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靈犀、蘇舒 獵雲網
投資是工作,創業是修行。
文丨獵雲網 ID:ilieyun
作者丨靈犀、蘇舒
投資與創業,一面是相融交織,一面在分向而行。
從不同角度出發,投資人幫助創業者成長,以一種陪伴的方式助力企業發展。他們站在產業與行業的高度,用精確的思考能力,去尋找風口,挖掘新賽道。創業者則更注重創造,在戰略思考的背後,考量更多的在於執行能力。
但還有這樣一群人,從投資人轉向創業者,身份的轉變,思維的博弈,讓他們在不同領域之間自由穿行。或是以投資人的身份,從投資邏輯出發,為創業奠基;又或是在二者身份的轉化之時,發現不同領域的精妙所在,樂享其中。
此次,獵雲網採訪了五位曾是投資人的創業者,初見袁曄,被他身上睿智儒雅的氣質所吸引,宛若與老友交談般舒服;從塔拉流利高頻的語速中,感受著她投身創業的巨大熱情;而在李智娃娃臉的背後,隱藏著一顆縝密的邏輯思維大腦.......
他們分享著自己的經歷與洞見,在他們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轉換、博弈、相融中的不斷突破、挑戰與精進。這是一場獨屬於他們自己的修行之旅。
「創業與投資,我更關注時間節點」我在2010年就開始了第一次創業,當時主要方向是針對金融機構的數據進行分析,商業智能BI,精細化營銷,推廣獲客。但當時國內都還沒有大數據的概念,整個賽道都還比較新。
兩年後,大數據概念在國內出現,銀行對數據分析的需求才逐漸爆發。
身處在垂直行業裡,沒有視野,沒有全局的判斷能力,也就失去了對這一垂直領域的宏觀把控。這是我第一次創業的最大收穫。選擇進入投資行業,是想站在投資的角度把自己的視野打開,視角站得更高。
創業到投資,是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也是在這期間,讓我發現了第二次創業的機會。
在水木清華做投資人時,我更關注比較早期的一些項目,並且更關注一些新技術領域,當時投資的核心在於三點,創始團隊、所處賽道、以及時間節點。尤其是在時間上,因為有自己第一次創業的經驗,我更為關注項目所處賽道的發展狀況,入局時間節點是否恰到好處。
2018年,我在看隱私計算相關的項目,基本上把當時能找到的跟隱私計算相關的企業都看了一遍,但都不太符合我當時的想法。我的初心是,通過隱私計算組建數據安全合作網絡。
作為投資人,我看到了整個賽道的全局情況,這是一個創業的時機成熟點,內心更為迫切地想要去創業,去深入隱私計算領域幹一番事業出來,所以第二年我就出來成立了融數聯智。也是在看項目的期間,我積累了很多資源,包括技術、市場方面的人才,這也為後來組建創始團隊奠定了基礎。
回頭來看,搭建創始團隊期間是我從投資人過渡到創業者最艱難的時刻。起初,尋找合適的技術合伙人並沒有預期地那麼順利,但後來證明,這近一段時間的尋覓,換回的是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這非常值得。
在做投資時,我就十分看重團隊的完整性,技術、產品、市場、銷售各條人才線要相對完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核心創始人能夠將這群人凝聚在一起。到我自己創業時,也按照自己對創始團隊的理解,聚集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團隊。這個團隊在很短時間內開發出了令客戶滿意的產品,同時也被我們的投資方、甚至並未參與投資的機構所認可,我很欣慰。
其實在投資時,我發現了一個十分關鍵的點,被投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是會頻繁地去調整一些戰術方向,但是大的戰略規劃會按照創業之初的藍圖一步一步走下去。
最開始了解到這一點,屬於認知層面,當真正到自己創業時,就落實到了實踐層面,我發現這是公司成長的必經之路。融數聯智最開始主攻的方向是隱私計算的軟體方案,但在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想要真正去顛覆行業,百倍地提升運算速度,最核心的部分還是在於硬體產品上。
因此,現在融數聯智在做軟體方案的同時,還有另外一條產品線,就是晶片,用硬體晶片的方式去做加速,從中下遊向上遊業務線發展,從根本處為隱私計算行業提速。但這條線對於隱私計算賽道來說,又是一條非常新的嘗試和挑戰。現在的我,有了相對成熟的行業認知和視野之後,再次創業,面對未知的未來,我的底氣更足了。
