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與侮辱 | 一個文化世家的浮沉

2021-01-21 群學書院

文 | 群學君




1949年深秋的一天,清華大學英文系教授錢鍾書,把大三年級的期末考卷帶回家裡批改,11歲的女兒錢瑗在旁邊給爸爸登分。

 

突然,錢瑗指著兩份卷子說:「這個英若誠跟這個吳世良要好,他們是(男女)朋友!」錢鍾書疑惑不解:「你怎麼知道的?」錢瑗說:「全班人都是用藍黑墨水答題,只有他倆用的是紫墨水!」

 

就這樣,同班同學英若誠和吳世良的戀情才終於曝光。

 

對這兩個學生,錢鍾書都不陌生。

 

據說,錢鍾書先生晚年時曾經說過:全中國真懂英文的,加起來只有兩個半,一個我自己,半個是復旦大學的林同濟,還有一個,是臺灣輔仁大學的英千裡。


很多人都知道,馬英九是給蔣經國當英文秘書起家的,他的英文,就是英千裡先生教出來的。而英若誠,就是英千裡的最鍾愛的兒子。而英千裡本人,又出生於一個典型的晚清民國崛起的知識精英家庭:父親是《大公報》和輔仁大學的創始人;嶽父蔡儒楷是北洋大學創始人和北洋政府教育部長。


至於吳世良,同樣出身民國大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吳保豐先生,是民國初年第一批學成歸國的留美學生,中國無線電事業的奠基人,後來長期擔任交通大學校長。

 

英若誠與吳世良的戀愛故事,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精英家庭子弟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寫照:隱忍、低調、雋永,永遠靜悄悄卻又自有浪漫情致。


1950年7月17日,他們在北京結婚。從此以後,這個家庭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漂泊」,在榮譽與侮辱峰谷之間幾經波折,最終不可逆折的走向文化上的敗落,成為典型的近代中國文化世家的命運樣本。


英若誠、吳世良夫婦在義大利

 


就在英若誠和吳世良相識的前一年,吳家正經歷一場巨大的歷史考驗。


那一年夏天,交通大學學生因為抗議美國石油公司撞死中國學生,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交通工程學系的同學甚至拆毀了一段滬寧鐵路以示抗議。在上一年已被震驚全國的「沈崇事件」搞得焦頭爛額的蔣總統,大發雷霆,直接要求校長吳保豐前往南京接受訓話。

 

面對震怒的蔣介石,國民黨員吳保豐平靜地說,委員長,記得1927年北伐的時候,全國的學生和老百姓都向著我們,如今剛剛過去二十年,民心向背天翻地覆,這是到了我們該檢討的時候了。

 

盛怒之下,蔣介石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他拍著桌子對吳保豐說:你已經老糊塗了,作為交大校長,你的影響太壞!如果十天之後我發現你還在上海,就別怪軍統對你不客氣!

 

吳保豐先生是二十世紀第一代留美歸國的知識分子,三十年代,在他的擘畫下,中國第一個無線廣播電臺在南京建立。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儒家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他為五個孩子分別取名:溫、良、恭、儉、讓,吳世良是他第二個孩子。

 

然而,就是這樣溫柔、敦厚、謙虛、靜默的學者,在巨大的威權面前,卻保持了內而外的風骨和傲氣。


吳世良之父,原交通大學校長吳保豐

(1899-1963) 


在這樣家庭裡長大的吳世良,終其一生,始終保持著高貴、優雅的文化貴族氣質,無論身處優渥抑或身陷囹圄,從未表現出任何自嬌自傲或者自艾自憐的態度。直到臨終前,吳世良都在翻譯美國華裔女作家包柏漪的名作《春月》。主人公春月,仿佛正是吳世良的化身:隱忍、博學、堅毅;寫字、畫畫、做詩,靜悄悄地吃飯……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一面。


