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梅說古代天文:《周易》與天文學關係淺探,究竟有和何聯繫呢?

2021-01-12 姬曉梅說事

今天何大家進行《周易》與天文學關係淺探。

易歷三古,人更四聖。《周易》之前尚有《連山易》、《歸藏易》,《連山》、《歸藏》之前還有無文字時代的「符號易」,所以要談「易」的起源,應該追溯到遠古時代。《周易·繫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包犧,多作「伏羲」,又作「厄棲」、「伏棲」、「密犧」、「慮戲」、「毖羲」、「炮羲」等.此等人名古音皆相近,故有諸多異體。伏羲創作八卦雖為傳說,尚非無根妄說,還是有其合理的成分的。

除了《繫辭》之外,言伏羲作八卦者尚多。如漢王充《論衡·齊世篇》:「亦犧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知其父。至毖犧時人民頗文,知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攀寡,故亦犧作八卦以治之.」《北堂書鈔》卷一五三引《尸子》曰:「伏羲始畫八卦,別八節,而化天下。」晉王嘉《拾遺記》曰:「(伏羲)調和八風,以畫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於時未有書契,規天為圖,矩地取法,視五星之文,分髻景之度。」甚至還有些文物廟宇也與此有關.如《蜀中名勝記》卷八引《學齋咕譁》曰:「資州掘地得漢碑,有『伏羲倉精,初造工(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等語。」前蜀杜光庭《錄異記》卷八曰:「陳州為太吳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蝸廟,廟東南隅,有八卦壇.」這「八卦壇」當為紀念伏羲作八卦而設。

據考古發現,我國古代筮佔起源很早。現今所見最早的笛數刻在江蘇海安縣青敦遺址出土的骨角栩和鹿角枝上,屬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傳說中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伏羲時代是相近的。據陳久金等人研究,「傳說曾經統治過中原地區的遠古帝王伏羲、黃帝、夏禹等,都出自西羌(或稱羌戎),他們帶有西羌民族特點的文化帶到了中原地區」。「據葬族傳說,他們最早的祖先是伏羲。南詔德化碑碑文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話:『自羲皇以來。』彝族祭祖時,大門上懸掛的虎頭飄就代表伏羲。彝族奉虎為圖騰,認伏羲為原始社會虎氏族的首領。這對虎、對伏羲、對祖先的崇拜,一直流傳到近代。彝族八卦具有先天八卦形態,而在漢族古文獻中,也確有伏羲作八卦的記載。可以設想,彝族先民在近古時代就已產生了八卦的原始形態,伏羲作先天八卦的傳說不能完全看作虛言.」

近來在山東鄒平縣丁公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十一個文字,比起殷墟甲骨文來要早八百年左右,有人把它們與古彝文對照,得到了釋讀,這顯示了「不論山東龍山文化還是所謂東夷文化。都是早期的彝族文化。今日彝族分布於滇川黔桂地區,東方民族向西南的遷徙尚待深入研究,然而作為旁證,對新石器時代人種及拔牙習俗的探討已使這種遷徙得,到了充分的證實。,這說明了中華民族(包括彝族等)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有了成熟的文字,伏筱時代能創作八卦是完全可能的.同時,還說明了東方民族曾向西南大遷徙,現在保留在彝族中的一些古老傳說、習俗等可作為中原地區傳說的可信程度的有力證明.所以認為伏羲等人「只是戰國以後傳說中」子虛烏有的人物觀點我們認為似可商榷的。

傳說中的伏羲既是部落首長,又是一個卜址高手,同時還是位天文學家『在漢代所遺留下來的石刻畫像.上,伏羲手執規,女蝸手執矩,「規象天,矩象地;事實這正是天圓地方說在神話傳說中的再現」。《繫辭》中所說的伏羲「仰則觀象於天」,就是說他經常地、認直掖觀察日月星辰鄒夭象.絕非偶爾掖、防便掖看幾眼了事.所以伏羲創作出八卦,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天文觀察的。說是在「很大程度上」,當然並非「全部」,因為還有「觀地」、「觀鳥獸之文」,「近取諸身」等等。

所以八卦的創製,是一種高度的綜合、高度的抽象,因而謂八卦起源文字、起源結繩、起源於勇根女陰等說都未必對,因為《繫辭》那段話說得明明白白,也甚合情理。就是觀察了大自然和人自身等以後的高度概括和提煉而成的.所以有人把《繫辭》中的那段話全部理解成於天文觀察有關,也是不對的。他說:「所謂鳥獸之文即是天文朱雀白虎之類有象可見者,至於『地之理』或『地之法』乃指四方八方而言,非地上之物,孔穎達謂『地有山川原限各有條理,故稱理』,又謂『地之宜者若《周禮》五土,動物位物各有所宜』,皆是誤解.『與地之宜者及鳥獸之文,言星象出於地之何方適相當也。

譬如三月龍見,言是月黃昏,青龍星象見於東方;譬如日中星鳥,言唐虞時春分黃昏朱雀星宿見於南中—凡此皆為『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的涵義.」通觀該先生全文可見,與某些欲從《周易》探求古史者相似,風聲鶴l映,草木皆兵,有關無關之文皆以古史觀之,此則以有關無關之文則皆以天文解之,明顯地背離了《周易》經傳作者的本意。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啦!

