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何大家進行《周易》與天文學關係淺探。
易歷三古,人更四聖。《周易》之前尚有《連山易》、《歸藏易》,《連山》、《歸藏》之前還有無文字時代的「符號易」,所以要談「易」的起源,應該追溯到遠古時代。《周易·繫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包犧,多作「伏羲」,又作「厄棲」、「伏棲」、「密犧」、「慮戲」、「毖羲」、「炮羲」等.此等人名古音皆相近,故有諸多異體。伏羲創作八卦雖為傳說,尚非無根妄說,還是有其合理的成分的。
除了《繫辭》之外,言伏羲作八卦者尚多。如漢王充《論衡·齊世篇》:「亦犧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知其父。至毖犧時人民頗文,知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攀寡,故亦犧作八卦以治之.」《北堂書鈔》卷一五三引《尸子》曰:「伏羲始畫八卦,別八節,而化天下。」晉王嘉《拾遺記》曰:「(伏羲)調和八風,以畫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於時未有書契,規天為圖,矩地取法,視五星之文,分髻景之度。」甚至還有些文物廟宇也與此有關.如《蜀中名勝記》卷八引《學齋咕譁》曰:「資州掘地得漢碑,有『伏羲倉精,初造工(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等語。」前蜀杜光庭《錄異記》卷八曰:「陳州為太吳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蝸廟,廟東南隅,有八卦壇.」這「八卦壇」當為紀念伏羲作八卦而設。
據考古發現,我國古代筮佔起源很早。現今所見最早的笛數刻在江蘇海安縣青敦遺址出土的骨角栩和鹿角枝上,屬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傳說中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伏羲時代是相近的。據陳久金等人研究,「傳說曾經統治過中原地區的遠古帝王伏羲、黃帝、夏禹等,都出自西羌(或稱羌戎),他們帶有西羌民族特點的文化帶到了中原地區」。「據葬族傳說,他們最早的祖先是伏羲。南詔德化碑碑文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話:『自羲皇以來。』彝族祭祖時,大門上懸掛的虎頭飄就代表伏羲。彝族奉虎為圖騰,認伏羲為原始社會虎氏族的首領。這對虎、對伏羲、對祖先的崇拜,一直流傳到近代。彝族八卦具有先天八卦形態,而在漢族古文獻中,也確有伏羲作八卦的記載。可以設想,彝族先民在近古時代就已產生了八卦的原始形態,伏羲作先天八卦的傳說不能完全看作虛言.」
近來在山東鄒平縣丁公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十一個文字,比起殷墟甲骨文來要早八百年左右,有人把它們與古彝文對照,得到了釋讀,這顯示了「不論山東龍山文化還是所謂東夷文化。都是早期的彝族文化。今日彝族分布於滇川黔桂地區,東方民族向西南的遷徙尚待深入研究,然而作為旁證,對新石器時代人種及拔牙習俗的探討已使這種遷徙得,到了充分的證實。,這說明了中華民族(包括彝族等)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有了成熟的文字,伏筱時代能創作八卦是完全可能的.同時,還說明了東方民族曾向西南大遷徙,現在保留在彝族中的一些古老傳說、習俗等可作為中原地區傳說的可信程度的有力證明.所以認為伏羲等人「只是戰國以後傳說中」子虛烏有的人物觀點我們認為似可商榷的。
傳說中的伏羲既是部落首長,又是一個卜址高手,同時還是位天文學家『在漢代所遺留下來的石刻畫像.上,伏羲手執規,女蝸手執矩,「規象天,矩象地;事實這正是天圓地方說在神話傳說中的再現」。《繫辭》中所說的伏羲「仰則觀象於天」,就是說他經常地、認直掖觀察日月星辰鄒夭象.絕非偶爾掖、防便掖看幾眼了事.所以伏羲創作出八卦,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天文觀察的。說是在「很大程度上」,當然並非「全部」,因為還有「觀地」、「觀鳥獸之文」,「近取諸身」等等。
所以八卦的創製,是一種高度的綜合、高度的抽象,因而謂八卦起源文字、起源結繩、起源於勇根女陰等說都未必對,因為《繫辭》那段話說得明明白白,也甚合情理。就是觀察了大自然和人自身等以後的高度概括和提煉而成的.所以有人把《繫辭》中的那段話全部理解成於天文觀察有關,也是不對的。他說:「所謂鳥獸之文即是天文朱雀白虎之類有象可見者,至於『地之理』或『地之法』乃指四方八方而言,非地上之物,孔穎達謂『地有山川原限各有條理,故稱理』,又謂『地之宜者若《周禮》五土,動物位物各有所宜』,皆是誤解.『與地之宜者及鳥獸之文,言星象出於地之何方適相當也。
譬如三月龍見,言是月黃昏,青龍星象見於東方;譬如日中星鳥,言唐虞時春分黃昏朱雀星宿見於南中—凡此皆為『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的涵義.」通觀該先生全文可見,與某些欲從《周易》探求古史者相似,風聲鶴l映,草木皆兵,有關無關之文皆以古史觀之,此則以有關無關之文則皆以天文解之,明顯地背離了《周易》經傳作者的本意。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