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蒲南溪
「你們年輕人來看看,這兩杯茶喜歡哪一杯?」9月19日,向仲懷院士和陳宗懋院士帶領各自的團隊,來到南充市嘉陵區尚好桑茶基地進行調研座談。在品嘗桑茶新品種時,向院士饒有興趣地詢問現場人員的感受,他說,「無論是學科還是產業,都要堅持走在前沿,融合時代的新需求,才不會被淘汰。」
桑樹「能屈能伸」
擁有「為人民服務」的品格
「當初研究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沒有解決什麼實際問題,所以才轉而研究桑樹。」向仲懷院士說,而且蠶桑的基礎在桑樹。接著,他們就開了一個好頭,桑樹並不是屬於有毒的蕁麻目,而是跟蘋果等植物一樣,屬於薔薇目。
「桑樹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在零下40攝氏度以上的、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方都能夠生存。」向院士說,在石漠化嚴重的雲貴川等西部地區,桑樹能起到很好的生態環境改善作用。
桑樹一身都是寶,桑葉的蛋白質含量在百分之二十多,自身代謝基因也特別旺盛,桑果的花青素含量比藍莓高五倍。
相對於一般的綠化樹,桑樹的經濟價值突出;而與經濟林木相比,桑樹的生態作用優異;同時採摘桑葉就像「割草」一樣,一年可以採摘三四茬兒。「桑樹』能屈能伸』,真是擁有』為人民服務』的品格。」座談會上,向院士打趣道。
「所以希望南充能夠立桑為業,多元發展。」向院士說,尚好桑茶在全國、全世界範圍內都處於領先位置,目前亟需適應市場變化,到了進一步提升的時候。
「讓栽桑融入民俗,
產業和鄉村振興互相帶動」
「很多人認為現在發展桑產業,勞動力短缺是非常大的問題。我認為不是這樣。」向院士舉例說,如果桑樹有蟲草一樣的價值,還愁勞動力嗎?「所以關鍵還是提升桑產品本身的價值。」
在參觀基地的桑木菌菇棚、蠶桑養殖加工區時,向院士同嘉陵區的相關負責人交流說,「把這些在桑樹桑枝基礎上的菌菇養殖、銀耳培育推廣到老百姓那裡,讓他們親身參與,感受到益處。這樣才可以把桑產業的發展逐漸融入到當地生態系統,成為一種民俗,產業才立得住。」這是相互的良性循環。
他還提到,桑葉和蠶絲中的功能型物質都有應用為生物材料的潛質,「這涉及到學科重建和交流的問題。」在現場,向院士與來自四川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博士生導師李旭東教授交談甚歡。
「桑只是絲綢產業的一個部分,南充作為絲綢之都,應該想辦法讓歷史重新煥發光輝。」向院士說,先打扮一朵金花,再把其他都帶動起來。
「我們離得近,有事情打個電話。我早上來了,喝杯茶再回去。合適的很。」向仲懷院士說,從2015年開始他與南充蠶桑結緣,以前還是來得少了,希望以後能加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