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凌晨5點多,寒氣逼人,但東明縣沙窩鎮馬集村村民馬秋生卻忙得滿頭大汗。他一趟趟往三輪車上抱東西,不一會兒,大包小包塞滿了一整車。來不及細看,他便裹上大衣,開著三輪車出了門。今天對他們村來說,是個大喜的日子。從這一刻起,他們告別了「灘區」,過黃河,開啟新生活。
經過近四十分鐘的路程,馬秋生來到了距離縣城不到5公裡的馬集社區。看著掠過眼前的高樓,馬秋生說:「趕上好時候了,以前都沒敢想過能從灘區搬出來。」他說,以前去縣城至少用40分鐘,遇到汛期,橫跨黃河的浮橋一拆,要麼坐船,要麼繞到60公裡外黃河公路大橋進城。2020年,浮橋拆了4次,最長的一次一個多月。「搬到新社區後,十來分鐘就能到縣城,十分方便。」馬秋生說。
說話間,馬秋生來到了1號樓前,他停穩車後,開始從三輪車上往電梯門口卸包袱。「有了電梯,搬啥都省勁。」他的新家在三樓東戶,有160平方米,四室兩廳兩衛,是社區裡最大的戶型。一進門,客廳寬敞明亮,衛生間內,洗漱臺、馬桶等衛浴設施都已經安裝好了。他開玩笑說:「一家四口人,一人一間屋,再也不用爭房子了。」
馬集村黨支部書記馬會文說:「老村處於黃河西岸,黃河水在流淌時『滾動』,一發大水,村子就掉進黃河去了。大家只好被逼著搬家,投親靠友。現在好了,大家能安居樂業了。」
翟秋蓮家的三輪車拉著家具,開進了馬集社區。她說:「多年的安居夢想實現了,俺高興啊,一夜沒睡著!俺知道,好日子還在後頭。」
「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全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的主戰場。」東明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馬集外遷社區縣級指揮長李東燕告訴記者,馬集行政村是東明縣唯一一個在黃河西岸、實施跨河、跨鄉鎮搬遷的村,涉及7個自然村的710戶2748人。馬集社區自2019年4月份開工以來,建設了21棟11層的樓房,分別建設了80平方米、120平方米和160平方米三種戶型供群眾選擇。為提升群眾的居住條件,東明縣在原有的搬遷協議基礎上,將屋內的地板和全套的衛浴設施一併納入工程建設中來,免費安裝到各家各戶。
記者看到10樓的馬巧菊和丈夫在往屋裡搬箱子,對她來說,搬到這裡解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
「兒子在東明萬福中學上學,每次送他上學,就得早上五點多起床,簡單吃幾口飯後再開幾十分鐘的車才能到校。現在,在我們屋裡就能看見兒子的學校。騎車幾分鐘就能到,你看那就是我孩子的學校,近不近?」馬巧菊指著窗外不遠處的幾棟紅頂的樓房告訴記者,兒子在讀高中,由於需要照顧兒子的日常生活,以前的她只能在村裡打點零工,一天收入有四五十元。搬到社區後,孩子上學的問題解決了,這讓她有了去更合適、收入更高的地方打工的想法。
「這裡離縣城近,打工的機會也多,我準備到附近的一家工地幹活,一天就能有120多元的收入,比在村裡強多了。」馬巧菊說,搬進社區後,讓她看到了新希望。
「我們要為搬遷群眾提供一個溫馨、舒適和便捷的生活環境,讓搬進新社區的群眾有歸屬感。」李東燕告訴記者,為方便群眾生活,社區配備了服務中心、超市、幼兒園、衛生室等設施,同時,為解決搬遷後的馬集村孩子上學問題,在社區附近建設了一處標準化小學。除此之外,還在原有200個車位的基礎上又規劃出200個車位來解決停車問題。
「搬離黃河灘只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接下來還要為灘區群眾提供更好的條件,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幸福。」沙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邢鵬英說,馬集村搬遷騰出來的土地將有序流轉出去,把村裡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幫助他們就近務工,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目前,菏澤市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順利實施,14.7萬灘區群眾的百年安居夢即將實現。
(來源:大眾日報 04版)
【來源:網信山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