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2021-01-20 楊角風發作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過朱允炆呢?

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

「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朱棣這句話跟明史中的記載是一致的: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

在很多影視劇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時空的愛戀》,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現代了。

而《大明風華》中朱棣和建文帝見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們也無法證實沒有發生過。既然無法證實,那就可以推測或者猜想,畢竟很多歷史的謎團至今無法解開,除非有重大的考古發現,

在我看來,朱棣佔領南京城之時,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當時皇宮是著了大火,有可能燒死了建文帝,但由於當時沒有什麼DNA之類的技術,燒焦的屍體就無法分辨了,所以誰也無法判定事實。所以朱棣才對此很是懷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訪,目的就是查明實情。

史料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

如果建文帝還活著,那麼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調動國家一切資源。加上各種暗地的特務機構,他們很擅於找人,況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較容易被人發現或者察覺。

考古發現建文帝古墓

據說,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開朱元璋給他的保命香囊,從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還準備了僧衣,讓建文帝化妝改扮來掩人耳目。後世傳說建文帝是跑到寺廟做了和尚,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在福建寧德市上金壩村,有一處數百年的古墓,據考察,這座陵墓的確是明代的,陵墓有龍形雕塑和龍形紋路。在明代,這龍可是聖潔的象徵,是皇家專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絕不敢用如此紋路花樣。

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廟名為支提寺,寺中長久保留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條龍的圖案,這些明顯是皇家象徵。這又印證了建文帝之後在寺廟落髮為僧的傳聞,而陵墓的墓碑上沒有寫墓主人的姓名,這是比較罕見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畢竟當時朱棣還在全國搜尋建文帝的蹤跡。

多處證據表明,此處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間接證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隱居在寺廟中,存活了下來。

朱棣派人暗地搜尋建文帝下落

朱棣精明絕倫,且善於權謀,很少有人能騙得了他。朱棣曾派人兩路尋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鄭和,打著友好邦交的旗幟飄揚海外,實際上是尋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國外,這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我們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尋找,畢竟皇帝權力極大,哪怕是暗中尋找,也能發揮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許在攻破京城之時,朱棣得到了確切證據,證明建文帝確實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後,首先派人圍住了皇城,想來建文帝想要從皇城直接出城相當困難。

史料記載:

「乃遜國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獨從地道,餘臣悉出水關,痛哭僕地者五十餘人,自矢從亡者二十二士。」

或許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這隱藏的暗道應很容易被人發現。另外朱棣還嚴刑拷問那些建文帝僕從,不排除有人經受不住嚴刑,透露了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證明其逃走的痕跡肯定會有,一個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來朱棣心裡必定清楚實情,只是事關重大,必定不會對外言講。

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員胡濙專門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尋找張真人,也就是找尋仙人。這在古代也不算什麼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並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夠了。

史料記載:

「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茫茫人海中就找那麼一個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確定個省級目標,找到也是極其困難的。在永樂年間,大明的人口應在大幾千萬之多,找一個人猶如海底撈針。

胡濙是朱棣極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謹慎周全,讓胡濙做這種調查走訪最為合適。不過胡濙帶著多少人,還是他孤身前往,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保密,胡濙不能隨便還朝,除非有特殊情況,就連母親去世都不準回來,也可見這任務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有另一種可能,排除找建文帝這項任務的重要性,也許是朱棣告訴了胡濙一些秘密,當天皇宮著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數人知曉。

這種涉及政治的最高機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帶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線,或者建文帝逃走後的動機,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身負要責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這也是不允許他隨便還朝的原因之一。從永樂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機密任務,源自此時朱棣的權位才得以穩定。

胡濙總共大概搜尋了14年,在我看來,他是有目標有計劃地搜尋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 終於在永樂二十一年,胡濙突然還朝,此時朱棣還在宣府督戰,胡濙到達營帳之時,朱棣已經睡了。吵醒睡夢中的皇帝,這罪過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極為重要的情報,朱棣不會連夜起來。

史料記載:

「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胡濙面見朱棣後,說了很久,推論來看,胡濙應當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許他見到了建文帝,甚至說過話。如果是僅僅得知建文帝已經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應當交談這麼長時間。

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後,朱棣終於釋懷了,朱棣靖難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剛剛繼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搶他的江山,而威脅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處振臂一呼,那麼響應者必定會有,這將成為朱棣的大麻煩。

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確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會安心的。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從此也可以推論建文帝的事是他心頭的結節。

有些人可以帶著壓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為這可能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決,可能這個人就會因情緒劇烈變化影響身體狀況。僅僅一年後朱棣就去世,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關聯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

或許只有考古能發現更多的證據,才能揭開這段歷史迷霧,而不論事實怎樣,也不會影響朱棣對整個國家的曠世功勳。或許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後的所作所為,或許他自愧不如,或許他甘願就此安於現狀。