相關焦點

  • 古代天文學究竟有哪些詞語?
    天文學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五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陰陽曆》,在《陰陽曆》中,一年有366天與現在一年有365天較為接近。我們現在熟知的二十四節氣也是西周天文學家用來指導農牧業生產的發明,其實除了二十四節氣以外,還有許多詞語是古代天文學的產物。
  • 天文學的背後,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天文學
    而農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古人在天象方面開拓,中國古代天文學作為比較古老的自然學科,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呢?中國的天象紀事的起源還是非常早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到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與天象的比較有規律的周期變化有關,為了更好地使其服務於人類的生存生活。
  • 曉梅說古代天文曆法:古籍中的月相,什麼是月相?
    今天和大家聊聊古籍中的月相。天體中離地球最近的月球(平均距離僅384401公裡),自古以來就和人類的生活發生著密切的聯繫,它本身雖然並不發光,但卻能反射日光,使人們得以瞻望其面容.這點古人早已明了。晉皇甫謐《年曆》說:「月,群陰之宗,光內(納)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氣物理論》引漢代的京房說:「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鏡照日,而有影見.」這話指月亮和部分星體是對的,而大部分星體(主要指恆星)還是發光的,有不少比太陽亮得多。由於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的改變,在地球上的人們看來,月亮就有盈虧的變化。在人們眼目中,月亮的明亮部分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這就是天文學上所說的「月相。」
  • 佔星術與天文學有何關係
    今天,我們熟知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其實是佔星學用語,在歷史上,古代天文學與佔星術的關係密不可分。本篇文章將秉承客觀與科學的態度,簡述黃道十二星座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天文學中的黃道十三星座,並探究佔星學存在的歷史意義。
  • 神奇的古印第安,天文學知識是怎麼學的,竟然和瑪雅文化有關係!
    神奇的古印第安天文學知識來自何處?15世紀末以前,美洲的歷史是獨立發展的。遠在西歐殖民主義者侵入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已創造出了十分燦爛的文明??堪與世界優秀文化媲美的瑪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尤為突出的是他們驚人的天文成就。印第安人對天文的知識可追溯到遙遠的過去。
  •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沿著古絲綢之路,天文學作為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一種共享的專門知識,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之間進行著交流和傳播。 最後指出瞿曇譔等提出指控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印度天文學在唐代官方天文學中的地位,而朝廷對該公案的判決結果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其後中國傳統曆法對印度曆法中先進成份的吸收;同時指出該項指控還反映了南宮說、陳玄景等一些職業天文歷算學家設法維護他們所代表的官方天文歷算機構之正統地位的意圖。
  • 磚家解讀:天學真原獨特的古代中國,古人的宇宙天文認知
    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在古代中國並不存在。不惜引用M·達朗貝爾(Delambre)與A·塞迪洛(Sedillot)侮辱中國人的話來證明。並武斷地說:「天文學究竟是否曾經從古代中國星佔學母體中獨立出來,這個問題實際上直至今日仍未解決」。為了避免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對於古代中國天文學,不使用「天文學」一詞,就以「天學」二字代之。
  • 古代讀書必備,現代公務員考試常用,《周易》究竟有何魅力?
    而《周易》這本書,就是凝結古人思想精華的代表作。本書從春秋戰國起流傳至今,從古代起就是讀書人必備的經典,現在甚至選入國考,成了公務員考試的內容,不得不說是件奇蹟。那麼《周易》的魅力在哪裡呢?也就是說孔子當不上有實權的官。不過既然是小利,那還是有好處的。所以孔子才走入朝廷從政。事實也是如此,孔子雖然在政壇上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也進一步積累了名望和經驗,為以後他退下來成為教育大家打下基礎?
  • 雙子座流星雨與古代「二十八星宿」有何聯繫?
