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了貧,還要讓好日子節節高——青龍滿族自治縣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探訪
龍潭村易地搬遷小區。通訊員田立民攝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郭猛 、史曉多 通訊員田立民)昔日偏僻的窮山溝,變成了冰花綴滿枝頭的美麗畫廊;過去無人問津的小山村「長」出了農家樂、鄉村公園,變身「世外桃源」;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板慄、蘋果、大棗、山楂已經香飄遠方……
河北青龍,這個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包袱重,經濟指標曾長期處於全省落後位置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脫貧攻堅大潮中咬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完成了從「貧困樣本」到「脫貧先鋒」的精彩蝶變。2018年9月,青龍二十幾年的貧困縣帽子終於摘掉了!
「2019年底,全縣所有貧困人口已經全部實現脫貧。」青龍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霍春利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們將瞄準高質量脫貧不鬆勁,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危房改造、基本醫療等方面,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切實提高貧困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月7日到8日,筆者來到燕山深處的青龍,走農家、訪農戶,透過一句句感激黨的扶貧政策的話語、一張張笑臉、一個個奮鬥場面,探尋其中的動人故事。
●脫貧故事一:幸福生活是幹出來的
暮色中,群山環繞的龍王廟鄉聖宗廟村燈火點點。大山腳下,一座座農家院錯落有致。走進村民郝克忠的家,室內窗明几淨,室外60多隻絨山羊低聲咩咩。
正值農閒時節,可郝克忠依然閒不下來。他每天運花生秧,粉碎玉米秸稈,為絨山羊準備飼料。臉龐黝黑,身材消瘦,卻有著一雙遒勁有力的大手,眼前的郝克忠雖然不到50歲,卻已是滿面滄桑。
2000年,郝克忠迎娶了蔣麗君。蔣麗君17歲那年,一次意外讓她失去左手,被定為3級肢體殘疾。「他不嫌棄我,交往過程中推心置腹,知冷知熱……」蔣麗君回憶,是郝克忠讓她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當時她就下定決心,要和他一起把日子過好。
然而,2013年,郝克忠被確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為了治病,兩口子債臺高築。出院後的郝克忠幹不了重活兒,收入沒了,兩個孩子上學要花錢,看病吃藥也得花錢。就在這一年,郝克忠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龍潭村村民宋海在收拾房間。通訊員田立民攝
「不能外出打工,怎麼還債?」郝克忠跟蔣麗君說,要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幹。2014年,郝克忠東挪西湊買來幾隻絨山羊,點燃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火。
「不懂養殖技術,就買書、上網學,整日『泡』在羊圈裡,摸索羊舍搭建、疫苗接種。」郝克忠說,他和妻子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這幾隻「寶貝疙瘩」。經過3年多的努力,絨山羊繁衍到上百隻。
養殖走上正軌後,郝克忠夫婦又在自家山地種下400多棵蘋果樹。「去年有的蘋果樹已經開始掛果,賣了1000多元。」郝克忠說,今年掛果的蘋果樹會更多,收益會更好。
脫貧幹勁兒足,政策也不斷助力。「兩個孩子現在上學,每人每學期補助625元。」郝克忠說,2016年,家裡翻蓋新房,政府各部門前後補貼了將近4萬元。「要不然,哪能這麼快就能住上這麼寬敞的房子啊!」
「我雖然沒了左手,可有人還雙手殘疾呢!老郝腿腳不利索,有人還雙腿殘疾呢!跟那些人比起來,我們還是幸運的,沒有理由不自立自強。」蔣麗君信心滿滿地說,「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記者手記】
「櫻桃好吃樹難栽,幸福生活等不來。」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無論是現在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還是將來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歸根到底都要靠群眾自身努力,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貧困群眾自己沒有內生動力,就算扶貧政策再好,貧困現狀也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天雨不潤無根之苗。郝克忠夫婦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的故事啟示我們,要讓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思想,依靠自己的雙手摘掉窮帽、斬斷窮根,脫貧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二:一顆大紅棗富了一個家
新年伊始,接連兩場瑞雪覆蓋了小山村——草碾鄉東螞蟻灘村,縷縷炊煙從農家的煙囪裡嫋嫋升起。
雖是寒冬臘月,但村民韓順依然忙忙碌碌。「每天早上7點多,他就騎上三輪車,到附近的盧龍、遷安等地幫人修剪果樹,下午5點多才能回來。一天能掙150元,人家還管一頓飯。」韓順的妻子楊翠平高興地說。
說起十幾年前兩個人剛結婚時的日子,楊翠平說:「那些年,兩位老人身體不好,常年看病吃藥,欠下5萬多元外債。每到年關,即便別人不來催討,心裡也不踏實。」
為早日償還債務,2007年,韓順種了300多棵棗樹,但不懂技術,不會管理,收效不大,日子一直好不起來。
老韓的困境,直到市檔案館脫貧工作組入駐該村後,才得以改變。
「我們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到韓順的家庭狀況,第一時間將其列為重點幫扶對象,為他『量身打造』致富規劃。」市檔案館駐村第一書記鄭國凡說,考慮到韓順早年有種植棗樹的基礎,工作組就從縣裡請來專家,手把手教管理技術,並無償提供市場走俏的優良棗樹苗。
鄭國凡告訴筆者,老韓刻苦學習棗樹嫁接、管理技術,收穫頗豐。他嫁接的葫蘆棗不但果型奇特、果面光滑,而且口感好,價格最高賣到40元1斤,2016年趕上「小年」,他依然有3萬元收入。
「花3萬多元修建了冷庫,還翻蓋了房子。」望著窗外的棗樹,楊翠平笑容滿面。她說,政府往山上修了12條路,村民開著三輪車,水、肥能運到地頭,這些「搖錢樹」長得好,東挪西借還債的日子不會再有了!
