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辭】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譯文】
二爻陽爻:「禮」的道路上,始終都要坦坦蕩蕩,不欺暗室,慎其獨也。
【注釋】
坦:從土,旦聲;「旦」像旭日初升,有光明義;坦,表示平坦的地一片光明,本義「平坦」;由此義又引申出「坦率、直率、不隱瞞」義。
坦坦:雙重強調「坦」,強調「坦」的「平坦、坦率、不隱瞞」義,表示平平坦坦、坦坦蕩蕩、毫無隱瞞、毫無隱蔽。
亶[dǎn]:從[lǐn],旦聲;「」是「廩」的本字,義為「糧倉」;亶,表示糧倉裡的糧食明明白白的,是看得見的,毫無隱瞞,無不可示人。《爾雅》「亶,信也;又,誠也。」,本義「誠然、實在、信然」;《詩經·大雅·板》「不實於亶」;《詩經·小雅·常棣》「宜爾家室,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亶亶:雙重強調「亶」,強調「亶」的「信、誠、實在」義,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坦坦」相同,都是坦坦蕩蕩、毫無隱瞞、毫無隱蔽。西漢-賈誼《新書·卷七·君道》「《書》曰:大道亶亶,其去身不遠,人皆有之,舜獨以之」。
幽:本義是指物體的色度;又指黑色,假借為「黝」。由此兩義引申出「昏暗、微弱」義,進而引申出「幽靜、幽雅、隱蔽」義。
幽人:幽居之人,人幽居之時;指人自己獨處,不顯於人前之時。
貞:定、固;為「從一不變、固定」,義為「定於…狀態不變、固守…狀態」,詳見《弄懂《易經》的「貞」字義,才能讀懂《周易》自身的本義和內涵》。
【解析】
二爻為地位,是卦象顯現於世,大行其道之時;爻辭講的是「履」卦顯現於世時,應如何施為。
履卦全卦皆言「禮」。初九爻是「禮」之始,講的是「禮」的第一正「心正」;九二爻便是講「禮」的第二正「身正」(「禮」有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禮記·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爻辭「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是講:守「禮」、履行「禮」的道路上,始終要坦坦蕩蕩;自己獨處、幽居之時,也堅守、固守「禮」,這樣便會得吉,吉利。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講的是:先秦時期,古人修身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慎獨」後來成為儒家思想中個人道德水平修養,品行操守的最高境界。《辭海》「慎獨: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源》「慎獨: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慎獨」指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禮」、守「禮」、履「禮」。
慎:《說文解字》「慎,謹也。」;《爾雅》「慎,誠也。」;《國語·周語·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正,德之道也;慎,德之守也」。
《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無曰不顯,莫予雲覯。」;大意為:看你獨自處室內,做事無愧於神明。休道「室內光線暗,沒人能把我看清。」
PS:屋漏:《爾雅·釋宮》「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宧[yí]」;《辭源》「屋漏,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後用以泛指屋之深暗處。
《禮記·中庸》「《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大意是:《詩經》上說「看你獨自一人在室,應當無愧於神靈。」;所以,君子即使沒有行動也能表現出他的恭敬態度,即使沒有言談也能表現出他的誠信。
《文子·卷二·精誠》「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聖人不慚愧於自己的身影,君子獨處無人之時,仍能謹慎而不隨便。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意是: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汙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
《禮記·大學》「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大意是: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家閒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後,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副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然而,人們的內心與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時不好的意念、想法總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心),勉強在形跡上偽裝是偽裝不了的,那麼(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一定要真誠的面對自己。
《禮記·大學》中「慎獨」強調的是即使在無人知曉、沒有監督的「閒處」,君子依然應懷有敬畏之心,嚴格自律,克己復禮。
《禮記·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講的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
「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禮」,不做任何違「禮」的事。《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一次,昌邑官員王密帶十斤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楊震嚴詞拒絕了這份厚禮,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這個歷史故事體現了「慎獨」的內涵,是「慎獨」的典範。
「慎獨」也是謹慎的面對自己的內心,緊守「本性、本心」,不被環境、外物等所惑、所左右。「慎獨」講的是「身正」;「禮」的「四正」之中,「心正」是「身正」的前提;「心正」在於「虔」、「誠」(《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故「慎獨」也是「誠其意」。
《禮記·禮器》「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子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荀子·不苟》「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大意是: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這是順從了天道因而能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的人。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這樣的:如果不真誠,就不能慎獨;不能慎獨,道義就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道義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那麼即使發自內心,表現在臉色上,發表在言論中,人們仍然不會順從他;即使順從他,也一定遲疑不決……真誠,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於真誠,同類就會聚攏而來。
《荀子·不苟》體現的是《論語·子路篇》中的「子曰:「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大意是: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這也是「禮」之「四正」中的「身正」則「言正」;「身不正」,便不會「聽其言、信其言」,進而更不會「從其言」。
綜上:「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講的是:在遵「禮」、履「禮」的道路上,始終都要坦坦蕩蕩,不欺暗室,要慎其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