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黃曆的老味道
2015年02月17日 來源:
齊魯晚報
本報記者 劉德峰
在很久很久以前,春節還不叫「春節」,叫「元旦」。直到辛亥革命的炮火,擊碎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開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正月初一才與「元旦」分離,改稱「春節」。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儘管在這一節慶到來時,整個齊魯大地響徹著同一片爆竹聲,可由於齊與魯、沿海與內陸的差別,春節時的那些「老黃曆」,也各有各的味道。
年三十是舊年的最後一天,所謂「年窮歲盡」,也是除舊迎新的重要界點。而在這一天,對於咱們山東人來說,最為隆重的儀式,就要數「祭祖」了。
據《齊魯民俗》記載,在煙臺市海陽麻姑島一帶,這天黃昏時分,整個家族的老少爺們兒會一起出動,備好香紙、馬鞭(剪紙糊在穀草上成馬鞭形),前往祖墳焚香燒紙,並在每個墳頭插一支馬鞭,請老祖宗「騎馬」回家過年,這被當地人稱為「請年」。
到家後,家族成員會在大門外橫放一根木棍,這根木棍也被叫做「拴馬樁」。此外,他們還會從街外開始撒「馬草」,直至族譜前,並將另一些「馬鞭」供於譜下。
與海陽麻姑島一帶不同,德州地區「請祖」,則是由本家族中的長者,帶領一兩個子孫,手執紙錢在村頭進行。長者帶領子孫在村頭下跪後,會一邊燒紙一邊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
燒完紙他們便起身回家,到大門前再燒紙表並鳴放鞭炮。此舉過後,他們會面向大門叩頭,且口中念道:「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請門神讓路。」
走進大門後,他們同樣會在門口橫放一根木棍,只不過這根木棍的名字換成了「攔門棍」。放置木棍的同時,族人還會點燃明燭,並在院內撒下芝麻稈或穀草,這在該地區被稱為「踩歲」。
在舊時的魯國都城曲阜,此前不管是在曲阜城裡,還是在城周方圓幾十裡的村莊,都是在除夕半夜子時聽到孔府裡炮響三聲之後,才開始過年活動的。
聽到炮聲,家家首先燃放鞭炮。燃放鞭炮,又被當地人稱為「發紙」,從子時到天亮,鞭炮聲不絕於耳。之後,各家族再為祖先與諸神擺供。供品一般為單數,其中必有整雞整魚,寓意「吉利有餘」。燃燭兩支,放在供桌左右。上香後,合家再磕頭祭祖。
還記得第一次用毛筆,在對聯紙上寫下「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樓」的心情嗎?
儘管如今不少家庭已逐漸選擇買對聯,也不再會貼得家裡四處都是,但對春節而言,春聯依然不可或缺。
春聯的形式各地不同。在魯中山區的部分村莊,從大門到農具,春聯會佔據各個角落。
村民會往糧囤上貼「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往豬羊圈上貼「六畜興旺」,往牲口槽上貼「騾馬滿槽」,在大車上貼「日行千裡」,就連對著大門口的樹上也要貼一張「出入平安」。可以說,除了各式各樣的鞭炮,最能裝點春節喜慶氣氛的,就要數春聯了。
年三十這天能被貼到門上的,除了春聯,還有門畫。這種形式以前曾在魯中、膠東的山區流行。
最開始只是簡單的「貼門神」,此後門畫貼法逐漸精細化,人們慢慢把各種門神分門別類地貼在有象徵意義的各種門戶上:大門上常貼揚鞭舉鐧、鬼神都怕的敬德、秦瓊;二門上是善於降妖捉怪的楊戩、哪吒;影壁上貼魁星;上房門貼福祿壽;廂房門貼五子登科等。
所有的門神畫,不但圖像精美,意義也很鮮明,再配上有詩情畫意的春聯,不但怡情,又能寓意,花紅柳綠,真有山區春節的氣象。
而對於沿海漁民來講,漁船才是最為重要的生產甚至生活工具。所以在日照沿海,漁民們會於年三十這天午後,到漁船上貼對聯。
他們將「招財進寶」合寫為一字,貼在船頭。如果家裡有一艘五桅風船,家人則會在每根桅杆上,按順序貼上「大將軍八面威風」、「二將軍日行千裡」、「三將軍隨後聽令」、「四將軍一路平安」、「五將軍馬到成功」,景象極為威武雄壯。
當然,春節不僅意味著祭祖和春聯。在這之外,人們還會用不同的行動,向新的一年寄託希望。
德州、博興、臨朐和魯西南等地,有布燈的習俗。在臨朐本地方言中,人們把布燈叫做「豎燈籠杆子」。他們用一根長木桿挑起燈籠,豎在院裡,寓意以光明驅走黑暗。現如今,燈籠也逐漸被燈泡取代。
德州等地還有「燒天庭」的習俗:將一捆穀草豎在院內(當地稱「天庭」)點燃,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分別代表五穀,穀草燃向哪個方向,就說明當年哪種作物將得到豐收。
滕州地區則會在火盆中裝柴點燃,一連燃燒三天。當地人將此稱為「漚歲」,意味著來年的日子紅火興旺。
鄄城民眾在年三十這天下午,灑掃庭院,擔水滿缸,然後再把芝麻秸撒在院內,這叫「撒歲」。「撒歲」的同時,人們還常唱起歌謠:「東撒歲,西撒歲,兒成雙,女成對,白妮胖小,都往家跑。」這寄予了當地人子孫滿堂的美好願望。
同樣是在這天下午,臨沂市蘭陵縣(原蒼山縣)民眾,家家戶戶都會拿出年前買的一根青竹竿。他們先用黃表紙包好麥麩,放在自家石磨的磨眼底部,再把頂掛五彩門箋的青竹,插進磨眼裡豎起,以取「節節富足」之意。而這竿青竹,也被當地人叫做「搖錢樹」,要一直栽倒正月十五。
在除夕夜,除了祭天、燃放鞭炮等活動之外,德州農民以前還有一項頗為特別的活動,叫做「打麥影」。他們當晚會打著燈籠來到麥田,把燈籠放在麥田一頭後,人到另一端趴下,朝燈籠的方向看小麥的長勢,以測來年的豐收。
各色各樣的習俗背後,人們對生活寄託著近乎相同的希望,希望家人平安,也希望生活更加富足。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