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位誰來坐?皇太孫朱允炆或燕王朱棣

2021-01-21 風花雪月鑑古今

今天聊下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朱棣!朱棣和建文帝你更支持誰了

#明朝皇帝#

太祖

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

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裝瘋以麻痺二人),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徵。

建文帝

建文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靖難之役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朱允炆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年號永樂,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朱棣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恢復朱允炆的帝號。直到明神宗才恢復建文年號。朱由崧為其平反,追加廟號和諡號。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五徵漠北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據說下西洋也是為了找建文帝!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於第五次漠北之徵的歸途中,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

朱棣廟號改為「成祖」是他死後一百年的事了。 他的後代,嘉靖皇帝把他的「太宗」廟號晉級為「成祖」,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絕對沒有先例的。嘉靖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繼承的卻並非父親的皇位,而是堂哥朱厚照的皇位。按照以往歷朝的習慣,是要改換父母的。但是,嘉靖皇帝登基時雖然只有15歲,但他不願意改換父母,還要給父親母親要一個皇帝皇后的身份。這件事鬧了好幾年,歷史影響巨大,史稱「大禮議」事件。嘉靖皇帝最終在「大禮議」明大禮儀之爭 嘉靖帝:我是皇帝我爹必須是皇帝事件中勝出,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他還要把父親追封為「興獻帝」,並請進太廟世代供奉,讓他成為真正的皇帝。太廟那可是皇家大事,是有嚴格的規定的。《禮記.王制》規定天子太廟最多只能供奉七位皇帝,當太廟中供奉的皇帝數超過七人,就要按照與現任皇帝的血緣遠近,把最遠的那一位供奉在太廟後殿。但是,稱「祖」的皇帝會被永遠供奉在太廟之中。

嘉靖帝

於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朱棣的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既然是「祖」了,就享受「萬世不祧」的待遇,如此順延,被「祧」出太廟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了。就這樣,嘉靖皇帝千方百計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明成祖」,製造了歷史上的一個有趣現象。

建文帝到底是燒死還是逃亡?

根據明代萬曆年間出版的《致身錄》一書記載,建文帝在萬念俱灰,準備自殺時,有個老太監說:「高祖駕崩時,留下了一個箱子,說遇到大難時可以打開。現在是時候請皇上打開箱子了。「

建文帝打開一看,裡面有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還有十兩黃金。更神奇的是,還有爺爺朱元璋的親筆提示以及密道逃跑路線。

於是建文帝逃出生天。

至此建文帝死因成謎,到底燒死的?還是假扮和尚逃亡了?

