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開火!」6月11日2: 31,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海洋一號。
作為中國海洋顏色衛星家族的新成員,Ocean 1 D和發射的Ocean 1 C將形成中國第一個海洋服務衛星星座,形成上下午雙星網絡,進行大規模、高精度、高頻率的觀測,填補中國海洋顏色衛星無下午觀測數據的空白。這對於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建設人類共同面臨的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並將開啟中國陸地和海洋自然資源衛星協調發展的新時代。
五個主要負載顯示頭像
2002年5月15日,中國第一顆海洋彩色衛星Ocean 1A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結束了中國海洋衛星缺席的歷史,開啟了Ocean 1衛星系列發展的新時代。
根據國家2012年發布的《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中國將發射兩顆海洋彩色業務衛星。海洋一號D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這次任務的圓滿結束。
海洋1號和長徵2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和第一研究院研製。國家航天局負責海洋一維衛星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管理,自然資源部是主要用戶部門。
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表示,海洋一號D是中國第四顆海洋水色衛星,也是中國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的第三顆海洋業務衛星。其外觀與海洋一號星C相似,技術性能與星C基本相同,用於連續獲取全球水體顏色和溫度數據,監測中國海岸帶、河流和湖泊的生態環境變化,服務於自然資源調查、環境生態、應急減災、農業、氣象、水利、交通等行業。
「海洋1號」D衛星的發射裝有五個主要載荷:海洋顏色和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線成像儀、校準分光計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海洋彩色水溫掃描儀用於探測全球海洋顏色元素和海面溫度場。海岸帶成像儀用於獲取海岸帶水環境、海岸帶和河流湖泊生態環境的信息;紫外成像儀用於近岸高濁度水的大氣校正。校準光譜儀用於監測水色和水溫掃描儀和紫外成像儀的在軌輻射精度和穩定性。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用於獲取遠洋船舶的位置信息。由這些載荷檢測的海洋顏色元素可用於對水顏色環境、水質、海洋漁業、海洋溫度、海水、赤潮、綠潮、海岸帶和極地科學研究的運行監測和科學研究。
網絡觀測將成為未來海洋服務衛星的「新常態」
「海洋是一個四維動態變化的運動水體,海洋要素的時空尺度也各不相同。」劉建強表示,有必要通過多衛星聯網增加空間寬度和覆蓋頻率,以便提供快速和高精度的衛星遙感數據,滿足業務監測服務的要求。
海洋1號和海洋1號的兩顆衛星進入軌道後,就可以避免在上午受太陽耀斑影響的海域進行下午觀測。上午觀測到的雲層覆蓋海域和下午未觀測到的區域有機會得到彌補,這將大大提高全球海洋水體顏色、海岸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以渤海冬季海冰監測和黃海、東海夏季滸苔監測為例,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只用一個衛星海岸帶成像儀進行監測,我們可以在某一時刻獲得海冰和滸苔信息,但由於軌道和寬度有限,只能在一個晚上獲得一次
"未來,網絡觀測將成為海洋業務衛星的「新常態」. "劉建強說,只有通過全面、長期和持續有效的監測,我們才能了解包括海洋在內的各種自然資源要素的分布和變化過程,發現變化規律,做出合理的空間規劃,科學開發和控制自然資源,監測和及時處置各種自然災害。
據了解,目前,海洋2號系列衛星網絡正在大力推廣,海洋3號系列衛星網絡即將問世。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海洋一號、海洋二號和海洋三號系列衛星的網絡化運行,中國將進入一個多手段操作、全方位海洋監測的新時代,這將為海洋監測和管理提供可靠支持,為自然資源調查、應急救災、生態環境等領域提供更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