相關焦點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如何對待他妻兒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紛爭,對於古代皇子皇孫來說,看似光鮮亮麗、錦衣玉食,其實危險重重,不得不讓人發出「無情最是帝王家」之感嘆。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考慮到了後果,腦子清醒的人也能通過事情發現暗含隱情。朱棣這句話是說給全天下人聽的,暗指建文帝聽信讒言,害得朱氏子孫骨肉相殘,逼得叔父鋌而走險,絕處求生。上面幾段話,朱棣罵得酣暢淋漓,但隨後又打起感情牌,提醒侄子朱允炆體恤親情:「當冀左右易心悔禍,念及親親,哀其窮迫,重加寬宥,使叔有更坐之望,下無畏死之心,如此則非特叔之幸,實社稷之幸。」即使兵刃在手,活成人精的朱棣依舊選擇扮豬吃老虎,假惺惺地請求建文帝寬宥叔父,還把這種行為放大到「江山社稷」這一層面上。
  • 《建文皇帝遺蹟》披露,建文帝活到了宣德年間,被稱為「老佛」
    正統五年,在廣西就有一個叫楊應祥的90歲僧人冒充建文帝,被識破後處死。直到一百多年後,萬曆皇帝還向他的老師張居正問起建文帝之事。張居正回答:「此事國史無考」,直接否定了《明實錄》的記載。張居正作為朝廷的最高官僚,可以調閱任何資料,他也是個飽學之士,對這種重要本朝歷史疑案一定也做過考證。他的結論說明,在明朝時,建文帝事件的真相就已經是一個謎團。
  • 明成祖朱棣起兵奪權:竟是被劉伯溫預測出來了的?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奇怪的一個朝代,他在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首都便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從此有了兩個京城,兩個直隸省,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朱元璋死後的一場兵變——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所發動的一場兵變。
  • 大明皇位誰來坐?皇太孫朱允炆或燕王朱棣
    太祖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朱允炆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年號永樂,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朱棣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恢復朱允炆的帝號。直到明神宗才恢復建文年號。朱由崧為其平反,追加廟號和諡號。
  • 蒜頭鼻、豬腰子臉,明太祖朱元璋真的像《大明風華》中長得那麼難看...
    當然《大明風華》並不是歷史紀錄片,所以人物和劇情有爭議是很正常的,畢竟關於明朝的宮廷劇比清朝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但是明朝歷史的精彩程度並不亞於歷史上的其他朝代。今天我們說一說電視劇背後的明朝歷史。有一天他夢見自己的父親朱元璋,朱元璋的一個轉身當時就把朱棣嚇得一臉驚恐。不只是朱棣估計連看劇的朋友們可能也嚇了一跳,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朱元璋真的長這樣嗎?畫面裡的朱元璋眉毛上挑、鼻子高聳,表情猙獰,再配上豬腰子臉,簡直跟歷史書上的朱元璋畫像一模一樣。但是歷史上的朱元璋真的就長這樣嗎?
  • 大明風華:使者想見皇帝,朱瞻基裝扮試探,使者一走,朱棣:快殺
    《大明風華》火辣熱播,其中有一個情節非常有意思,瓦剌有一個使者想要覲見明朝皇帝,而朱棣想看看瓦剌的態度,於是讓朱瞻基裝皇帝試探,他自己則裝成一個伺候皇帝的老兵,使者剛走,朱棣就派人談使者的口風,結果那個使者說道:明朝皇帝英明神武,但是旁邊的那個老兵才是真的英雄。朱棣聽完後感慨,這人真是大明的威脅,命人趕緊將他殺掉。
  • 違背父命開海禁,鄭和下西洋的背後,朱棣到底有哪些隱情?
    據明史記載,就在燕王朱棣攻下南京的那一天,皇宮著起了大火之後。之後,建文帝就下落不明了。朱棣稱帝後稱,建文帝朱允文死在了那場大火中,而對於這件事,民間卻有著不同的傳聞,朱允炆並沒有死,而是出逃到了海上。
  • 鶴唳華亭中的太子是「難」,大明風華中的皇太孫就「易」嗎?
    看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剛開始看是沒什麼毛病,開場便是「靖難之變」朱棣霸氣出場,太子朱高熾,太孫朱瞻基隨劇情依次出場,雖說是以打鬥開場,但氣氛還算輕鬆,至少不虐心。特別是朱亞文飾演的皇太孫朱瞻基,他和孫若微第一次相遇時,穿著錦衣衛的服裝,說話還陰陽怪氣的感覺,觀眾直呼演得像個太監,亞文此次演技不在線啊!
  • 《大明風華》朱亞文雖是男主卻英年早逝,死時不到四十歲
    由湯唯、朱亞文、張藝興等主演的《大明風華》官宣定檔12月17日,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雖然是絕對的男主,但他卻英年早逝,僅活了38歲便去世了,十分可惜。 《大明風華》這部劇是由蓮靜竹衣所著小說《六朝紀事》改編的,主要敘述了在明永樂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滿門抄斬,長女蔓姝被孫忠救下,化名為孫若微收養在家裡,多年以後,隱秘勢力「清正教」暗中操弄孫若微,想讓孫若微嫁給漢王,但是,她卻嫁進東宮,變成朱瞻基嬪妃的一系列故事。
  • 和尚找人算命 相士說你像只病虎 和尚大喜 後輔佐叛賊成千古一帝
    黑衣宰相姚廣孝可以說是明朝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明朝有兩位和尚改變了中國歷史,一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少時入皇覺寺為僧,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另一位則是黑衣宰相姚廣孝,輔佐朱棣登上帝位,開闢了永樂盛世,姚廣孝本來是長洲人,家族世代行醫,但是1348年年僅14歲的姚廣孝卻出家為僧,法名為道衍
