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阿拉鄉田多村村民東努,哪一刻感到真正融入了現代生活?他的答案是:用上了乾淨的廁所、淋浴室。
「熱水一開就有,廁所隨用隨衝,和城裡一樣!」東努說。
脫貧的顏色。2020年8月12日拍攝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阿子灘鎮阿子灘村。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就在幾年前,這還是他不敢想的。農牧村髒亂差積習根深蒂固,垃圾隨處可見,「人與牲畜住一起,家裡家外泥湯湯」。
「擺脫貧困,不能只是蓋個新房子,生活方式、生活狀態、生活觀念依然一片狼藉,這可不行!」甘南州委書記俞成輝說,「我們要做的,是以擺脫貧困為切入點,不斷激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2015年,甘南州開始「環境革命」,從草原治理到灶臺。
記者在甘南藏區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幹部們下鄉,手裡拿著一把垃圾鉗,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有幹部抽完煙把菸頭一扔,走了幾步忽然又折回來,撿起菸頭裝進兜裡。
幾年過去,甘南草原垃圾少了,瀰漫的青草氣息撲面而來。牧民家裡,「地上落上根羊毛都忍不住撿起來」。
「堅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扶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說。
涼山州光能、風能等資源豐富,風電等產業變「動能」,幫助群眾脫貧增收。圖為涼山州德昌縣安寧河峽谷的風電基地。冷文浩/攝
2018年2月11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看望慰問群眾。圍坐在火塘邊,一位彝族村民告訴總書記,以前她生病,總以為是有鬼附身,後來村幹部告訴她,「鬼」就是那些不講衛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會少生病。
聽了她的講述,習近平總書記風趣地說,過去的確是有「鬼」的,愚昧、落後、貧窮就是「鬼」。這些問題解決了,有文化、講衛生,過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如今,搞旅遊、民宿,比的是誰家院落更乾淨,哪裡的村道更整潔;易地搬遷,從深山到城鎮,老鄉們會用馬桶了,不隨手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了;就業培訓,從烹飪到守時守規、「對不起」、「謝謝」……一系列技能「打包放送」,補足了現代生活的文明常識。
疫情防控期間,針對貧困地區出現的農畜牧產品滯銷問題,一些地方積極組織產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圖為2020年3月14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侗族姑娘通過直播平臺向網民推介三江茶。人民圖片 吳練勳/攝
生活方式要變,意識貧困、思想貧困的「鬼」更要趕。
「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正變成「寧願苦幹不願苦熬」。敢想敢幹、敢於追夢,在貧困群眾心裡紮下根。
在貴州臺江縣陽芳村舉行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會上,十九大代表吳水根的話引得在場幹部群眾熱烈鼓掌:「人要伸手才能摘到樹上的果,躺著等果子掉下來,等不到的。發展致富的道理也一樣,靠在牆根等扶貧,別人幫、你在看,富不起來。」
在西藏聶榮縣,從不知名的施工隊隊長到脫貧致富模範,赤加帶領當地群眾成立勞務輸出公司,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富餘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脫貧。
在南疆四地州,從崑崙山腹地易地搬遷而來的買合肉甫·木拉吧一家五口已經開始了新生活,變化最大的要數三個孩子。「孩子們走出大山,接觸的人多了,視野寬了,如今有要當兵的,有要當醫生的,這是我在過去從來沒聽他們說過的。」妻子熱娜古麗·喀爾曼感慨道。
在這場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反貧困鬥爭中,越來越多的人對改變自身命運有了底氣,切切實實領悟到習近平總書記這番話的分量:「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自從搬出大山,買合肉甫·木拉吧和熱娜古麗·喀爾曼夫妻倆就達成一個共識:每人每天拿出100元作為「家庭發展基金」存下來。
「多存點錢,以後孩子們上大學會用得著。」買合肉甫·木拉吧說。
那個有「好日子」的以後,就在不遠的將來。
「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