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有為的忽悠下,光緒皇帝開始戊戌變法。在慈禧的強勢幹預下,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宣告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很多人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慈禧,其實只要你認真分析一下就能明白,讓康有為這種書生主持變法,失敗只是早晚的問題。
康有為
先不說康有為那些異想天開的政策激怒了多少人,只看看他在朝廷裡的所作所為,就知道此人難堪大任。
慈禧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頑固,慈禧如果真的頑固,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一步都走不出去。況且,在變法初期,慈禧也多次說過,「今宜專講西學」。
她也知道要改變現狀,只能維新變法,可是慈禧很自私,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權力。
頑固和自私是兩碼事。
你們變法隨便,可是只要觸及到慈禧的逆鱗,那他就完了。
可是康有為還真把一切忌諱都犯了,又是嫌這些老人礙事,通通開除;又是嫌自己說話沒人聽,要求皇帝新設「制度局」。「制度局」就是要架空軍機處,成為實際上的指揮中樞,至於局長嘛,自然是康有為來當。
每件事都刺在了慈禧心上。
肆意裁汰老人,這不是要剪除慈禧的左膀右臂嗎?成立「制度局」,這不是要另起爐灶嗎?
在這種敏感時期,你這種舉措,給慈禧的感覺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換句話說,康有為一開始就找錯人了,只要取得了慈禧的支持,他一句話,比皇帝十道聖旨都管用。
他天真的以為,只要光緒皇帝一聲令下,全國變法事業就能如火如荼。碰壁後,又鼓搗光緒皇帝從慈禧手裡奪權。硬生生地把一個變法維新變成了權力鬥爭。這不是瞎扯淡嗎?
光緒就一個小孩,哪能鬥得過老謀深算的慈禧?三下五除二就被剪除了羽翼。
這時,康有為才感覺大事不妙,又想著把袁世凱拉下水。派譚嗣同爭取袁世凱動兵,殺榮祿,殺慈禧。
袁世凱同意才有鬼了,譚嗣同就拿著一張小紙條,說這是皇帝命令,讓你殺了你的上司,兵圍頤和園。動兵必須得有皇帝聖旨和兵部文件,您就拿一張小紙條就想忽悠我起兵,沒睡醒是不是?
再者說了,袁世凱手上只有七千陸軍,京津地區駐軍數十萬,就算老袁被忽悠動了,也是雞蛋碰石頭。況且,老袁只有兵,軍械還都在榮祿手裡。
老袁還不錯,沒就地把譚嗣同抓起來,後來匯報時,也沒有說「圍頤和園殺慈禧」,只說了個「圍頤和園控制慈禧」,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袁世凱拒絕後,康有為又想著聯合江湖義士衝入頤和園刺殺慈禧。
你說這是不是戲文看多了?
康有為壞事是一把好手,政治敏銳性也不含糊。在慈禧動手的前一天就感覺事態不妙,跑到了英國使館,就連自己的愛徒梁啓超都沒有通知,留下戊戌六君子殉難,自己則逃到了香港。
戊戌六君子
到了香港,這貨還不消停。又宣稱自己有皇帝衣帶詔,遲早會奉詔殺慈禧,解救光緒皇帝。他是打了嘴炮了,完全不顧皇帝的安危。
慈禧本來也沒想著把皇帝怎麼樣,她就是要垂簾聽政。可康有為這話放出來,在慈禧耳朵裡就變味了。
光緒竟然要殺我?
這麼一來,慈禧和光緒的最後一絲情感也蕩然無存,光緒在瀛臺坐了10年監獄。
康有為則拿著「帝師」的名義,在海外籌款。為了包裝自己,還用暗房技術P了一張光緒和自己的合影。
「我是帝師,你給我捐款,等救出皇帝來,封你個兵部尚書!」
眼熟不?像不像今天某些團夥幹的事?
康有為的斂財道具
客觀來說,你真要籌款解救皇帝,那也無可厚非。可是,你拿著救皇帝的錢,環遊世界,這就缺了大德了。
那會兒還有皇帝呢,拿著皇帝的名頭搞詐騙,滿門抄斬都不為過。
什麼叫書生誤國,這就是書生誤國。康有為沒掌權,才是中國之幸。
後來康有為是怎麼死的,大家自己查一下。這裡就不說了,他不要臉,我還要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