相關焦點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一、百思不得其解,藩王為何存在1398年,垂垂老矣的朱元璋逝世,享年七十一歲,皇太孫朱允炆受遺詔,繼承嗣位大統,即我們熟知的建文帝。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病構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
  • 朱棣奪得皇位後,為何把皇位傳給體態肥碩的朱高熾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起事徵戰了16年,先稱王后稱帝推翻元朝,開拓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歷經了16位皇帝。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從建文帝手中奪得了皇位。那麼,朱棣是如何把皇位傳給朱高熾的。朱棣三子,各有所長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奪走皇位的第二年,改元永樂,並改北平為北京並遷都北京。
  • 歷史探秘 智勇雙全的朱棣為何得不到朱元璋的青睞?
    皇位繼承有了一系列的繼承制度來避免皇子為皇位進行爭奪。古代的皇位傳承大多還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要繼承形式。明朝時期實行的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即有嫡子立嫡子,無嫡子立長子。意思就是立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為太子,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其正室馬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就是朱標。
  • 朱棣囚禁2歲孩童整整55年,後來出獄牛羊不分,竟連女人都沒見過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結果朱允炆剛剛登上皇位,統治基礎還未牢固,在黃子澄等大臣的輔佐下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 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為了自保,也為了手中的權力,於公元1399年公開起兵反抗朱允炆政權,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與朝廷決裂。
  • 鄭和下西洋,捉了只麒麟獻給朱棣
    由於太子朱標早死,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稱明惠宗。但朱允炆削藩失敗,反被燕王朱棣起兵篡位成功,史稱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所以篡位後對過往歷史進行美化修改,精心進行政治包裝,至今仍然看到很多朱棣的權力美學產物。
  • 明成祖朱棣起兵奪權:竟是被劉伯溫預測出來了的?
    面對朱元璋對於明朝氣運的提問,劉基回答道「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朱元璋又問道:「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劉基回答道:「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隨後劉基又做了下面這首歌:此城御駕盡親徵,一院山河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如何對待他妻兒的?
    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 朱允炆原本很幸福,身為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過著無憂無慮的愜意生活,按照正常情況,朱標以後必然繼承大統,朱允炆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 朱元璋謀劃周全,沒想到他剛死,接班人就被推翻,誰幹的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故,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 明朝初年,每一個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這些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
  • 正說誠孝昭皇后張妍:大明賢妻良母,與朱高熾相敬如賓的真實人生
    -1442),即《大明風華》中太子妃張妍的原型,張妍並不是誠孝皇后的名字,是電視劇虛構的,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張皇后的名字,姑且用張妍替代一下。張妍出身平民,她的父親張麒身上沒有官職,《明史》張麒傳記載說,在洪武二十年(1387)的時候,張麒的女兒張妍,被選為燕王朱棣十歲的長子朱高熾做妻子,因為這個原因,張麒被授兵馬副指揮。
  • 模仿「靖難之役」,朱高煦處心積慮發動叛亂,緣何沒成朱棣之二?
    在明朝歷史上,叔父奪取侄兒皇位的事情不止一次的發生。1399年,身為叔父的燕王朱棣,發動了奪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帝位的「靖難之役」。而僅僅時隔27年後的1426年,叔父奪侄兒皇位的歷史事件再次在大明歷史上重演!而這一次,奪位的主角則輪到了就連朱棣都認為很「類己」的次子朱高煦,他欲效仿父親朱棣當年做法,發動了奪取侄兒明宣宗朱瞻基帝位的叛亂。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最後善終,病逝於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此時已是宣德八年,也就是說,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發生於宣德年間,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一共是六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洪武四年。五年後,馬三保得燕王朱棣賞識,成為朱棣的貼身護衛。在其後的「靖難之役」中,馬三保獻計獻策,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後,馬三保被賜姓「鄭」,改名「鄭和」。為尋找建文帝下落,宣揚大明國威。永樂三年,鄭和奉命率領一支由28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啟航出海,最終抵達位於南亞的古裡地區,並立下紀念碑,碑文內容為「去中國十餘萬裡,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玆,永示萬世」。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過朱允炆呢?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朱棣這句話跟明史中的記載是一致的:「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 朱棣出了一個上聯,大臣都對不上來,結果被一個6歲神童當場對出
    眾所周知,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朱棣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皇帝,因為他的皇帝之位是奪取而來的。朱棣原本是朱元璋的四兒子,因為雄才偉略,有些才華,所以被朱元璋封為燕王,駐守在北京,對抗來自草原的威脅。朱元璋的原本接班人是其大兒子朱標,不過朱標卻先朱元璋而死。
  • 朱棣為何能篡位成功?這場持續百年的世紀營銷,是時候撕開面具了
    1398年  朱重八駕崩  孫子朱允炆繼位  此時  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想回南京上柱香    ▼  第一步:改名  1403年  朱棣登基第一道聖旨  就是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  改為順天府  還封為陪都
  • 大明風華:使者想見皇帝,朱瞻基裝扮試探,使者一走,朱棣:快殺
    《大明風華》火辣熱播,其中有一個情節非常有意思,瓦剌有一個使者想要覲見明朝皇帝,而朱棣想看看瓦剌的態度,於是讓朱瞻基裝皇帝試探,他自己則裝成一個伺候皇帝的老兵,使者剛走,朱棣就派人談使者的口風,結果那個使者說道:明朝皇帝英明神武,但是旁邊的那個老兵才是真的英雄。朱棣聽完後感慨,這人真是大明的威脅,命人趕緊將他殺掉。
  • 《大明風華》三大反派結局,朱高煦被殺,最慘的是她!
    湯唯主演的古裝大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中,這部劇自開播以來,憑藉輕鬆幽默的劇情以及演員精湛的演技,吸引了許多網友的注意,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不過,這部劇的槽點也不少,尤其是女主的造型,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沒有一個好看的,好好的文藝女神一下子老了十歲,實在太可惜了,希望後面的造型好看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