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人體細胞,我就可以告訴你它的整個基因組」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阿曼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論壇 · 看點

「給我一個人體細胞,我就可以告訴你它的整個基因組。」

這句霸道總裁式的科研漫談,出來自今天的重磅科學家: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作為單分子酶學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從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到北大理學部的領頭人,謝曉亮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貢獻。憑藉MALBAC技術以及之前卓越的科研成就,謝曉亮獲得了2015年的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並成為該獎項首位華人獲獎者。

雖然目前的研究集中於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及臨床醫學,謝曉亮的本科專業學的其實是化學。他曾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在化學和生化的教科書裡,分子相互作用和化學反應總是在單分子的水平上描述的;可是直到最近,我們的化學知識幾乎都是從含大量分子的實驗中得到的,大到摩爾的數量級。」

把思維迅速拉回高中的化學課本,一摩爾是2克氫分子的分子數目,被稱作是阿伏伽德羅常數。阿伏伽德羅是義大利的化學家、物理學家,他定義了阿伏伽德羅常數,但他只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直到這位科學家離世,他也不知道這個數到底有多大。

阿伏伽德羅常數:Na=6.022×10⊃2;⊃3;

6乘10的23次方是個天文數字,一摩爾的沙子如果平鋪在中國大陸上,可以形成一個60米深的沙漠。

因此,90年代初,當謝曉亮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開始他的獨立研究時,對於單分子的興趣和實踐,佔據了其研究生涯的大部分時光,並因此取得了無數的碩果。在單分子酶學和單細胞基因組學領域開拓重要技術硬體之後,謝曉亮也積極地將之應用於各類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疾病解決上。新冠疫情肆虐之際,他更是迅速開始對新冠特效藥的探索和研製。

01

「酸來了,用鹼來中和;病毒來了,細胞用抗體來中和」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彼時的謝曉亮正在瑞士參加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一心想為抗疫出力的他立馬改籤最近的航班趕回北京。大年初三,大部分人或許還未從春節和疫情交織的複雜情緒中抽離出來,謝曉亮已經開始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工作了。

「我們的專長是單細胞基因組學,不是病毒學家,也不是免疫學家,但當意識到單細胞基因組學也許有可能幫助找到中和抗體的時候,我們太興奮了!」要知道,當前還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血漿療法雖然成效顯著,但血漿來源有限,而血漿療法中的有效成分,正是人類免疫系統產生的中和抗體。

科研人員(部分)合影(左起依次為北京大學的耿晨陽、曹雲龍、謝曉亮;佑安醫院的粟斌、郭向華)圖 | 北京大學

不過,在血液中尋找中和抗體的難度不亞於大海撈針。幸運的是,利用最新的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謝曉亮將尋找時間從年縮短到月,僅用了兩個月就找到14個高活性的中和抗體。

5月17日,謝曉亮團隊在《Cell》上發表階段性研究進展,對14個抗體中活性最高的抗體BD-368-2展開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該抗體分子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和短期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最新的研究發表於9月14日,研究結果合理化了一種新的RBD表位,該表位具有很高的中和效力,並證明了BD-368-2在治療COVID-19中的治療潛力。

謝曉亮團隊論文 圖 | A Cell Press Journal

「作為科學家,我們相信只有科學,而非政治,才能阻斷疫情,使人類免於災難。」謝曉亮對於科學和人類的關係認知,在新冠疫情裡得到了最深刻的實踐。而始終倡導「疾病無國界 科研亦如是」的他,也期待著,新冠特效藥的問世能夠緩解這場面向全人類的危機與考驗。

02

為新生命對抗世界的不完美

「我們去看她的時候,一聲兒都沒哭,還一直衝我笑。」這是謝曉亮和團隊努力下的第一個「MALBAC試管寶寶」,於2014年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如果只以為這是個「試管嬰兒」,那麼你對生殖醫學的可能性還一無所知。

當時,謝曉亮還在哈佛任教,他與北大的喬傑教授、湯富酬教授合作,成功地將MALBAC技術精準運用於試管嬰兒的基因缺陷篩選。目前,已經有超過一千例不攜帶父母基因缺陷的健康的MALBAC寶寶在中國出生,為許多夫婦避免了初為人父母,寶寶卻帶有先天缺陷的痛苦。

謝曉亮(左) |細胞雜誌

那麼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技術究竟是什麼呢?即:多次退火環狀循環擴增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全基因組擴增技術。

