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城是一座充滿了陰陽八卦思想的都城,是由外城和內城組成的。外城位於南面,是乾位,象徵「天」,為陽;內城位於北面,是坤位,象徵「地」,為陰。為配合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外城略寬,呈扁圓形;內城略窄,呈方形。外城的東南為兌位,象徵「澤」,所以有個凸起的角;內城的西北為艮位,象徵「山」,所以向內呈凹陷狀。
人居住的場所,應該陽氣充足,但是,內城卻屬陰。由於九在八卦中為老陽之數,內城就布置了九道城門來轉陰為陽。外城原本屬陽,就用了少陽之數布置了七道城門。
北京從永定門經正陽門、紫禁城到達鐘鼓二樓,是一條長達十五公裡的筆直的中軸線,按照九宮來設置的:南面設九宮,中間設五宮,北面設一宮。帝王的宮殿設置在中央,象徵著駕馭四方四隅的權威。
另外,天、地、日、月、社稷五壇也是按照九宮八卦設置的。其中天壇在南方,呈圓形,在外城之內;地壇在北方,呈方形,在內城之外;日壇在東方,呈圓形,在內城之外;月壇在西方,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在中央,在內城之中。
明代建設的紫禁城是在元代大內的舊址上改造的,大約整體向南移動了一些。
據傳,為了壓制住元朝,明代紫禁城在元代皇宮的延春閣上堆土為山,形成了煤山,煤山也就是現在的景山公園。這座山正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又立於南北兩大城牆的正中,成為了全城的制高點。紫禁城還有在舊址上修建了護城河,形成了金山環繞的格局。從而紫禁城受人為的影響,製造出了背山環水的風水格局。
風水以星象對應大地的各州,北京因處於東北方,便是北鬥星在大地的映射投影。既然北鬥星是天上的中心,那麼北京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嚴格的按照中軸線規劃宮殿。其中奉天殿(現中和殿)、謹身殿(現保和殿)以及後寢二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都處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則左右東西的對稱排列分布,即外朝,文華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後寢,端本宮即太子宮寢居東,後宮居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