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逢年過節「山寨食品」在農村市場扎堆橫行現象越發明顯,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要仔細認真辨別商品名稱,誤購「山寨食品」,可撥打12315舉報投訴,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
「大白兔」變身「小白兔」,「康師傅」換成「康帥博」,「六個核桃」改為「六個純核桃」……近年來,「山寨食品」以高度相似的包裝,迷惑性較強的名稱、廣告詞等吸引消費者,在農村市場扎堆橫行,逢年過節尤為明顯。
消費者如何辨識並避免購買「山寨食品」?買到「山寨食品」,怎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日前,湖南省市場監管局發布辨識「山寨食品」的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理性消費、科學維權。
根據提示,消費者應到正規商店、商場或超市購買食品,警惕不具備經營資質的商家出售的食品。在購買食品時,應索要並妥善保管購物小票、發票等憑證,以及適當保留產品包裝和剩餘產品等。
細認名稱辨真偽。食品名稱是辨識「山寨食品」的要素之一。消費者在選購時,應仔細辨別食品名稱,認準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
標籤要素要齊全。按照相關國家標準和法規要求,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預包裝食品標籤標示應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和規格、生產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聯繫方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貯存條件、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代號等。消費者應仔細辨識食品標籤標識。
科學常識助辨別。消費者要警惕配料表與營養成分表明顯不符的情況。如配料表中含有牛乳、奶粉等蛋白質原料,而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含量卻為0g/100mL(或0g/100g)。遇到類似標籤問題的產品,消費者不要購買。
如果發現誤購「山寨食品」,消費者應當立即與商家交涉,或撥打12315進行舉報投訴,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通過申訴等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劉永濤 楊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