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7月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開篇又是白百何飾演的女主角失戀,相同的導演、編劇和主演,讓正在東方衛視等四家衛視播出的《浮沉》似乎難逃電影《失戀33天》烙印。不過面對觀眾熱議,編劇鮑鯨鯨解釋,失戀這個橋段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激發女主角喬莉職場奮鬥的動力,「其實後面的劇情跟失戀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浮沉》由滕華濤執導、鮑鯨鯨編劇,張嘉譯、白百何、王志飛、王耀慶等主演,改編自同名熱門職場小說。這部由《失戀33天》班底打造的電視劇,是導演滕華濤的電視劇收山之作,全劇圍繞一張價值7億元的巨額訂單展開一系列情場、職場的爭奪。滕華濤表示,希望能夠展現當今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狀態,「我一直在講中國這十多年來的快速變化和變化中的人,《雙面膠》和《蝸居》表現的是高速發展的摩擦和碰撞,《浮沉》聚焦的是外企、國企等商業階層中不同的人,講述他們的生活和成長」。
已經播出的前幾集中,白百何、張嘉譯、王耀慶等《失戀33天》原班人馬已陸續亮相,其中,張嘉譯成為國企掌門人,延續「高帥富」路線的王耀慶在第一集中就與日本上司發生衝突,事業跌入低谷,而白百何則成為外企小白領喬莉。相似的職場造型、心直口快的性格,喬莉與黃小仙頗為相似,而「有時候不離不棄和死纏爛打只有一線之隔」、「還好我沒對你一見鍾情,不然咱倆就是強強聯合的反面教材了」、「我們這些小白領,用力過猛會過勞死,用力不足連蝸居都住不起」這些臺詞風格,也與《失戀33天》一脈相承。因此,當觀眾看到《浮沉》又以失戀開場時,不由質疑起編劇的創新能力來。
面對「似曾相識」的質疑,編劇鮑鯨鯨坦言,《浮沉》是自己第一次寫電視劇,又是比較少見的商戰題材,因此想從熟悉的內容開始,「我希望能先寫點自己比較擅長的,開個頭,其實後面的劇情跟失戀一點關係都沒有了。《失戀33天》中,黃小仙在失戀後找回了自己,而《浮沉》中的喬莉則將失戀當成奮鬥的起點,在北上廣奮鬥的女孩很容易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排斥,失戀,是喬莉在當時最容易崩潰的點。她後來這麼想要在這座城市留下來,不想回到自己的家鄉,也是因為失戀的刺激,遭遇這次失戀後,不服輸的喬莉決定努力掙錢留在這個城市,因此她自告奮勇轉入銷售部,並由此被捲入7億訂單的爭奪戰中」。
白百何則稱,喬莉和黃小仙兩個角色完全不同,「喬莉更為堅定、堅強、堅持,《浮沉》也更多地展現了白領所遭遇的人情冷暖和社會沉浮。雖然鮑鯨鯨寫的臺詞很相似,但演的角色不同,處理的方法就要不一樣。喬莉畢竟是在一家大公司裡工作的,所以她不可能會有黃小仙的狀態,這種拿捏最難把握,稍微過了就不對」。
專訪編劇
為增加閱歷,鮑鯨鯨外企做前臺
由於有著原版小說打底,《浮沉》的改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過程,期間數易其稿,最終在合作《失戀33天》後,導演滕華濤決定和鮑鯨鯨合作。由於1987年生的鮑鯨鯨閱歷不夠,為了吸引更多觀眾,改編中增加了很多情感線,白百何在劇中將分別和張嘉譯、王耀慶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談起戀愛,其中與張嘉譯的情感線更是新增出來的。
閱歷不夠是鮑鯨鯨的軟肋,作為一部職場劇,職場經歷必然不能少,可鮑鯨鯨大學畢業後只上過一個月的班。於是,鮑鯨鯨為了體驗生活,跑到外企前臺幹了一段時間,「之前覺得前臺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發快遞、接電話之類的,結果去了之後發現還挺辛苦的,知道了前臺對一個公司還是挺重要的」。而為了更好地描寫人物,她把家裡的親朋好友都拉了進來,「中年男人的原型就是我爸和他的一些朋友,中年婦女則是按照我媽來寫的,所以這些人物也算是有生活原型的。不要以為外企的工作都很美好,其實他們不只是在漂亮的寫字樓裡進進出出,職場也有你看不到的陰暗面,這部劇裡也會有所表現」。就在這些基礎上,鮑鯨鯨開始劇本創作,「我先把人物架起來,再把感情線加進去,然後去想像他們面對那些轉折點時做出什麼樣的決定,用人性的決定去把一件事推到什麼樣的方向。這樣劇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了」。
因此,滕華濤保證這部劇中「改制、做單」部分的專業性,「我們之前向原作者崔曼莉了解了白領的狀況,後來鮑鯨鯨介入,也讓她去看,我們還找了經濟學家講解一些專業方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