    流星雨現代天文學的解釋為「法厄同小行星造成的流星雨」。古代對於小行星,無法觀測,因此沒有對應的名字。但是雙子座屬於西方星象劃分,在我國其位置包括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一宿「井宿」及東北方數顆星。其作為流星雨輻射點的兩顆星正是「北河星」。
  • 天文為何叫「天文」?地理為何叫「地理」?這其中有何說法
    諸葛亮·影視圖片為何這麼說呢?天體運行示意圖·網絡供圖對於天象的探究,有了以上內涵附加,就有了「天文」這個名稱。這個名稱至少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如《周易·繫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政」。在《隋書·經籍志三》有對天文一詞的解釋——「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文」這個字,最初就是指觀察星辰的變化和運行軌跡,而畫的象形符合。古代認為「為政者是否失德,施政理念是否適宜」等事,可以通過天象有所察覺,如相關災異祥瑞的說法即是如此。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
  • 解密千年星空密碼:古代天文學對中國人的影響延續至今!
    面對穿越後遇到的第一個人,你大可以神秘兮兮的說「吾昨日夜觀天象,見紫微星有東移跡象,掐指一算,今日必將有大事發生,速速稟報」從此,加官進爵不是夢。星空自古以來就令國人神往,古代的先民們用最樸實的方法去研究這遙不可及的璀璨星空,他們將地上的事務映射到星空中,在那裡構建了皇宮、市場、軍營、渡口、戰場,甚至還有廁所,他們同時又將從星空得來的各種信息運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 人對天的敬仰,古代中國對天文學的誠摯追求,真的很智慧!
    比如說建造於600年前的紫禁城,就是按照這個理念。整個紫禁城建築圍繞南北軸線,平衡了每一面。往後北京城的整個規劃,都是按照這個理念。這條抽線向南北延伸,連結北起奧林匹克公園,像水立方,鳥巢這樣標誌性的建築都建立在軸線的邊上,軸線上不能有建築。這種城市建設景觀來源於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將天作為範本,建立了秩序與和諧的傳統。
  • 易經入門,還真需要點兒天文學基礎,學起來才有意思
    在我看來,天文學基礎是一定需要的,如此一來,《易經》學起來才有意思,也會簡單很多。 我國古代對天文學的掌握程度,是非常厲害的我國古代,一直就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說法,比如在文學作品中形容智勇雙全的諸葛亮,就經常用到這個詞,甚至諸葛亮還因為自己的天文地理知識「借」到了東風。
  • 易經入門,還真需要點兒天文學基礎,學起來才有意思
    在我看來,天文學基礎是一定需要的,如此一來,《易經》學起來才有意思,也會簡單很多。 我國古代對天文學的掌握程度,是非常厲害的我國古代,一直就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說法,比如在文學作品中形容智勇雙全的諸葛亮,就經常用到這個詞,甚至諸葛亮還因為自己的天文地理知識「借」到了東風。所以影視劇裡仙風道骨的諸葛亮經常穿個八卦袍,顯得風姿卓越,見識非凡。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 探索星空奧秘,帶孩子們走進奇美的天文學殿堂
    宇宙很遙遠,漫無邊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去探究,我們為宇宙的廣袤、黑洞的神秘所震撼,但該如何給孩子講那些深奧的天文學理論呢?劉興詩爺爺,一位九十高齡、著作等身的科普作家,用一套《劉興詩爺爺講星空》為孩子揭秘。讓孩子看懂神秘的星空和宇宙,培養對天文學的基礎概念和興趣,是這套書出版的緣起,也是本套書最大的「野心」。
  • 想要「上知天文」,首先要明白天人感應與七政四餘
    自古大才與博學者,常被冠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何為天文呢?文,即紋路、紋飾;天文者,就是天空中呈現的「紋路」。那麼浩瀚的宇宙,紋路從何而來?其實這不是問題,人們關注到天象,本身就是與人事聯繫起來的。比如注意到晝日明暗變化,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分辨寒暑冷暖,指導農事生產;觀曉陰晴雨雪,調節安排生活方式等。自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到春秋戰國時期,先有《鶡冠子》提出「元氣論」,緊接著列子提出「先天五太(前四個)」,認定天地孕育和誕生始於元氣;至此影響古代文化最深的「創世論」形成體系。
  • 古代天文的根本是「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古人如何認知
    古代對於星辰的認識,應該與古代的「天體說」聯繫在一起的,最早的蓋天說,《古辯異》曰:仰觀天形如車蓋,眾星累累如連珠。以及到古代天文學說的基礎「渾天說」,皆認為重星辰是漂浮在地球之外的星體。按照「五色對應五行和五方」的說法,分別對應北方水、西方金、南方火、東方木、中央土。水星離太陽最近,與地球中間隔著稍大一些的星體「金星」,與地球的夾角不到30度,一般很難看到,但是有個現象叫「水星凌日」,就是站在地球上看到太陽表面有個黑點在移動,這個黑點就是水星。金星,就是「太白金星」,所謂「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都是指金星。
  • 中國古代著作《周易》
    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