吳世良、英若誠合作的譯作



相比起吳世良,英若誠的家族,更仿佛是一個宛若奇蹟的傳奇。


這個奇蹟的締造者,是英若誠的爺爺英斂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這個原名「赫舍裡 · 英華」的滿洲正紅旗下層武士,都是一個傳奇。他只活了58歲,卻幹了三件大事:一是創辦《大公報》;二是創辦北京輔仁大學;三是創辦北京慈幼局。

 

1902年,35歲的英斂之創辦《大公報》時,曾向讀者解釋過這三個字的寓意:「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報之命各固已善矣」。自從創辦伊始,《大公報》就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宗旨,從創辦之初的「提倡變法維新,反對頑固守舊;要求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敢罵酷吏、不避權貴」到四十年代的「不黨、不私、不盲、不賣」,《大公報》是中國報人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

 

季羨林教授說:「《大公報》的100年可以涵蓋中國的20世紀,從第一期到現在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中國現代史。」


《大公報》創刊號

 

到了晚年,英斂之深刻意識到「介紹西歐新得科學文化之精」的同時,不能捨棄「中國舊有文學美術之最善者」,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上書羅馬教廷,力主在中國開辦天主教高等教育學校。

 

這所大學就是亞洲惟一一所由羅馬教廷直接設立的天主教大學:輔仁大學。校名是英斂之取的,他的同道好友,晚年捐資創辦上海震旦大學的馬相伯曾主張以「本篤」為校名,英斂之堅持取名「輔仁」,典出《論語》中的「會友輔仁」。


輔仁大學舊址,現為北京師範大學

 


對於英家人來說,英斂之的故事太過遙遠,他的兒子英千裡,才是真正改變了家族命運的人。

 

辛亥革命以後不久,年僅12歲的英千裡,就被父親交給天主教傳教士雷鳴遠帶到英國去學習強國之術,這個舉動至今令英家後人嘖嘖稱奇,「英斂之這個人意識太超前了,一百多年前能有這樣的眼光、氣魄,他可就這麼一個兒子。

 

英千裡(左)先生與父親英斂之、母親愛新覺羅 · 淑仲


英千裡(左)與父母騎馬照


十二年之後,英千裡自歐洲回國成親。婚後頭六年,他仍然生活在歐洲,偶爾回國探望。英斂之意識到,兒子雖精通西學,在全英註冊考試中名列第一,拿下了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學位,卻連中國字都寫不好,中國話都說不利落,更不能指望他幹預時政,推進社會變革。這種「追悔莫及」的心態,使他開始重新反思當年「全盤西化」的主張,最終創立了以兼收中西之長為宗旨的輔仁大學。

 

英斂之親自幫兒子挑選了妻子——北洋大學創始人、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蔡儒楷的女兒蔡葆真小姐。英若誠後來說,「一個是當時天津唯一一家報紙的社長,一個是當時天津唯一一所大學的校長,這是一樁典型的門當戶對的知識分子聯姻」。


英千裡的姑姑英杕(培根學校校長)生日,英氏家族在培根學校合影。後排右四為英千裡,左八為蔡葆真。

 

回國以後,英千裡一度同時擔任輔仁、北大、北師大三校教授,薪水最多時每月一千塊大洋。每月發了薪,孩子們就爬在床上拿大洋當玩具。當時北京城裡的福特汽車,不超過二十輛,其中一輛,就屬於英千裡教授——每到暑假,他就帶著全家人去京郊的別墅度假。而平時,他帶著一大家子,住在晚清重臣慶親王奕劻的府邸。


英千裡(右一)擔任輔仁大學秘書長

 

更令人羨慕的,是這個當時的知識精英家庭的民主空氣與文化氛圍。

 

母親蔡葆真奉行「樹大自直」的教育理念,給予子女最大的自由空間。父親英千裡即便給他們立規矩,也「總是很紳士」。印象中父親只打過一次孩子。英千裡有三間書房,裡面堆滿了各種書籍,孩子們從小就在裡面胡亂看書。晚上父親情緒一高,就把孩子們叫去,給他們講希臘神話,每天都講一段,《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基本上都講完了,特別生動,太好玩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英家失去了這份喜樂平靜。