創業與投資,可能就是一件事,都需要不斷在事上練,難上得。現階段,我更喜歡創業者的身份,這是一條自我的修行之旅,我在不斷地直面困難、克服困難,不斷地自我迭代、自我進化。心淨、心清、心遠,離「佛」更近些,事情長久些,價值更大些。
「創業,讓我對行業更有敬畏感」我曾在早期投資機構真格基金做了5年品牌工作,2020年開始創業,是寵物食品品牌久生寵物的創始人。
真格的投資邏輯是人。因為做早期投資,沒有那麼多數據支撐,商業模式上的參考價值也不大。真格投了的七八百家公司,絕大部分高速成長的商業模式都不是最初設計的那一個。說白了,投人是核心所在。
在我看來,如果有創業的經歷對於投資而言是很有幫助的。真格的創始人徐老師、王老師就是新東方的聯合創始人,經歷了一家上市公司從0到1再到100的成長,他們對於一家企業的運轉有很深的理解;再加上與無數學生、家長的接觸,更有能力篩選出優秀的、有潛質的年輕人或企業家。
我創業初衷很簡單,過去幾年家裡陸陸續續養了五隻貓,給他們選口糧的過程經歷諸多坎坷,進口糧真假難辨,容易斷貨,傳統國產糧重營銷、輕產品,這就導致養寵者有不少痛點。我就想做一款放心讓自己家貓吃的好貓糧。
創業後,我對投資與創業感觸更深。其中最深的感觸是,一定要對行業有敬畏感,為什麼不可以把那個行業中的經驗移植到這個行業中,為什麼一些相對傳統的行業做不了顛覆式創新。自己創業後,發現真的要尊重行業的客觀規律,哪些地方可以做迭代,哪些地方不可以,要摸索。對於一些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行業,你想到的問題可能行業中的前人早就想到了。
舉個例子,剛進行業時,單是設計產品包裝,我就有很多想法。覺得密封條難貼,那我可不可以做成一個魔術貼?可不可以用一些新的包裝材料代替原有的材料?在包裝上開個透明口,讓大家看到糧食顆粒是什麼樣子,不就更有感覺麼?但隨著對於包裝生產的了解與學習,發現自己的最初想法很天真。通過和包裝專家請教,我們發現還是最傳統的密封條密封效果最好。糧食在南方很容易受潮;魔術貼依然會有縫隙,密封性不夠好;如果在旁邊開一個透明的孔,陽光直接照射容易加速氧化;其他材質比如塑料可能會加速細菌繁殖。所以我們最終還是採用了行業通用的鋁箔覆膜包裝袋,密封隔潮,防止氧化。
創業後,在投資機構裡無數次聽到的道理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例如,投資機構看消費賽道時,都會非常看重供應鏈。當自己做實業後,才更理解供應鏈的作用,在不同行業中重要性是不同的,在公司的不同階段能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之前從投資角度,認為品牌與工廠深度綁定,在供應鏈方面是有優勢的。但我們做的膨化糧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還要看品牌定位,是否對更多細節有要求,所以還是傾向於不深度綁定,哪怕成本稍微高點。後期隨著產能、產量的提升,再進行變化。
在投資機構裡我們見證了很多公司的成長,但因為時間點不一樣,背景不一樣,環境不一樣,團隊基因不一樣,經驗借鑑的意義就不一樣,並不能完全複製。所以我感覺創業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該跳的坑,你還是得跳,如果某一課缺席了,後面還是得回來補上。
我有兩個特別佩服的企業家,一位是左暉,一位是段永平,他們的一些理念對我很有啟發。左暉講,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段永平講,做人做事要本分。在剛剛進入行業做久生寵物時,很多人建議我說,你可以註冊一個國外的商標,把產品包裝成進口糧,天然就會有品牌溢價。但我認為,國內的供應鏈足夠成熟,有足夠能力生產出好產品,我不願意把品牌偽裝成一個洋雜牌,我希望消費者買我們的產品是因為產品本身足夠好,而不是因為它是哪兒出生的。
在投資機構的經歷讓我開闊了視野,讓我了解優秀的創業者長什麼樣子,需要擁有什麼素質、能力、性格,知道我自己有什麼不足,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就像之前說的,該走的路一步也不會少,從投資機構出來創業並不會有什麼優勢,唯一可能具有的是從另一個視角看問題的方式,有些創業者能看到創業過程中的第一步、二步,三步,通過前人的經驗我可以從終點進行倒推。