韓順只是青龍在脫貧中培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介紹,青龍按照「一縣一業」的思路,將林果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全縣林果總面積達130萬畝,走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脫貧之路。同時,該縣按照「一鄉一品或一村一品」的思路,指導各鄉鎮各村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食用菌、設施蔬菜、畜牧、旅遊、手工業、光伏7大特色產業,一大批困難群眾由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記者手記】
拔窮根關鍵靠產業,產業是脫貧之基,致富之源。沒有產業帶動,很難實現脫貧;缺乏產業支撐,脫貧難以維持。在青龍,不少貧困群眾像韓順一樣,沒有技術,不懂管理,如何讓他們找到脫貧產業?當地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因人論事,將貧困群眾從「我要脫貧」升級為「我有本事脫貧」,通過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的基本技能,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增強他們搞產業能力,並以真心的付出、貼心的關懷,喚起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脫貧故事三:易地扶貧搬遷跨越奔小康
筆者走進青龍鎮龍潭村,看到村口有一座座食用菌暖棚,村內有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枝頭的雪花、山上的冰雕,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上下班」「掙工資」「分紅」成為村民口中的熱詞。
對這樣的場景,前幾年,龍潭村村民還不敢想像。「全村455戶1275人,分散居住在22個溝溝岔岔中,人均不足1畝地,交通閉塞、資源匱乏,讓村民看不到致富的希望。」村委會副主任宋海軍說。
「搬遷前,我住在離村委會5公裡外的山溝裡,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取暖靠抖、娛樂沒有。」村民宋海說,一大家子人住著40年「高齡」的土坯房,房子夏漏雨、冬透風。兒媳婦不堪其苦,跟兒子離了婚。
讓宋海發愁的還有致富問題。因家住偏僻山溝,收穫的板慄靠肩扛車推,走很長時間山路,才能拿到鎮上賣。放在家中賣不掉、吃不完的板慄只能扔掉。
地理位置偏僻、住房條件差、致富無門……困擾宋海家的諸多難題,被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破解了。
2018年,龍潭村30個貧困戶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範疇。根據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出3000元,就能住上下兩層、總面積125平方米的樓房。當村幹部告知宋海這一喜訊時,宋海開始還心存疑慮:「能有這樣的好事兒?」
村幹部不斷做工作,宋海也察看了新村情況。「兩層小樓,馬路通到門口,門外還有旅遊景點,為什麼不搬?」2018年5月,宋海搬進新居。
搬遷後,宋海家喜事連連。2018年國慶節,兒子又娶上了媳婦。2019年國慶節前,宋海抱上了孫子。更讓宋海高興的是,他和老伴兒能在村頭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上班。「我倆每年有半年時間在食用菌棚內打工,我一天掙100元,她一天掙80元。」
「除去工資外,村裡還有光伏、食用菌產業分紅,前幾天剛去領了一筆錢,一年的分紅加起來有3600元。」宋海高興地說,搬遷也不影響種地,板慄今年還賣了七八千元。
淘寶上買的商品能送到家門口,兒子、兒媳安心在外打工,宋海全家美滿幸福。「我今年64歲了,這樣的好日子做夢都沒想過!」他感慨地說。
【記者手記】
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時候,易地扶貧搬遷便成了貧困群眾擺脫貧窮的有效途徑。青龍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業、有保障」的要求,在安置貧困群眾的區域大力發展致富產業,拓展貧困群眾增收渠道,讓貧困群眾告別了「窮窩」,實現了跨越式奔小康。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