 

多年後,英千裡在《鐵窗回憶》一文章中提到,平津淪陷以後,學校大多數的教授們只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他也是其中之一。後來,看見許多知識分子竟去當了漢奸,還有日本人的種種暴行,讓人再也無法忍受,英千裡便力邀輔大文學院院長沈兼士,及教育學院院長張懷等,以研究明末的愛國志士顧炎武的學說為名,共同成立「炎武學社」,鼓勵「人心不死、國家不亡」,實際上則是組織秘密團體,從事地下抗日工作。參加的成員,全是當地年輕有為的知識分子。直接接受國民政府的指示,在學生中宣傳抗日思想,鼓勵學生投身抗戰。

 

1941年12月30日深夜,英千裡在睡夢中被搖醒,被拿槍的一個日本人和三個偽警察帶上手銬,押到了北平公安局。妻子蔡葆真對12歲的兒子英若誠說,我只擔心一件事,抗日積極分子的名單被你父親夾在一本書裡,得在日本人發現之前找到它。


日本人逼英千裡招出沈兼士的下落,「只知道他頭有病,半個月前去西山一座廟裡養病」,英千裡回答,「是哪座廟我不清楚」。日本人哪裡相信這套說詞,逼供、威嚇,還把他帶到院子裡,橫綁在一條長凳上,一人按頭捏鼻,一人向英千裡嘴裡灌水。就這樣拷問、灌水,不知進行了多少次,英千裡都堅持不屈,侃侃而辯。

 

雖然在獄中受苦受難,英千裡心裡始終保持著一片寧靜,沒有恨,也沒有憂。大家知道英千裡在日本人手中受了許多酷刑和侮辱,可是英先生本人卻從來不願提起,「日本人所以要這樣做,是站在他們本國的立場為了他們本國的利益。真正讓人痛心疾首的,是那些過去對日本人、對國人出賣人格與靈魂的漢奸們」,英千裡曾感慨地告訴學生。


英千裡先生


英千裡在監獄待了三個月,日本人用盡刑罰,卻一無所獲。作為在家的長子,英若誠無數次給父親送吃的,送衣服,他到死都記得父親在日偽監獄裡的編號:770。

 

1944年,英千裡再次被捕,國民政府起初以為他已英勇就義,還在重慶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直到日本投降前兩周,他才在社會各界的營救下出獄,一夜之間成為大英雄。

 

日本投降後,英家做的第一件事,是買了一包綿白糖。整個抗戰期間,與絕大多數愛國知識分子一樣,英家與祖國同甘苦,共命運,他的幾個最小的孩子,甚至沒有見過白糖的樣子,以為那是雪。


英千裡的國大代表證

 


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軍圍城,英千裡作為國民黨政府「大陸人才搶救計劃」中的重要人物和胡適等人從北京東單機場匆匆飛往南京。在此之前,英若誠曾專門從清華大學跑回城裡,勸說父親留下來,不要跟著國民黨去臺灣。「我的宗教信仰怎麼辦?」這是英千裡最大的擔憂。


到臺灣後,英千裡把全部心血投入了教育事業,他除擔任臺大外文系主任外,還在多所院校任教,並和輔大校友們共同努力,促成輔仁大學在臺北市開學。據臺灣教育界人士介紹,有一段時間,臺灣省所有從初中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的英文教科書,均出自英千裡之手。


臺灣大學師生。中排右起:錢思亮(校長)、沈剛伯(文學院長)、英千裡(外文系主任)

 

在臺灣,英千裡恪守著天主教徒的生活準則,一生沒有另娶。而在海峽的那一邊,他的孩子們與他劃清界限,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卻因為家庭出身太差,海外關係複雜,多數被組織拒之門外。

 

1969年10月8日,英千裡因肺癌在臺北耕莘醫院故去,享年69歲。臨終前留下遺囑,將公教保險費新臺幣13.8萬元全部捐給英氏獎學金基金會,用於嘉獎優秀青年。他的最後一筆款項,永遠留給了後人。