或許,未來我依然有可能會回到投資行業,希望在經歷一番創業後,把積累的所有對行業、企業、組織架構與經濟趨勢的認知輸出,形成自己獨特的投資邏輯,用這些認知看人,幫助企業成長。而當下,我更享受創業者這一角色。
「敢於突破,應該是我最形象的標籤。」從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畢業之後,我就到了北大的法學院繼續讀研究生。比較有意思的是,本科在生命科學院學習的時候,我還拿到了第二學位經濟學。也正是因為學習的跨度性比較大,為後來從投資人轉向創業者做了鋪墊。
2012年,北大畢業後,我到瑞銀投行香港辦公室工作了三年。在一線積累了三年的經驗後,我加入了華平正式開始接觸風投,主要專注的是金融領域的項目。到18年的時候,兜兜轉轉回到了自己本科主修的專業領域,正式開始創業,做起了DTC(Direct-to-Consumer)基因檢測公司——基因寶。
在做投資的時候,我不太喜歡去總結成功的經驗,相反,我總是會告訴自己要總結失敗的經驗。因為成功案例中的外部因素可以總結卻難以複製,失敗的原因各不相同卻可以主動選擇避免。而曾經我作為投資人時看到的失敗原因,在創業過程中我也儘可能去避免。
就比如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和對資本市場周期保持敏感度,是我從失敗的項目中總結的兩點經驗,在創業中,我也不斷在提醒自己。
資金是創業公司早期階段的關鍵要素之一,每個創業公司成立之初都處在不同的資本周期,不能對資本市場抱有盲目樂觀預期,企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資本市場的下行周期。另外,在相對競爭充分的行業,同質化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企業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建立壁壘後,才能脫穎而出。
我在做基因寶這家公司的時候,DTC基因檢測在中國目前仍舊處於早期階段,但也有企業正在朝著這個賽道發力,我們看準了這個賽道的未來,切入進來。我們不是第一家進入DTC基因賽道的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著競爭壓力。
我們最開始通過差異化的C端產品體驗和低成本獲客來建立競爭優勢。但回歸本質思考,阻礙行業發展的最大的因素,是依賴進口造成的高居不下的檢測成本,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能在檢測技術上實現技術突破,接著我們開始規劃基因晶片和測序儀的自主研發,通過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的國產替代,在基因檢測上遊硬科技領域建立壁壘,打造從上遊到下遊的完整供應鏈體系和服務能力,去實現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
這也是投資人和創業者最大的不同點,投資人面對企業的時候,需要去提出問題,然後在針對不同行業企業,進行問題剖析,發現好的項目,就好比從一個賽道中上百家公司發現有亮點的10家企業,然後再去識別好的產品、商業模式、創始團隊等。而真正當自己去創業的時候,更多的在於解決問題。
投資人站在高處俯瞰整個賽道,需要把大的東西,看的很小,然後整體去探索這個企業的價值所在。但做了創業者之後,我的核心在於做好產品、管理好團隊,需要把小的東西看的很大,身體力行的去做。這就好比,在投資的時候,我更看重的結果,看重的回報和收益,但當我真正作為創業者的時候,才發現,只有將過程量化,一步一步走穩、走好,結果只是順其自然的規律。
從學校出來,我發現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相比於科研而言,反饋周期更短,試錯的時間成本也更低。但隨著我們自己投入到上遊基因檢測技術的研發中,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真正推動技術根本性變革的力量,仍然來自於基礎科研領域。我們也希望自己在獲得商業上的進步後,有更多的資源回饋到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中。
相比於其他創業者來說,做投資人的經驗會讓我對資本市場周期更為敏感,但這並不是決定性的優勢。在融資的時候,我也會更看重投資機構、投資人和我所做的事情的契合度上,他們對基因寶有信心,我們也要對融進來的錢負責。
