眼、耳、口三關,讓自己不受外界的影響,大道至簡,道和修行一樣,都應該是簡單的事,不應該複雜化,所以大家也不要把修行看得太過於遙遠。

02奇異變化

剛才我們說到了張至順的長壽和預言自己的命數,以及種種奇異的現象,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說白鬍子,張至順的鬍子在他三十九歲的時候就全部發白了,在他小時候經常徵兵,不管是和尚還是道士都要「拉兵」,張至順就想,如果自己的鬍子白了就好了,鬍子白了別人就會認為他是老頭,這樣就不拉他了,他就這麼想著想著,果然,沒幾個月,鬍子就白了。

小時候的張至順自己一個人在山裡,一個小孩子,到了夜裡肯定會害怕,他為了壯膽就一個勁地念誦《靈官告》,念上十來遍,就有大風颳進屋裡,但是自己畢竟身在廟裡,覺得如此大風會打擾廟裡的祖師爺,所以他就想,山神能不能給他找一個伴,結果到了第二天,後山的一隻老虎就叫喚著來了,他看見老虎來了,就用棍子把房門頂結實,但老虎只是臥在不遠處的石頭上不動,也不過來,一天兩天,每到晚上它就過來,時間長了,張至順就知道了,這是山神給他找的伴,自從有師兄過來陪張至順,老虎就不來了。

張至順的一生沒有去過醫院,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一輩子得的病一隻手就數得過來,他覺得,想要教別人怎麼修行,起碼自己應該會修行,自己不會修行,還去寫書教別人修行,這就是在誤人子弟,實話實說,張至順可能是我們在媒體上,能看到的,修行境界最高的人了,那麼還有比他更高的嗎?肯定有,他有很多師兄弟都隱居山林,不被世人所見。

03終章

《炁體源流》不是漫畫《一人之下》中的術之盡頭,它其實相當於一部道經導讀和批註,是張至順道長認為諸多道經中最重要的部分,讓後來人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而《八部金剛功》也不是武功,是一部養生長壽的功法,它能夠讓很多人可以窺見修行的秘密,但是儘管有很多修行之人站出來發聲,但是修行也越來越變得不被世人所認可,人們認為,如果修行真的存在的話,為什麼在塵世間還這麼少見呢?殊不知,修行這件事濃縮到底就是一個「隱」字,張至順給他師父做了十七年的飯才得傳衣缽,有很多人剛看到一個修行題材的影視劇就要憑藉著一腔熱血,邁入道門,上午入道,下午就要成仙。