 

英千裡辭世後,蔣介石為他親筆題寫了「教績孔張」的匾額,「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親自主持了他的追思會。出殯那天,為他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員。

 

蔣經國全程參與英千裡的追悼彌撒


直到十年之後,英若誠訪美,才從白先勇那裡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又過了十四年,英若誠才在父親學生馬英九的幫助下實現了去臺灣祭掃先人的願望。在父親的墓碑上他看到了父親的照片,「樣子比我記憶中要衰老」。這是他與父親的最後「團聚」,此後,英若誠的身體狀況惡化,再沒有踏上臺灣的土地。



英千裡先生之墓

 


英千裡的兒子「英若誠」的名字,是請史學泰鬥陳垣先生取的。

 

當年從天津聖路易中學畢業時,英若誠已經獲得免試進入劍橋大學的資格。英千裡與兒子長談了一次,「當初你爺爺把我送出去,是希望我從小就學習西方文化,從根本上了解西方世界的科技和文明,將來好為自己的國家做事,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造成我一生無法彌補的欠缺。我12歲出國,24歲回來,完全不了解中國社會,很多應該做又很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他勸兒子以自己為鑑,放棄劍橋,改在國內上大學,「千萬不要從一個外國學校出來,再進到另一個外國學校裡去。

 

英若誠為此放棄了劍橋的入學機會,進入清華大學念英文。畢業以後,因為同樣酷愛戲劇,他和妻子吳世良雙雙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為院長曹禺先生鍾愛的演員和助手。1958年,因為出演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裡的劉麻子,英若誠一舉成名。


英若誠(右)在《茶館》中飾演劉麻子

 

改革開放後,英若誠精通的洋文終於派上了正經用場,他結識了美國戰後最重要的劇作家阿瑟 · 米勒(他也是瑪麗蓮 · 夢露最後一任丈夫),《推銷員之死》、《譁變》、《請君入甕》、《芭巴拉少校》、《上帝的寵兒》等名作,都是由英若誠翻譯、引進到北京人藝的外國戲。

 

英若誠把自己認為一流的西方大師之作引進到中國,同時也把中國戲劇文化傳播到西方。作為密蘇裡大學的客座教授,他給美國學生排了兩部中國話劇,《家》和《十五貫》。他是當時北京人藝海外影響最大的演員之一,《忽必烈》、《末代皇帝》、《小活佛》、《馬可 · 波羅》等影視作品為他贏得了一大批海外觀眾。

 

英若誠曾說,「我們提倡愛國主義,首先要讓青少年知道中國與世界的現狀,加以對比,祖國才可愛。有的人認為應當把中國說成好而又好,革命燈塔、世界樂園、人間天堂,這便是愛國……這種說法太片面,經不起比較和事實的檢驗,往往連真正的偉大之處,也被後代輕易否定……什麼叫愛國?就是『要在他的領域裡贏得他的尊敬!』……世界上什麼事都有一套公認的規則,不能關上門做皇帝」。


1986年,他從一名股級幹部一躍成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藝術院團和藝術院校。曹禺送給他一幅字,「大丈夫演好戲當好官,奇君子辦實事做真人。」


晚年英若誠

 


六十年代的牢獄之災,是英若誠一生永遠的創痛。

 

1952年起,北京市長直接授命他利用自己的海外關係,了解西方動向,為組織搜集情報,他還獲準可以閱讀大量英文讀物。結果,1968年他以「美蘇雙重特務」的罪名被捕入獄,經過多次審訊,他才意識到自己被捕的真正原因,是曾經為那位被打倒的彭市長工作過。

 

他在北京、河北等幾座監獄過了三年牢獄生活,他的妻子吳世良在他被捕的第二天也被抓了。他們16歲的女兒英小樂被送到內蒙古插隊,7歲的兒子英達先是跟奶奶生活,後來被迫流浪街頭,住在下水道裡,在街頭要飯吃。在自己最需要模仿學習父母的年齡,英達和他的兄弟姐妹並沒有受到他們的影響和教育,這是英若誠一生無法消弭的心靈創傷。

 

作家「惠說惠道」說她在北京,接觸了一些世家子弟,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他們似乎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個階層的人,為什麼他們身上似乎沒有他們父輩身上那種斯文體面的氣質呢?