我自身是一個敢於突破的人,就像最初從生命科學領域跨度到其他學科,從投資人到創業者身份的轉變,我所堅持的核心也在於,敢於突破,在小的挫折中積累經驗不斷進步,去獲得大的成功。
「創業讓我自己變為核心資產」2011年到2016年,我在創新工場從事投資工作。牛津大學社會學畢業後,我在倫敦一家與青少年有關的公益組織中工作了兩年。回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創新工場,起初做一些投後輔助工作,一段時間後內部申請轉投資。雖然沒有直接相關行業經驗,但我能通過足夠投入與快速學習,證明自己有跨界能力。
轉崗需求被批准,我有機會在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最蓬勃發展的那段期間走到了投資第一線,到第四、五年的時候做到了投資總監。這段過程中認識了很多founder與CEO,到後期跟我熟的創始人都知道徐薇肯定要自己創業了。
因為我的興趣點已經不再是錢怎麼生錢的問題了,投資的核心是作為GP如何對LP負責,收益最大化。而我在與創業者高頻深度交流中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是有專注探索的方向,真正去把一個事情做起來,這個過程可能更適合我。我是那種遇到一件事情喜歡去想背後到底是為什麼的人,以及想如何創造與實踐。
投資本質玩兒的是兩種遊戲,第一是籌碼遊戲,第二是洞察人性的遊戲。籌碼的話,與資本基金池的關係性很大。看人其實非常玄學,公司發展得好不好關鍵在於CEO。其實你做完投資後,很難對人本身有持續性地、實質性地生長的把控。
既然是人的遊戲,那我把自己變成那個創業者,變成那個核心資產,會怎麼樣呢?既然對別人動不了手術,或者動手術很難,那我可以對自己動手術嗎?
2016年,我開始著手創辦二手奢侈品服務平臺——紅布林Plum。創業者有一個點是共通的,是對創造一個事物與創造本身的熱情高於一切,創業者能看到一些空缺和沒有被滿足的東西,要把它做出來。這一動力後面,是希望對事情具有掌控力,追求端到端的結果。另外,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構造是怎樣的,迭代能力如何。
中國的奢侈品市場正處於藍海,新品奢侈品交易額當前在年萬億人民幣左右,過去十年裡,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另外對比一下日本,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進入增速相對比較平緩的階段後,大家還需要維持高質量的生活,不管是賣家變現自己曾經購買的商品,還是買家通過二手消費獲得更高性價比的服務,都是在那個時間節點開始爆發。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但人總是還有向上的欲望,affordable luxury的市場就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2017年2月,紅布林Plum上線。到今年,我從創業初期事必躬親態的狀態終於又走到了定戰略方向、整合資源、帶大家走好路的狀態。可以這樣理解,做投資人時,對話的一般是CEO,CEO往往偏戰略向和資源組織向。當自己變成公司創始人時,恰恰因為之前是投資人,沒做過具體業務,沒有現成的行業資源與人才儲備,導致我們幾個創始人必須在運營層面自己摸一遍。隨著業務的擴大,還是需要找到經驗匹配度高度相關的、各個垂直向的人才,組建適應業務成長的擁有彈性和延展能力的團隊,這時也需要對這些人才有判斷力,最早期自己幹過一遍會對判斷有很大幫助。
做投資人時我們對一條垂直賽道雖然多有了解,但不見得十分精準,有兩個原因:第一,每個人的寬度是有限的,當寬度上去時,深度就會有所下降;第二,行業迭代速度特別快,投資人並不是一直在這個行業裡。即使在很短時間內,行業也會發生很多變化。但投資人的經歷確實又非常寶貴,它帶給我最寶貴的技能是對業務的通盤理解力——知道底層設計特別重要,要清晰地看到終局,然後倒推走到終局的每一步。而創業讓我明白,人的潛力真的是無窮的,就像健身,力竭了之後也代表你會進入下一個狀態。
感謝「創業」,讓我自己變為一家公司的「核心資產」。
原標題:《從VC轉型創業,我看到了另外一個新世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