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飛豹戰機,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國自研的殲轟7A「飛豹」戰鬥轟炸機從2005年開始在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批量服役。殲轟-7A在此前的殲轟-7基礎上有了很多改進,換裝了新一代機載雷達、航電、發動機和飛行控制系統,整體作戰性能有了極大提升。
相對於我軍裝備的蘇-30MKK,殲轟-7A在空戰方面只要求具有基本的自衛能力,更多的要求放在了對地、對海攻擊方面,因此其十分適合作為非專用戰術電子戰機平臺。與普通的飛豹戰機相比,電子戰版飛豹需要掛載更多的電子戰設備(甚至不掛載飛彈,卻擁有電子戰這一項重要新技能),堪稱高級版飛豹。
從飛豹電子戰版的照片來看,其電子戰能力主要是通過外掛專用電子偵察和幹擾吊艙的方式來獲得,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和所面對敵方雷達類型的不同,可以選擇電子信號偵察定位吊艙用於探測戰場區域的敵方雷達和通信信號;執行幹擾任務時則選擇具備2種波段幹擾能力的幹擾吊艙對敵方雷達或通信系統進行幹擾,但它們的發射功率都較有限,作用距離也較近。
所以近幾年來,飛豹電子戰機開始裝備一種體積更大、發射功率更強、覆蓋波段更廣、作用距離更遠的新一代KG800大型幹擾吊艙,飛豹電子戰機的作戰效能有了較大的增強。
目前,飛豹電子戰機在執行電子偵察、幹擾和反雷達任務時一般由2架飛機分別攜帶幹擾吊艙和反輻射飛彈,其中前者可以通過機載數據鏈將探測到的敵方雷達信號數據傳輸給後者,由後者發射反輻射飛彈實施攻擊。
這裡可能就有軍迷朋友提出疑問了,為什麼不能在一架飛豹上既掛載幹擾吊艙又掛載反輻射飛彈呢,要知道,飛豹戰機的掛點雖然有11個,但其實重載掛點就4個(兩邊機翼內側4個掛點),而其中兩個掛點需要掛載副油箱。
雖然殲轟-7A雖然高空最大航程達3600千米,作戰半徑超過1500千米,但這是攜帶3個1400升副油箱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的。如果只依靠機內油量,其最大航程只能達到2400千米,高空作戰半徑最多也只能達到900多千米。特別是在超低空突防的情況下,燃油消耗極大,這對於機內油量只有6噸多的殲轟-7A來說會嚴重影響其作戰半徑,所以為了保持遠程出擊的能力,其需要用機翼內側的掛點掛載兩個副油箱。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才造成了兩架飛機同時出擊的戰術,未來中國空軍以及海軍航空兵要面對的戰場電磁環境將極為複雜,各類專業大型電子戰機的運用規模、使用範圍會受到很大限制(敵方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對戰區電磁控制權的掌控(特別是對於部分重點區域)就只能依靠攻擊編隊中的戰術電子戰機來承擔,而這也顯示了我軍對於專用型電子戰機需求的緊迫型。
畢竟相比於專用型電子戰機,飛豹電子戰機在設計之初並沒有考慮電子支援作戰,在很多方面不算特別完善,相信在我軍新型殲15D與殲16D電子戰機服役後,其將逐步退居二線,發光發熱。
大家覺得飛豹電子戰機怎麼樣?未來我軍電子作戰又會怎樣發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