傳統上為大家所熟知的DNA擴增技術是「PCR技術」(沒錯,就是高中生物課本上的那個PCR!),其對於DNA的放大作用被廣泛應用於醫學、生物學等領域,但在放大偏差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如果用它來放大整個基因組,覆蓋率只有5%。

而2012年,由謝曉亮開創的MALBAC單細胞擴增技術,大大提高了單細胞基因組擴增的均勻度、覆蓋率以及測序的精準度。將此技術用於生殖醫學,能夠成功篩選沒有遺傳疾病的試管嬰兒。

未來,當越來越多的健康寶寶呱呱墜地,無數家庭的幸福與淚水交織在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裡,這就是對科學家們最響亮的感謝與褒獎。謝曉亮也在每一個動人的基因故事裡,逐漸完成自己的科學使命。

謝曉亮 圖 | 北京大學

重磅預告

在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上,謝曉亮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生物分子峰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實驗室論壇,探索生命奧秘,共話頂尖科學實驗室建設運營之道!

立即點擊閱讀原文,跳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官網,預約觀看論壇直播,了解更多有關分子、細胞與基因的奧秘吧!

排版|木木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體細胞如何分工 這張圖譜帶來新的認識
    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上的這項研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系統性地繪製了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建立了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了人體100多種細胞大類和800多種細胞亞類,研究團隊還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迄今為止,全球還有哪些關於人類細胞圖譜的研究計劃?人類細胞圖譜與人類基因組圖譜有關嗎?繪製人類細胞圖譜面臨哪些挑戰和困難?
  • 人體死亡的最後一個細胞是哪一個?
    人死後是不是所有的器官和細胞也立馬死去呢?根據研究結果表明:「當人死亡以後,體內細胞仍然會持續活動」。這突然讓我覺得,人類的身體是多麼的頑強,那麼哪一個細胞會堅持到最後呢?身體內某些細胞會在人類死亡後幾秒到幾分鐘死去,特別是需要恆定氧源的細胞,如神經元。
  • 佳片識病毒,科學共戰疫:紀錄片《人體奧妙之細胞的暗戰》推薦
    當我們期盼有神藥能拯救世界,殊不知人體細胞才是最好的防禦。或許現在病毒還在肆虐,但當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體細胞的工作原理,面對疾病,在慌亂面前我們就有了一點點的底氣。想要了解這些知識,你並非一定要看那些充滿晦澀專業名詞的書籍,在《人體奧妙之細胞的暗戰》這部 BBC出品的57分鐘史詩般的「科幻大片」中,你一樣可以收穫很多。
  • 人體內的中性粒細胞是什麼,它的升高與降低各代表什麼
    我們都知道組成人體最小的單位就是細胞了,而我們人體中的細胞也非常豐富多彩,各種樣式,各種顏色以及各種功能的細胞都有,比如說白細胞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是對我們人體具有修復功能的細胞,被譽為我們保衛我們人體的「戰士」,那麼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中性粒細胞呢?
  • 免疫細胞,是人體「最好的醫生」,它強你就強!7大行為會摧毀它,別不...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細菌、病毒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的世界中,身體時刻遭受著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的攻擊,但依然健康的活著,這都有賴於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發揮了保護作用。
  • 科學家開發出"壽命計算器":量化人體細胞年齡
    這是全球多項血液檢測項目之一,科學家當前致力於開發最好的「壽命計算器」,量化人體細胞的年齡,而不是你的「實際年齡」。研究報告作者、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摩根·萊文(Morgan Levine)博士表示,她的下一個研究目標是找到導致細胞老化的因素,這樣醫生就能通過調整飲食或者鍛鍊身體延長病人壽命。萊文博士稱,在年輕人群或者中年人群中,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健康的,但事實並非這樣。這項血液檢測結果將真實告訴人們處於真實危險之中,這樣他們就可能在問題出現之前監控這些危險因素。
  • 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通用「熊貓血」問世
    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 CRISPR- cas13 的策略——PAC-MAN(Prophylactic Antiviral CRISPR in huMAN cells,人類細胞中的預防性抗病毒 CRISPR
  • 解鎖更多血型 基因組測序下的輸血新時代來臨