浮躁是修行的原罪,至於真假,聽從自己的內心吧。

相關焦點

  • 夢見自己的親人是怎麼回事?修行的人要注意,有這幾種情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做夢屬於一種正常現象。當一個人白天時,不斷地思考什麼、想什麼東西或者人時,到了夜裡做夢,就會夢見。在中國民間,也有關於「胎夢」的說法,據說懷胎時,夢見動物就會生男孩,夢見花之類的,就會生女孩。到底有沒有這回事,修行的人一般不願意說它。按照佛教中的因緣之說,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遇見,都屬於緣分。是男是女,早已前緣註定。
  • 佛教:什麼才是真正有修行功夫的人?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有人修行多年,每天日復一日的打坐、誦經、禮佛,可是自身的習氣和心態同從前如出一轍,沒有任何改變。
  • 前世修行過的人會做什麼樣的夢?
    修行源於人性與天性的思考,修行的本意是對自身德行、品行、操行、知識的提煉。所以,如果你認為修行就一定與宗教信仰有關,顯然是錯誤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修行經常被信仰所引導。大家有個共識,即修行的人,能有比常人更多的智慧,更睿智的判斷,更有遠見的思維,及更強大的靈性。這確實也是修行的目的所在。陳鵬解夢認為,修行之下,修身和修心,都只是一個附屬任務而已。
  • 修行人轉世就是活佛嗎
    無垢光尊者也講到,佛性種子成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月稱菩薩所講,一種是堪布菩提薩埵所講。我們經常說「活佛」,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活佛呢?很多人會想:活佛要先舉行坐床儀式,然後娶空行母……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活佛應該是佛菩薩的轉世,或者是修行人的轉世,並且佛性種子已經成熟。雖是修行人的轉世,但佛性種子尚未成熟,則不能認定為活佛。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看看你學對了嗎?很少人知道
    善法、惡法和無記法,這些法都不認識,那我們就不能修行,所以學論的目的為了要認識一切法,認識一切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行。把一切法都認識到了,然後斷惡修善,轉染成淨,這就叫修行。不管在世間當中為人處世、道德倫理,也離不開因果的道理,在出世間,涅槃解脫的法,也在因果的理趣當中,所以我們學教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一切法。
  • 修行人必須要過的五關
    一、錢財很多修行人會發現,怎麼自己這兩年突然的運氣不順了,怎麼老破財啊。以前很好賺錢的,現在很難賺錢。甚至負債纍纍,而越是急著賺錢還債,就越是破財,債務越來越重佛家有逆度,順度。對財運,講究的是中道。對真修行人,要求的是功德不是福報。而真正有福報而真心修行的人,佛菩薩和護法,絕對不會讓他們奢侈揮霍,很快的耗盡福報。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有磨難。
  • 世間修行要用這樣的方法
    尤其是經中之王法華楞嚴,這是佛教的性相總要、佛教的重要經典,裡面詳細宣揚了如來成佛的密因 ,仔細分析修證裡面的要義,圓滿菩提的大法,是真正的最優秀最究竟的文化。但是,真正能聽到法華楞嚴的人畢竟不多;真正能明白如來藏、耳根法門、楞嚴咒,破得三關,懂得根本決定轉依,顯密雙持者更少之又少。這才是真正的即生成就的妙法。
  • 為什麼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八關齋戒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問:《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句話怎麼理解?難道在這個世間受個八關齋戒、參加一次晝夜念佛,就超過了在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那這句話,你表示懷疑,是你站在一個凡夫的立場、知見和價值觀去談,佛是站在一個法界的、清淨的、大圓鏡智所觀照的立場去談,這種境界、立場都不一樣。 那這句話,還確實是講得非常到位。齋戒清淨一日一夜,你不要小看這「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八個字,試問你真能做得到嗎?受八關齋戒,你要清淨地去受持。
  • 轉世修行之人特徵,你是否在其中!
    但是如果是用一種疑惑心,懷疑心,所知心,傲慢心,分別心,執著心,去待人接物這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得到解脫,也就是業力還未消。身心未轉變,貪嗔痴太重,凡夫之情太重,不肯放下,如來曾說,法法皆為佛法。有很多人說其他人是外道,特別是一些嘴上稱自己為佛弟子的人,別人都是錯誤的人,首先你們理解什麼是外道嗎?心外求法即為外道。
  • 真正修行的人,為什麼都絕口不提「神通法術」?
    有一次我與朋友一起去旅行,走到山上,剛好遇到驟雨,看到旁邊有一座道觀,叫做「雨石觀」。覺得很符合當時的處境,於是毫不猶豫走了進去。觀中沒什麼遊客,一名道童模樣的年輕人正好在屋簷下劈柴,看見我們來,只是衝著善意的笑了笑,繼續做他的事。