 

慢慢地,她找到了答案,新中國頻繁政治運動的衝擊,令每一個家庭都受到了不同的傷害,父母忙著搞運動,小孩子是沒人教育的。回頭看,這些政治運動已嚴重戕害割裂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體現在個人家庭生活中的就是即使是世家子弟也全然喪失了溫潤斯文的氣質。

 

英達無疑是一個典型代表。

 

英達與前妻宋丹丹


幾年前媒體重炒舊飯,拿2011年「英達涉洗錢」的舊事炒作——英達和妻子梁歡為了規避美國稅務局的監管,多次來往於多家銀行,每次存款額度小於1萬美元。這種斯文掃地的小裡小氣,這一個個的英達和我們,構造了當下中國的氣質。

 

政治運動對傳統文化的衝擊超過戰爭和自然災害,對家庭成員的傷害更是超過戰爭和自然災害。當政治運動來臨時,英達的所有親朋好友都在追求「進步」,努力切斷與家庭的紐帶,實際上也就隔絕了與家族文化血脈的傳承。

 

如今,英達把梁歡和兒女放到了美國,如很多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一樣,他們想找到不浮躁的家庭生活,也想藉此治癒自己年少時一人流浪在北京街頭時所受的傷害。

 

只是,文脈斷了,還有可能找回來嗎?





徵引文獻


惠說惠道:《英達的不斯文與政治運動對家庭傳承的戕害》(點擊即可查看),惠說惠道(ID:linhui1612),2017年2月25日


徐梅、易潔:《英氏家族:中國面向世界的微觀樣本》,《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0月。







