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與世界分享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靠科學戰勝疫情

2020-11-25 經濟日報

開展病毒溯源、研究傳播途徑、研製檢測試劑、啟動疫苗研發……連日來,衝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除了廣大醫務人員,還有大批科技工作者。隨著科研攻關成果的陸續湧現,新型冠狀病毒的神秘面紗也被逐步揭開,這令人們在應對這場戰「疫」時更添底氣。

一場與疫情展開的時間賽跑

「出現疫情後,中國科學家快速甄別病原體、對病毒進行基因測序,並同世界衛生組織及相關國家和地區分享研究成果,為快速診斷作出獨特貢獻。」1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萊恩在有關記者會上高度評價中國疫情防控工作。

完成新型冠狀病毒分離和測序的,正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病毒病所黨委書記武桂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顧了與疫情展開的那場時間賽跑。

「去年12月31日凌晨,我們接到中國疾控中心通知,要求第一時間落實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武桂珍告訴記者,病毒病所全體職工日夜奮戰,很多人吃住在單位,辦公樓連續多天燈火通明。

賽跑,就是要快!1月2日12點接到湖北省疾控中心送檢的4例病例標本後,病毒病所僅用3小時就獲得冠狀病毒陽性檢測結果,24小時後又測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緊接著,該所於1月4日研製出高特異性PCR檢測試劑,1月7日從臨床樣本中成功分離病毒。

「病毒分離培養成功,為確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是引起武漢聚集性病毒性肺炎的病因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驗證據。」武桂珍說,5天內完成這些重量級的工作,是大家協作、拼搏、奮鬥的結果。

通過測序,病毒病所研究人員發現,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與已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差別較大,跟2018年科學家從浙江舟山蝙蝠分離出的冠狀病毒相近,是冠狀病毒科中能感染人類的第七個成員。

檢測試劑至少已使用200萬人份

疫情發生後,如何檢測並確診疑似病例成為防控的重中之重。

武桂珍介紹,傳染病診斷通常需要結合三方面資料——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史,如病例與傳染源的接觸史、傳播鏈等尚不清楚;臨床表現方面,如發熱、咳嗽等症狀又與其他呼吸道傳染病難以區分,同時也存在不典型臨床表現。因此,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測就顯得尤為關鍵。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特徵和以往SARS、MERS冠狀病毒診斷試劑的研發經驗,我們很快設計完成了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的引物和探針,可實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檢測。」武桂珍說。

1月10日進行的綜合考核評估結果顯示,病毒病所研發的檢測試劑陽性符合率100%、特異性100%、靈敏度最優,被國家衛健委指定用於全國疾控系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實驗室診斷。

對於疑似患者的咽拭子、肺泡灌洗液等標本,使用病毒病所研發的試劑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實驗室確診。這為後續的病例隔離、治療以及防止疫情擴散提供了關鍵依據。

由於病毒全基因序列和核酸檢測引物及探針序列均已對外公布,全球各疾控、醫療機構和企業等可以自行合成特異性檢測試劑用於病例檢測,病毒病所無法完全掌握檢測試劑的實際使用量。但據該所工作人員不完全統計,僅從幾家公司提供的數據看,截至1月底,利用他們制定的檢測方案轉化生產的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盒,已經使用200萬人份。

中國科學家研究獲充分認可

1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全球首發了第一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信息。次日,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疾控中心領銜的研究團隊關於該病毒發現過程和分離方法的論文,引起科學界的高度關注。正是這篇論文首次將新型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2019-nCoV」。

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外同行的充分認可。

作為該論文的三位通訊作者之一,武桂珍認為,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研究成果以科技論文形式及時與國際同行分享,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和世衛組織成員國應盡的義務。作為一種國際慣例,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國際上相關專家充分了解疫情中的科學問題,積極參與並幫助我們國家共同科學防控。

「中國在抗擊疫情中展現出的開放和合作精神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檢測、治療指南也很關鍵。」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專家科霍夫在有關記者會上說,「通過國際合作,我們正在建立關於病毒的知識體系」,這在當前抗擊疫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扎爾此前也公開表示,正是因為中國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公開,美國才能在一周內研發出檢測試劑。「這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讓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共衛生人員就此開展工作。」