    目前尚無任何方法可以測定所有的血液抗原。近日,來自哈佛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電腦程式,可以全面、經濟、高效地確定個體血型差異,準確率超過99 %。供體細胞上攜帶的外來抗原會刺激抗體的產生,從而破壞輸注的供體細胞。從出生起,人們就有ABO血型特有的抗體,但在懷孕期間,當接受多次輸血時,接觸胎兒細胞或供體細胞可刺激針對特定血液抗原的其他抗體。目前,對獻血者和患者的大多數檢測僅包括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匹配,但已知的紅細胞抗原有300多種,此外還有33種血小板抗原。
  • 做人體攝影模特 我就喜歡(圖)
    鄭準說:「這個職業在目前來說,畢竟並不是大多數人能夠認同並且接受的,所以對有些朋友我不會說自己的職業,而與有些可以理解我的朋友會談談,他們都很關心我的。」    鄭準,默默地為自己打氣,一路支撐著她的,是對人體模特這個職業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當「你是因為喜歡這個職業,所以才願意幹的嗎?」
  • 不死之謎:伏羲女媧圖與人體基因雙螺旋理論
    而對人體基因的研究,就是為了破解生命的意義,使人類不再遭遇疾病,傷痛死亡的危害。不久前的一天,我獨自一人在歐羅巴塔電信塔上等待著朋友下班,透過玻璃牆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遼闊,看著天上的星辰,我陷入了迷失,眼神逐漸迷離,突然一道亮光條閃過,我的思維才得到了聚焦,那是流星划過天空燃燒發出的光芒。
  • 恐怖片《人體蜈蚣》上映十年,導演說它「源於一個笑話」
    十年前的九月,一部名為《人體蜈蚣》的小成本恐怖片,陸續登陸英國、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地電影院線,所到之處無不激起劇烈反響。既有人斥其低級趣味、下流惡俗;也有人贊它奇思妙想、天馬行空。但無論如何,《人體蜈蚣》作為一個固定概念,十年來早已深入人心,直至今日依然不時會被提起,僅從這點來說,也足以證明其巨大的文化影響力。
  • 人體細胞內存在全新DNA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3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發現了一種新的DNA結構——被稱為「i-基元」(i-motif)的「DNA扭結」。最新研究負責人、伽爾文醫學研究所的丹尼爾·克裡斯特指出:「當大多數人想到DNA時,腦海中浮現的是雙螺旋結構,但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著完全不同的DNA結構,i-基元是DNA的四鏈『結』,與雙螺旋結構大相逕庭,且其很可能對我們的細胞至關重要。」儘管科學家此前曾看到過i-基元,並進行了詳細研究,但這些i-基元都是在試管中而非活細胞內發現的。
  • 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該項目利用自主研發的單細胞分析平臺,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性地繪製了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建立了70多萬個單細胞的資料庫、鑑定了100餘種人體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研究團隊還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人體中約有37萬億個細胞。它們通過分裂、生長,最終形成不同細胞類型,進而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
  • B細胞及抗體種類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該學說的主要內容是:免疫細胞由眾多識別不同抗原的細胞克隆所組成;同一克隆細胞及其後代所分泌的產物(抗體)具有相同的特異性;淋巴細胞識別抗原的多樣性在機體接觸抗原之前就已經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選擇並激活相應的克隆。1975年,該學說所提出的「一個細胞克隆產生一種特異性抗體的預見」被雜交瘤技術和由該技術產生的單克隆抗體所證實。
  •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和山大合作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和山大合作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北京時間12月5日凌晨2時,《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 它對人體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我們都知道,核汙染這種東西,會對生態造成極大的影響,比方說,它會釋放核輻射,直接對環境、水源、土壤、空氣進行汙染,或是導致動植物的基因發生改變,嚴重的情況下還會讓人體致癌,可見它的危害有多大,倘若你認為核汙水就已經很可怕了,不妨了解一下更兇殘的核廢料,雖說核廢料的名字裡出現了廢料二字,這個並不是說它是一個廢品
  • 性愛機器人、安樂死、人體冷凍,那些不敢講的它都講了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簡單的決定,因為我的生活這些年已經變成了悲劇了。」 David告訴曾寶儀。它究竟是未來的「地球救星」,還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偽命題?:「學習確實不一定有用,可是你說我沒背景沒資源,我還能做什麼?
  • Nature Biotechnology:揭示細胞核染色質的放射狀結構
    通過系統地挖掘資料庫來了解4,518個臨床和臨床前小分子的細胞毒性與數百種人類癌細胞系中E3連接酶成分表達水平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人員確定了CR8(一種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的抑制劑)可作為分子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