  • 人世修行,幾人圓滿,能奔赴下一場修行
    我喜歡這段話:半生已過,走走停停,誰幸誰不幸?富貴也好,貧賤也罷;榮華也好,困苦也罷,都只不過是人世修行,一場戲劇,終有落幕。落幕後都化作一培黃土。人世修行,不可能一世繁華而不生煩惱,亦不可能一世窮困而不見愜意。時間輪迴,患難見真情,誰真誰假何必深究!人世修行最貴是情,少一分都是遺憾,誰真誰假又有什麼重要的。
  • 諸佛菩薩是這樣暗中護持修行人的!
    有的人念佛,發現運氣好了,財運順利了,很歡喜。而有的人,則相反,越是修行,財運反而越背,很是煩惱。 佛家有逆度,順度。對財運,講究的是中道。對真修行人,要求的是功德不是福報。也就是說,你如果真修行,佛家護法和菩薩,一定會保障你的衣食住行,不會讓你受凍挨餓,為吃飯辛勞奔波。護法和菩薩會幫助你,保障你的衣食住行,保障你的生命安全。這是肯定的。
  • 十修行
    ,忘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二修行舍丈夫不能相逢,忘不了夫妻的一場恩情三修行舍兒女比比真情,忘不了小嬌兒抱在懷中四修行舍姐妹好修真人,忘不了姐妹是一母所生五修行出遠門明光大道,有仙人來指路直往前行六修行出遠路離開家門,一路上受苦難誰人知情七修行受盡了千辛萬苦
  • 把握好機緣,契入佛門,做一個修行人
    這也是修行人一開始的目的。如果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天天吵鬧、身體不好、也沒有精力工作,事業每況愈下,這就違背學佛的初衷。修行是為什麼?就是為了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佛法的要義,發起勇猛之心,這樣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修行了,佛時時刻刻在心中,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在念佛。如果沒有發願、沒有發心,就是整天在佛堂裡念阿彌陀佛,那也不是念佛,不是修行。
  • 百歲高僧講修行心得,顛覆90%的修行人!
    釋通永老和尚曾經有一段和徒弟間的對話,可謂是當代的禪宗公案,也體現了老和尚修行所悟,值得每個修行人認真看一遍。師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如何讓別人好,如何讓世界、讓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著如何方便別人,天天想著舍下自己,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
  • 修行人的睡覺方法,會用的人很難變老!很少人能真正做到
    昏迷是一種煩惱,別說昏迷只是小睡一會那麼簡單,昏迷和小睡不是一回事,的確小睡也是一種昏睡狀態,但它是身體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身體需要用睡眠來調節狀態。昏迷是當你在做正常的事情時處於打瞌睡的狀態,精力不能集中,想集中精力做這件事做不到,只要想做這件事就要昏迷過去。從字面上看,「昏」是昏暗的,心不明亮,不清楚;「迷」是死的,心抬起來的力量不夠,總是沉下去,並且很迷糊。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一、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炁」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修行人必須讀《黃帝內經》,對醫學知識,對人體的生理結構要有所了解。修行人必須通醫理,這是「」五明」之一的「醫方明」,只有通達醫理才會知道人體經脈,修行時脈絡通暢了才能入道。
  • 佛說:修佛之人,有這3種行為時,修行的方向就對了
    佛說:修佛之人,有這3種行為時,修行的方向就對了!師父常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萬物皆有輪迴,凡事都有因果」。人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不要以為做錯了事,用一些手段就能消除需要承擔的後果,你所消除的只是社會責任罷了,而心靈上的懲罰,才是對你真正的懲罰。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這一概念的範疇相對比較寬泛,並且在諸多道經中多有論述,如大眾所熟知的《常清靜經》《感應篇》等。雖然經文中對修行的要求有深淺之別,但皆是希冀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發善心、行善事,通過萬千人事來磨練性功,最終可以可以達到慈心下氣、悲憫人天的修行境界。相比起前一所述,此處所指的修行更具有社會普適性。也即是說,只要把修行的理運用得當,每個人都能從此等修行中獲得益處。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作為一個修行人,如果因今生的受辱而再起嗔心,冤冤相報,這一趟趟的輪迴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作為菩薩修行的六度不僅是自身成就所必需的修行更有度化眾生的攝受力對眾生而言示現一次懷著慈悲的忍辱比嘴上說千句萬句法義更有效果白隱禪師修忍辱白隱禪師是一位受到周圍人尊敬的修行人,某日突然有一對中年夫妻找上門來,「我們的女兒說跟禪師有了孩子,現在已經有五個月的身孕,你有什麼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