對於人類未來該如何防控新的冠狀病毒爆發,武桂珍說:「我們人類能做的是加強對新發傳染病的監測檢測能力,減少對野生動物的侵擾,同時尊重科學與科學家,充分發揮疾控專家在公共衛生事件決策中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通過對當時公共資料庫中僅有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全序列進行分子演化系統分析,首次發現依據兩個高度連鎖的突變位點(分別位於參考基因組的第8782和28144位),可以把新冠病毒主要分為「L」和「S」兩個譜系,因基因組28144位突變對應的胺基酸分別是亮氨酸(L)和絲氨酸(S)而得名。
  • 新冠病毒的解與未解 - 國內 - 新京報網
    疫情暴發至今,全球科學家正全力拼湊新型冠狀病毒的拼圖。 測定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提取病毒毒株,科學家在最短時間內破譯了新冠病毒的解鎖密碼。新冠肺炎的「解藥」也逐漸浮現,疫苗進入動物試驗階段。從實驗室到病床前,曙光初現。
  • 河北疾控:河北省零號病例可能早於12月15日,推斷這次疫情病毒來自...
    2021年1月10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 河北省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流行病學專家師鑑說,目前本次疫情沒有看到明顯的拐點,擴散風險仍然存在,溯源工作仍在進行。
  • 上海推出「病毒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 疫情期間在線免費向社會開放
    病毒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上海科技創新資源數據中心 供圖(抗擊新冠肺炎)上海推出「病毒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 疫情期間在線免費向社會開放中新網上海1月8日電 (鄭瑩瑩)據上海科技創新資源數據中心(以下簡稱:數據中心)8日發布的消息,由該中心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聯合打造的「病毒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於2021年第一個工作周正式更新上線。
  • 國內六地新冠疫情「零號病人」仍未確定,病毒溯源到底難在哪
    2天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信息顯示,已完成北京相關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初步結論已上報並正在積極開展病毒溯源。6月1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楊鵬表示,北京新發地的病毒溯源還在進一步調查中。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病毒是從歐洲方向來的,初步判定與輸入性有關。
  • 原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萬餘字長文:疫情之下的是與非—新聞—科學網
    2020/01/02: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確認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即COVID-19病毒。 2020/01/05:成功分離到COVID-19病毒毒株。開始建立病毒感染的細胞模型,搭建抗病毒藥物篩選平臺,逐步開展藥物篩選。
  • 河北:本輪疫情病毒來自境外 初估「零號病例」早於12月15日
    民航資源網2021年1月10日消息:1月10日下午,河北省召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防控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河北省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師鑑在會上表示,目前本次疫情沒有看到明顯的拐點,擴散的風險依然存在,溯源工作仍在進行中。
  • 我們「看到」了病毒,但不知道來自哪裡、如何而來
    「每一次類似SARS疫情或新冠疫情這樣的大流行,都會促使研究人員湧入這個領域。而隨著病毒的消失,研究人員又會減少。至今,科學界對人類冠狀病毒仍充滿諸多未知。」和2003年SARS(非典)相比,科學家這次揪出真兇的時間縮短很多。今年1月最開始的幾天裡,中國的研究團隊通過對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樣本測序,獲得了部分或者完整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
  • 新冠病毒到底起源在哪裡?還真是個謎
    點擊查看 綜合科學大家、火鍋大王、央視網等信息科學研究2月27日,鍾南山院士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但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 在過去這段時間,有三篇論文陸續發表。
  • 變異新冠病毒太狡猾,武漢疾控專家提醒防輸入毎個市民都要做到這些
    近日,河北出現局部聚集性疫情,北京、遼寧、黑龍江多地出現散發病例,同時,全球疫情還處於繼續蔓延的狀態,累計確診病例達到8600多萬人。記者梳理發現,來自國外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在國內均已陸續被檢測出病例。2020年12月14日,英國確認出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 駁斥中國隱瞞疫情論,國家衛健委主任回顧疫情初期基本過程
    有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問稱: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中國政府延誤一周才公布病毒的基因數據,而正是因為中國在疫情初期對病毒和疫情的隱瞞,使得病毒在全世界擴散。請問對此怎麼看?「我不同意這家外媒的這種說法,因為這種說法嚴重的違背事實。」對於上述觀點,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予以駁斥。
  • 石正麗坦言:新冠病毒非常狡猾,源頭和宿主永遠找不到!
    在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我們比較了公開的數據以及我們尚未發表的一些數據,後來在我們的資料庫中發現一條序列——這條序列是我們2013年雲南的一個礦洞裡發現的,它的基因組序列和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相似度高達96%,所以我們推測新冠病毒有可能最初的進化來源是蝙蝠。
  • B肝基因型E–I序列被低估和德國研究人員揭示對HCC影響
    來自德國慕尼黑感染研究中心(DZIF)與慕尼黑理工大學病毒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分析了公開全長HBV序列,並獲得全球臨床相關HBV變異頻率。這項研究對B肝病毒感染的基因型和慢性肝病進展做了詳細介紹,並發表在2020年11月23日科學雜誌《Viruses》上。
  • 《人類簡史》作者談疫情:最大敵人不是病毒
    曾撰寫《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等著作的赫拉利表示,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導致人類進入歷史加速發展時期,同時也進入關鍵變化時刻。他認為,各國政府最近的決策將影響人類未來。訪談摘編如下:眼下的抉擇將決定未來《先鋒報》問:新冠病毒疫情過後的世界將是什麼樣子?尤瓦爾·赫拉利答:必須由我們決定。
  • 「給我一個人體細胞,我就可以告訴你它的整個基因組」
    原創 阿曼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論壇 · 看點「給我一個人體細胞,我就可以告訴你它的整個基因組。」這句霸道總裁式的科研漫談,出來自今天的重磅科學家: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
  • 5天新增234例,疫情多點爆發,暴露了中國疫情防控的最薄弱環節
    據介紹,重慶醫科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在重慶市啟動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追蹤研究,研究對象為285名感染者,其中包括37名無症狀感染者,從而系統分析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臨床和免疫學特徵。 調查發現,約90%的病例在出院後2個月總抗體水平會降低70%以上。這項研究瞬間震驚了世界同行,畢竟,這是世界上第一份研究這類患者免疫反應的文獻。
  • 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通用「熊貓血」問世
    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 CRISPR- cas13 的策略——PAC-MAN(Prophylactic Antiviral CRISPR in huMAN cells,人類細胞中的預防性抗病毒 CRISPR
  • 巴西全新神秘病毒,90%基因無法識別,構成病毒新譜系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正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病毒這一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從 2003 年的 SARS,到伊波拉病毒,再到當前的新冠病毒,病毒似乎危機四伏,不斷挑戰和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雖然科學家們一直以來在與病毒進行著生命的賽跑,但是至今為止,我們又對病毒真正知道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