掃碼即可購買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斯文與侮辱 | 一個中國文化世家的傳奇
    從此以後,這個家庭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漂泊」,在斯文與侮辱峰谷之間幾經波折,最終不可逆折的走向文化上的敗落,成為近代中國文化世家命運的典型樣本。英若誠吳世良夫婦在義大利 02 就在英若誠和吳世良相識的前一年,吳家正經歷一場巨大的歷史考驗。
  • 張藝興是斯文,朱一龍卻是斯文敗類?
    因此一個人帶上眼鏡以後,就會看起來比幫人更加斯文,有文化,更容易受人尊敬。可是有些人卻有種斯文敗類的感覺,雖然帶著眼鏡,成熟睿智,但卻讓人覺得他很腹黑,不是個簡單老實的讀書人。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斯文和斯文敗類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
  • 「豎中指」代表嚴重侮辱 但在法國文化中是「榮譽的指頭」
    法國法律規定,侮辱國家公務人員可獲刑6個月監禁及7500歐元罰款。不過不少法國人卻對此表示質疑,因為在法國文化中,「豎中指」有著特殊含義,這與現今世界對這個動作代表的嚴重侮辱含義並不相同。1337年,英吉利海峽兩岸的歷史冤家英格蘭、法蘭西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在戰爭第一階段,英軍先後贏得斯呂斯海戰、攻陷海防要塞加萊並取得普瓦捷會戰勝利。
  • 斯文
    九十年代末與新千年初,陳慧珊在TVB螢屏上閃現斯文,高級的清亮姿態,如此回味悠長,即便是《衝上雲霄》中飾演空姐,也如畫至臻,給人妍麗靚美的輪廓。陳慧珊始終給人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恰好是斯文感知後的一種自省和自知。大概,陳慧珊最懂得什麼時候放手,什麼時候華麗轉身,她後來淡出影視圈,回歸學術領域,成為另一段美談。
  • 看著很斯文,其實內心很浮躁的星座
    其實有時候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可能和自己的素質問題還是成一定的正相關關係的,儘管還是會有一些心底比較善良的文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見識一些外表看著很斯文,但其實內心很浮躁的星座吧!金牛座金牛座表面就是一個很幽默搞笑,而且還很斯文的形象,大部分人對金牛座無法拒絕的理由就是因為這個,這得滿足了多少人的擇偶標準之一呀。
  • 抖音「斯文敗類」是什麼梗? 這個梗是竟是因為吳磊小哥哥
    抖音「斯文敗類」是什麼梗? 這個梗是竟是因為吳磊小哥哥時間:2018-06-22 17: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斯文敗類是什麼梗? 這個梗是竟是因為吳磊小哥哥 最近很多人都在問這個斯文敗類到底是什麼梗呢?
  • 一個階層的符號 中海尚湖世家用專注成就絕版豪宅
    中海尚湖世家,中海地產潛心高端地產33年的厚積薄發之作,毋庸置疑的品牌實力與精湛建築技藝,在京北絕版美地細細打磨、優雅呈現,英、法、意、佛羅倫斯四大歐式經典風格,端莊鑄就350-680平米聯排、獨棟,低調於外、奢華於內,引領京城豪宅主流風潮,京北新一代「墅王」傲然矗立,業已成為含蓄內斂、深藏不露的財富新貴們無可匹敵的居所首選
  • 明明是戴著眼鏡的「斯文敗類」,為什麼一個都恨不起來?
    《千山暮雪》中的莫紹謙莫禽獸,貝來一位劉愷威會把這個角色給毀了,但是他卻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戴著眼鏡斯文敗類感覺的總裁,太變態了,不過我喜歡。吳啟華,這個不用多說了,最符合觀眾心中斯文敗類形象的演員就是他了。去掉眼鏡是有點呆的張無忌,戴上眼鏡之後不論是氣質還相貌感覺跟之前的就是判若兩人。壞道骨子裡,但是真的恨不起來。
  • 暴發戶皇帝,如何羞辱世家大族?上刑場還不是最可怕的
    但,還是有很多世家高第留在北方,並且影響了各個小朝廷的政局。當時的很多皇帝,都是而穿黃袍,明天還是個將軍,今天就坐上了龍椅,那興奮,就跟玩過山車一樣的。但大族不同啊,他們是幾百年的底蘊,多少代的積累,無量頭顱無量血,才打出了一片天地。雖然未曾登頂最高峰,卻能把持著朝政。他們是職業經理人。老闆常換,而人才不常有。
