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Env和廣泛中和抗體的共同進化,為開發高效的HIV疫苗奠定基礎
2021年1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人們普遍認為,開發有效的基於中和抗體的HIV-1疫苗,需要一致性地激活多個表達特異性識別一種或多種經典的廣泛中和抗體(bNAb)表位簇的免疫球蛋白受體的生殖系前體B細胞,然後通過高效的抗原驅動選擇來實現抗體親和力成熟。事實證明,如何通過免疫接種來完成這一壯舉是一項艱巨的科學挑戰。
-
2020高考生物提分訓練,細胞的分子組成、基本結構和生命歷程
4.(2019·四川瀘州第二次教學質量診斷)生物大分子是構成生命的物質基礎,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與胺基酸的種類密切相關B.RNA聚合酶能催化脫氧核苷酸連接形成長鏈C.DNA解旋酶可提供DNA雙鏈解開所需的活化能D.T2噬菌體中的核酸徹底水解產生4種小分子物質答案 A解析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胺基酸
-
|細胞|細胞分裂|達爾文|葉綠體...
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後,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後,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於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19、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識圖可知:a為細胞壁的功能,即保護和支持;B為細胞質,其內一定有能量轉換器線粒體;C為細胞核,是遺傳控制中心;A為細胞膜,b為細胞膜的功能,即控制物質的進出。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一定含有線粒體,不一定有葉綠體,如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一分為二。
-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發現一種新的DNA結構,不是雙螺旋!
加文抗體治療實驗室負責人 Daniel Christ 說:「這項新的研究提醒我們,完全不同的DNA結構是存在的——而且極有可能對我們的細胞非常重要。」I-motif是一個四股DNA鏈的結,在這種結的結構中,同一條DNA鏈上的C會彼此結合。這與雙螺旋結構中的情況十分不同,在雙螺旋中,相對鏈上的字母可以相互識別,例如C會與G結合。
-
Sci Adv:揭秘名為心磷脂的脂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酵母進行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心磷脂(cardiolipin)的脂肪化合物幫助產生細胞能量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影響人類機體代謝的疾病的發病機制,比如心臟病、糖尿病和巴斯綜合症等。
-
B肝病毒表面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 吃什麼預防
那麼,B肝病毒表面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預防B肝吃什麼比較好呢?B肝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什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B肝病毒表面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B肝病毒進入人體之後,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免疫系統當中的B淋巴細胞會分泌出特異的免疫球蛋白G,這就是表面抗體。
-
黃背櫟海拔分布上限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分布界限的形成機制是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熱點。其中,高山樹線(Alpine treeline)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關鍵生活型(樹木)的分布極限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原因備受關注。與全球其他高山區域樹線交錯區(Treeline ecotone)主要由落葉和針葉樹種構成不同,以殼鬥科黃背櫟(Quercus pannosa)為代表的常綠硬葉樹木是我國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區高山樹線交錯區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分布高度可至4200-4300米,形成了橫斷山區獨有的植被類型和生態景觀。同時,黃背櫟(Q. pannosa)也是已知的分布海拔最高的常綠硬葉樹木之一。
-
人體細胞內存在全新DNA結構
最新研究負責人、伽爾文醫學研究所的丹尼爾·克裡斯特指出:「當大多數人想到DNA時,腦海中浮現的是雙螺旋結構,但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著完全不同的DNA結構,i-基元是DNA的四鏈『結』,與雙螺旋結構大相逕庭,且其很可能對我們的細胞至關重要。」儘管科學家此前曾看到過i-基元,並進行了詳細研究,但這些i-基元都是在試管中而非活細胞內發現的。
-
「玻璃碎片」是如何在細胞內形成的
活細胞可以容納具有軟玻璃特性的蛋白質聚集物。 圖片來源:EYE OF SCIENCE/SPL奇怪的蛋白質液滴,儘管表現出液體的性質,卻會平穩地轉變為固體的性質。一些活細胞含有像液滴一樣的蛋白簇。德國馬普學會分子細胞生物學和基因組研究所的Anthony Hyman、馬普學會複雜系統物理研究所的Frank Jülicher與合作者準備了分離自細胞的蛋白液滴,並將新行程的液體與時間更久的液滴進行對比。研究人員使用雷射束擠壓和拉伸水滴,水滴隨著時間的增加變得更有彈性。在單獨的實驗中,隨著放置時間的增加,液滴變得越來越小,密度越來越大,示蹤劑珠在液滴中的運動受到限制。
-
清華大學與深圳三院分離出新冠高活性中和抗體
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課題組以及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三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政課題組日前取得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分離得到的高活性中和抗體,為研發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關成果5月26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人體細胞如何分工 這張圖譜帶來新的認識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近日公布。科學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定義了許多之前未知的細胞種類。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團隊公布繪製成功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
-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高效的化合物誘導多能幹細胞新方法
其次,它具有分化的能力,也就是「變」的能力,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它可以變成不同種類、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再次,它是一類在細胞發育過程中處於較原始階段的、尚未充分分化的、尚不成熟的細胞。我們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中幾乎都蘊含著幹細胞,如神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生殖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等,這些幹細胞因為只能向特定類型的細胞進一步分化,被稱為成體幹細胞。
-
對話耶魯大學周挺博士:細胞因子,大有可為
近年來,隨著共刺激和共抑制機制的發現,以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臨床上的巨大成功,腫瘤免疫治療迎來了劃時代的變革。儘管如此,仍然只有 20% 左右的患者和部分腫瘤類型受益,尋找新的免疫療法和聯合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
德國大舉啟動充滿希望的新療法:利用抗體克制新冠病毒
那麼這部分人是不是就已經帶有新冠病毒的抗體了呢? 記得英國首相鮑裡斯曾經主張的群體免疫法,就是讓大家都感染一下,然後痊癒後產生抗體,自身就對病毒有了免疫力。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做法太冒險,而且後果無法預計,如今連首相自己也進了重症監護室了。 現在各國的科研人員都在研究,那些已經痊癒的病人,是否真的產生抗體。
-
揭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CD4+ T細胞從腸道遷移到...
如果有足夠的細胞壞死(死亡),以至於在腸壁上形成了洞,細菌就會進入血液,導致危及生命的敗血症。在2018年的一項小鼠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和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已發現,患有NEC的動物會產生一種名為TLR4(toll-like receptor 4)的蛋白,這種蛋白會與腸道中的細菌結合併促進腸道破壞。
-
「給我一個人體細胞,我就可以告訴你它的整個基因組」
阿伏伽德羅常數:Na=6.022×10⊃2;⊃3;6乘10的23次方是個天文數字,一摩爾的沙子如果平鋪在中國大陸上,可以形成一個60米深的沙漠。因此,90年代初,當謝曉亮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開始他的獨立研究時,對於單分子的興趣和實踐,佔據了其研究生涯的大部分時光,並因此取得了無數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