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向瑜
曾經,老舊小區時不時會發生漏水、斷電等煩心事。經過改造,不僅水、電、氣、路得到完善,還補上了公共服務短板,不出小區就能滿足養老、幼託、購物等部分需求;
曾經,因村莊道路陡峭,山貨銷路不好。經過農村公路建成、城鄉公交開通,農產品走出大山,遊客走進大山,村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這一個個改變,是2020年杭州十件民生實事最好的見證;而改變的背後,映襯的是老百姓一張張舒心的笑臉、一句句連聲的稱讚,是民生實事最好的收穫。
正是這些笑臉和稱讚,構成一幅飽蘸著民生溫度的杭州畫卷。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提升。
百姓基本生活有了更好保障
小小一滴水,窺見大民生。
2020年8月的驕陽下,臨安區錦城街道錢王鋪村的沈秋華,把用了20年的兩口大水缸,翻了個身缸口朝下,堆在了院子角落。以往每逢乾旱季,村民每天必須把兩口水缸挑滿水。如今,隨著農村居民飲用水民生實事的實施,村民只要擰開水龍頭,清水譁譁而來。「水缸用不上了,當擺設用嘍。」村民的話語中透著幸福。
最新統計,2020年該民生實事提升47.9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品質,城鄉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到93.5%,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同樣在去年夏季,家住下城區泰和苑小區的周阿姨,打開水龍頭時也笑逐顏開。因為管網老化、鏽蝕等原因,她家所在這幢高層的自來水,一直以來水質渾濁。而通過二次供水改造,徹底解決了這個生活「痛點」。據了解,2020年全市110個老舊小區高層二次供水改造完工通水,超過100個的目標任務。
和自來水管網一樣,「四好農村路」在2020年也有了更密集的「排兵布陣」。
條條通衢,實惠百姓。「四好農村路」不僅為出行帶來便利,更是為居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帶來機遇,有效打通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暢途。
桐廬縣分水鎮外範村村民毛吉林,現在已習慣將自家產的青筍乾送到集鎮上賣。可要放在以往,要去趟鎮上不容易。作為桐廬縣海拔最高的村莊,進出的9公裡山路崎嶇陡峭。直到農村公路建成、城鄉公交開通,村民隨時能把土產帶到集鎮上,個個成了暢銷品。「拿到鎮上去賣價格高,多賺點錢。」毛吉林笑得很憨厚。
新改建農村公路491.79公裡,遠超330公裡的年度任務;302個老舊小區改造完成;新建成放心城鄉農貿市場73家,佔全年任務的140%……「柴米油鹽、吃穿住行」,杭州為民辦實事「一步一個紮實腳印」,讓百姓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從「合格線」躍升到「優秀線」。
弱勢群體得到貼心關愛
下城區長慶街道柳營社區的李志潮家,2020年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住房改造。「我還以為就換個馬桶,沒想到全翻新了,感謝啊!」說起這事,李志潮激動萬分。
在改造前拍攝的照片裡,他家牆面電線橫七豎八,設施老舊,昏暗擁擠。可視力不好、行動不便,加之生活不寬裕,李志潮對裝修房子一直「望而卻步」。
通過困難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項目的施行,現在他家煥然一新,照明線路和各房間進行了整體改造,門口臺階一側還為他安裝了扶手。
2020年,和李志潮一樣,全市有1768戶困難殘疾人家庭完成改造,完成率達122%。通過改造,肢體殘疾人可以自己在家洗澡、做飯,聽力殘疾人可視電子閃光門鈴,視力殘疾人可以操作語音控制的智能電器,實現了生活的便捷和出行的暢通,擁抱更美好的生活。
「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和助殘事業一樣,養老服務關乎民生、連著民心。以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為例,實行全流程「一戶一策」貼心服務,2020年全市共完成1978戶,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質。
65歲的馬友標是蕭山區新街街道盛中村的低保對象。在對他家的改造中,除了各種適老化標準設施外,考慮到他走路不便,還專門配備了一隻移動式馬桶。老馬的妻子感嘆,以前既要照看丈夫,又要照顧孫子,一個人根本應付不過來,這次改造後解決了不少後顧之憂。
此外,全市新建鎮街級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3家、養老機構床位3255張,該項實事總體完成率達196.98%。
見微知著,枝葉關情。看似家長裡短的小事,訴說的卻是雪中送炭的溫暖。2020年杭州十件民生實事,散發的溫暖正輻射廣大百姓尤其是弱勢人群,做到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農村居民享受文化「大餐」
「走起來、走起來,身體與音樂節奏融合在一起」「手肘抬高一點,帽尖要始終朝向觀眾」……在轉塘街道長埭村農村文化禮堂,排舞隊員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正在練習《我們都是村裡人》的村歌伴舞,歡笑聲不斷傳來。
農村文化禮堂鄉村鬧,美好生活日子火。
從2012年到2020年,杭州的農村文化禮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點到面、由盆景到風景,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金名片」,也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地標」。到2020年底,八年來累計建成1939家農村文化禮堂,基本實現全市500人口規模以上村全覆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堅持需求導向,通過政府公開招標採購戲曲、綜藝、雜技、滑稽戲等文化服務項目,採用「你點我演」菜單式的預約方式,把老百姓真正喜歡的曲目配送到文化禮堂,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普遍讚賞。
與此同時,以農村文化禮堂為「媒」舉辦的系列活動精彩紛呈,如開展基層理論宣講、「鄉村文化」走親等活動,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鄰裡等評選,開展傳統禮儀、人文關懷等活動,用紅色文化、家國情懷、文明鄉風浸潤鄉村。
據統計,2020年全市累計為文化禮堂送出文化活動2531場,活動場次完成率為140%。
「千家文化禮堂、萬場文化活動、百萬群眾參與」,一座座農村文化禮堂,把文化生機注入美麗鄉村,將鄉風文明播進農民心田,「點亮」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繪就了一幅鄉村文化振興壯闊圖景。
編輯 王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