  • 《大明風華》醜化朱元璋?子孫都是圓臉,卻非說像廖凡的鞋拔子臉
    編者按: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可以說是非常火了。但也有不少人指出其有服化道的硬傷。比如官員帽子上胡亂加東西,皇帝帶著明朝後期出現的金龍翼善冠等等。當然,最大的爭議就是該劇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奇醜造型。一些人認為這是清朝對於朱元璋的醜化,另一些人則表示,朱元璋就是長這樣子,因為教科書上就是這麼畫的。那麼,朱元璋到底應該長啥樣呢?
  • 《大明風華》喜笑溢於言表,篡逆之心藏在笑下,又一部值得深追劇
    《大明風華》上線不久便迎來無數劇迷的追捧,朱亞文與湯唯樸素迷離的愛情,明帝王祖孫三代的嬉笑怒罵,妯娌之間的明嘲熱諷,樸實無華的臺詞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貼切,尤其是朱棣與三個兒子以及三兄弟之間搞笑的對白更是讓人捧腹不止。
  •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這是一部「大女主」的劇,以明宣宗孝恭孫皇后(電視劇名為孫若微)的一生為主線,再現了從明世祖朱棣到明英宗朱祁鎮,六十年間的五朝歷史。許多歷史人物相繼登場,基本還原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智勇兼備、雍容大度,她數度挽救大明王朝於危難,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一代女主。
  • 模仿「靖難之役」,朱高煦處心積慮發動叛亂,緣何沒成朱棣之二?
    在明朝歷史上,叔父奪取侄兒皇位的事情不止一次的發生。1399年,身為叔父的燕王朱棣,發動了奪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帝位的「靖難之役」。而僅僅時隔27年後的1426年,叔父奪侄兒皇位的歷史事件再次在大明歷史上重演!而這一次,奪位的主角則輪到了就連朱棣都認為很「類己」的次子朱高煦,他欲效仿父親朱棣當年做法,發動了奪取侄兒明宣宗朱瞻基帝位的叛亂。
  • 《大明風華》裡皇帝常去此廟,今天被網傳求姻緣很靈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老是提到一個寺廟,叫雞鳴寺,朱棣和皇太孫也常去這個寺廟。雞鳴寺今天仍在,而且很有規模,甚至被傳求姻緣很靈。雞鳴寺南側不遠的路口處,就能看到這樣的牌坊。沿牌坊東北方向200米就可以到雞鳴寺。
  • 此人出生,喜鵲在屋漏處為他擋雨,兩大官路過:此子日後必成大器
    朱棣起兵靖難之後,又湧現了一大批能徵善戰的將領,如張玉張輔兩父子,朱能等等。這些將領在靖難之役中不僅戰功赫赫,更是多次救朱棣於水火之中,其中以薛祿救朱棣的事跡最驚險。 兩次捨身相救也讓薛祿從一個小兵迅速上升,最後當上了將軍。
  • 大明風華結局算是爛尾嗎,原來開播即巔峰!
    其中,定是少不了咱大中華千年源遠流長歷史饋贈的古裝歷史題材劇,這是與生俱來的天賜的影視靈感寶庫,好好把握資源,能出不少優秀影視作品。現在讓小編能三秒鐘之內回想起來的2019年最愛古裝影視劇,這樣一問倒是把自己整得有點失憶的感覺,摳摳腦殼也就只能想出僅記的兩部"倖存者",一部因為自身過於優秀而導致播出命途不順的《慶餘年》;另一部就要屬因為演員陣容未播先火的後來者《大明風華》。
  • 《大明風華》朱棣的三個兒子為什麼只有朱高煦名字裡不帶火字旁?
    如原大宗、懿文太子朱標家的「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和後來明王朝事實大宗明成祖朱棣家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等等。▲明太祖朱元璋。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規定:後世子孫名字中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每一代必須相同,而且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必須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這所謂「五行相生」原則,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最後善終,病逝於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此時已是宣德八年,也就是說,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發生於宣德年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一共是六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洪武四年。五年後,馬三保得燕王朱棣賞識,成為朱棣的貼身護衛。在其後的「靖難之役」中,馬三保獻計獻策,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後,馬三保被賜姓「鄭」,改名「鄭和」。為尋找建文帝下落,宣揚大明國威。永樂三年,鄭和奉命率領一支由28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啟航出海,最終抵達位於南亞的古裡地區,並立下紀念碑,碑文內容為「去中國十餘萬裡,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玆,永示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