  • 超A斯文敗類男主文,表面儒雅風度翩翩,實際陰暗深不可測,必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超A斯文敗類男主文,表面儒雅風度翩翩,實際陰暗深不可測,必看《掌中之物》 作者: 貝昕簡介:一個心狠手辣的男人,一個不屈不撓的靈魂,以及一段處處是錯的糾纏??四年前,她送他進監牢,直至確定他被執行死刑,方才安心。 四年後,他扯她入地獄,親眼看著她被侮辱傷害,卻仍不解恨。這是一場精心準備的報復,也是一場隱忍持久的復仇。
  • 瑞尼世家傳承百年工藝 打造精確時尚
    「追求高品質的時尚,精準的不僅僅是技術,而是對消費者尋求的精準把握」,這是瑞尼世家創始人接受採訪時的一句話。瑞尼世家的承諾給予每一位擁有其手錶的的你,都能帶著他們所設計的優越產品,貫徹品牌的座右銘:戴在手腕上的奢侈。
  • 藍色的斯文紳士 他們誰說的算?
    今天我為大家展示一下三位斯文紳士,來看看各位的表現吧。格拉蘇蒂原創senatorexcellence德國出品的手錶設計上就是比較簡單且實用,實用的說法在于格拉蘇蒂每年都會有新的改革,為我們提供新的功能,簡單的外表包含著複雜的工藝。
  • 斯文敗類病嬌少年VS家裡有礦歡脫美少女:想你想瘋了~
    ……都市情緣 豪門世家 情有獨鍾 娛樂圈作品簡評:全文行文流暢,人物性格鮮明立體,故事性強,情節跌宕起伏,甜蜜輕鬆的同時也讓人感動落淚,是一部值得推薦的佳作。2、《今天男主也在努力裝大尾巴狼》作者:畫楠
  • 于越《浮沉》解讀情感 直性子變心計女人
    于越搞定矢野浩二  搜狐娛樂訊 備受期待的商戰大劇《浮沉》6月30日將在東方、浙江、北京、深圳四大衛視播出,各方消息顯示《浮沉》將是2012年最好看的職場商戰劇,但是,導演滕華濤 稱《浮沉》其實「聚焦情感」。
  • 知否:四個書生「有辱斯文」,第一最磕磣,最後一個說實話挺冤的
    知否:「有辱斯文」四個書生,第一最磕磣,最後一個說實話挺冤的 在知否這部女性向的宅鬥劇中,主線劇情自然是女人們在院子裡的掙來鬥去各自算計,有聰明善良讓觀眾喜愛的角色,自然也有一些又壞又蠢不討喜的角色,在劇中有四個人都以斯文人自居,但他們實際上的行為,卻和他們口中的斯文人大相逕庭。
  • 《浮沉》聚焦職場商戰 失戀只是由頭殘酷還在後頭
    《浮沉》由滕華濤執導、鮑鯨鯨編劇,張嘉譯、白百何、王志飛、王耀慶等主演,改編自同名熱門職場小說。這部由《失戀33天》班底打造的電視劇,是導演滕華濤的電視劇收山之作,全劇圍繞一張價值7億元的巨額訂單展開一系列情場、職場的爭奪。
  • 讓女生穿學士服促銷,知識貶值,從「有辱斯文」開始
    斯文:古指讀書人。有辱斯文就是說了不符合讀書人身份的話;或是做了不符合讀書人身份的事情。因為在古代,讀書人都是身份比較高的人,也代表著社會尊重讀書。近日山西某地,五一期間,讓女生穿著學士服做促銷,引起了廣泛爭議。
  • 楊冪拍大片擺文化美女造型,結果感覺斯文不足,氣質有別
    楊冪紅了這麼多年,常年忙著拍戲,根本沒有時間讀書,自然無法散發出那種由內而外的文化魅力。第二、楊冪本身的個性屬於那種大大咧咧、敢衝敢闖的類型。擁有這種性格的女性,即便是學識淵博之輩,比如奇葩說的馬薇薇,你也只能從她那種潑辣但是犀利的言辭感受到她廣博的知識,如果她一閉嘴,你只會感受到女強人的攻氣,肯定不會把她的面相與斯文和秀氣沾邊。楊冪也是一樣,讀書越多,反而越給人以壓迫感。
  • 最斯文,為人儒雅的三大星座
    而每對一個我們不熟悉或是很少見面的人,那麼往往待他們的態度就跟自己親朋好友的態度不一樣。不過,無論彼此的關係是親是疏,總有的人可以做到誰都不得罪,同時相處起來時也不會讓對方感到尷尬和不舒服。讓我們看看在十二星座中那些在生活中為人最斯文,而且總給人一種儒雅,而決計不會跟人打打鬧鬧的幾大星座吧!巨蟹座:巨蟹座人常常會心軟,非但不會有傷人的任何心思,而且在待人接物上也是十分的溫和且友善。
  • 人人喊打的「斯文男」被抓,他有什麼話要說?
    因被同車的女乘客用手機拍下行竊全過程,「斯文男」在網上人人喊打。警方通報了抓捕過程:在台州行竊後,他跑到了義烏,依然難逃法網。「如果他(被偷的大伯)能原諒我,我願意再向他賠償500元錢。」「斯文男」被抓後向記者表示。   「公交車上偷老人錢的小偷抓到了!」昨天,大快人心的消息傳來,偷竊路橋陳大爺3800元看病錢的「斯文男」落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