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寶寶面霜疑似違規添加激素」的測評視頻熱傳,也再次刺痛了人們的心。
(來源:微博)
視頻稱江蘇一位5月齡的女寶寶,疑似因為一款違規添加激素的嬰兒霜,變成了「大頭寶寶」,全身發胖,體毛瘋長,甚至導致了發育遲緩。
之後福建漳州市衛健委也對該事件調查進展進行了初次通報:
(來源:漳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身邊不少家長看到這則新聞很震驚,因為嬰兒面霜、溼疹藥膏等用品很多寶寶都在用。
特別是如果家裡有個溼疹寶寶,發作起來寶寶難受至極、家長心急火燎。父母常會有病亂求藥,到處搜羅好用的藥膏,有時一盒嬰兒面霜的價格和女生用的國際大牌價格相當,但實際成分,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
目前寶寶的具體病因及產品的報告還沒出來,我們不進行過多揣測。
根據測評視頻,寶寶霜中疑似添加的成分為「丙酸氯倍他索」。
我國激素的強弱根據皮膚血管收縮試驗等方法,可以分為4類:超強效、強效、中效和弱效。
而丙酸氯倍他索屬於超強效激素,相對於常見的氫化可的松乳膏,丙酸氯倍他索的抗炎效果為它的112.5倍,僅適合嚴重的皮膚炎症,大面積使用不能超過2周[1]。
嬰幼兒的皮膚比成人嬌嫩,對藥物吸收能力更強,塗抹面霜面積一般更大,如果使用時間長、用量大,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如庫欣氏症候群,病人可能會出現「滿月臉」、肌肉萎縮、生長發育遲緩。
(《柳葉刀》雜誌報導的含有激素和抗菌藥的抑菌乳膏[2])
可想而知,如果面霜違規添加這種激素,不給出警示,導致家長在不知情下長期給寶寶使用,會帶來多麼可怕的後果。
1)不選擇聲稱能治溼疹或有療效的「消」「妝」號產品
購買面霜或軟膏前,可以看看產品包裝或說明中的批准文字。
市售乳膏或面霜一般分為國藥準字號、「消」字號、「妝」字號。
「消」字號產品只能用於外用消毒,如碘伏;「妝」字號是一般的化妝品,如洗面奶、面霜,它們都不具有治療作用,不允許添加激素,也不能暗示有治療效果。
由於產品一旦添加了激素,就要按照國藥準字號的標準審批,面對的審核甚至生產條件都會嚴格很多,因此不良商家往往會選擇申請「消」「妝」字號許可證,來逃避監管。
假如一款「消」「妝」字號軟膏宣傳對溼疹特別有效,那麼它不但涉嫌虛假宣傳,還可能偷偷添加了大量激素,來達到所謂的「強力效果」,建議大家儘量避開。
2)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護膚品
不要購買沒有產品名稱、生產廠址、生產許可證、生產日期、執行標準的產品。
化妝品一般都會備案,購買前可以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網站上,查詢產品是否通過備案。(https://www.nmpa.gov.cn/ )
3)選擇成分簡單的產品
選擇安全的保溼成分。常見比較安全的保溼成分有:甘油、凡士林及植物油,以及神經醯胺、角鯊烯等保溼因子。
避開香精、香料,以及含有甲基異噻唑啉酮、甲基氯異噻唑啉酮的防腐劑,使用醫學護膚品時,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症狀,就要小心了:
皮膚容易乾燥;
皮膚遇冷遇熱後容易發紅、發癢、發脹;
皮膚因毛細血管嚴重擴張而出現「紅血絲」;
皮膚毛孔粗大、汗毛增多、出現皮疹;
停用後皮膚出現嚴重的皮疹;
快速發胖、出現「滿月臉」、生長發育遲緩;
(不適當使用激素後的皮膚;來源:參考文獻[3])
一旦懷疑孩子使用了「不安全」的激素麵霜,建議儘快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並逐步減量使用對應面霜,因為使用大量激素後,本來負責分泌激素的腎上腺被抑制,快速停用激素會導致身體極度缺乏激素,十分危險。
注意溼疹可能的刺激因素,如口水、食物、衣物等,並做好對應的預防工作;
加強潤膚;
尋求醫生的建議。
有時溼疹持續不能緩解,醫生可能會開具激素軟膏處方。
但大家不用太擔心,不要因噎廢食,走激素恐懼症的極端,醫生給孩子開激素軟膏時,通常會使用低濃度、弱效的激素,並嚴格規定用量和使用時間,副作用一般很小,還是很安全的。
在眾多「毒面霜」事件中,可怕的不是嬰兒霜或激素,而是聲稱「0激素」卻偷偷添加了大量激素的那顆心。
審稿專家:簡丹|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品質量監督局.丙酸氯倍他索乳膏使用說明書.https://www.nmpa.gov.cn/wwwroot/sms0829/008.htm
[2]Chinese herbal remedy found to contain steroids and antifungals. Lancet. 2019 Feb 2;393(10170):446. doi: 10.1016/S0140-6736(19)30116-3.
[3]Luan Q, Liu L, Wei Q, Liu B. Effects of low-level light therapy on facial corticosteroid addiction dermatiti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0 Asian patients.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4;8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