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接到了閨蜜的語音電話,說昨天晚上把女兒打了一頓,從生氣到自責,她整晚上都沒睡好。
原來,小姑娘臨睡前,突然想吃巧克力,太晚了,牙都刷了,閨蜜承諾第二天早餐後可以吃。
可能著急想讓娃睡覺,她口氣衝了點,小姑娘脾氣一上來,把被子枕頭全部踢到了地上。
閨蜜瞬間火冒三丈,照著姑娘的小胳膊上狠狠抽了幾下。
然後,她關了燈沒再理孩子,小孩也哭著哭著睡著了。
閨蜜嘆氣地說,雖然醒來給孩子道歉了,可心裡特別挫敗,覺得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好難。
這種心理落差,當家長的都有體會。
刷牙叫八遍不見人,大人需要處理急事時,接二連三地過來打斷你;
麵條端上來了,一看沒有愛吃的魚,立馬吭哧吭哧地變了臉;
說好出門不買玩具,可一到超市就忘了自己說過的話,各種哭鬧,把你的面子和耐心來回在地上踩......
就像有網友說的:想檢驗自己是人還是魔,和一個小孩待一天就知道了。
可是,孩子又是最簡單的生物種,他們發脾氣,無非就是身體不舒服,或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正是由於表達方式直接又不成熟,才會造成大人的難堪和生氣。
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說過,「兒童沒有對錯,只有不成熟」。
面對沒法處理的壞脾氣,他們需要大人的正確引導和對待。
【1】
態度平和,才能做到對事不對人
演員黃磊在微博中分享了處理小女兒起床氣的方法,獲得廣大網友怒贊。
當孩子情緒不好時,黃爸什麼都沒多說,而是在中午孩子緩和後,問她:「早上誰發脾氣了呀?」
女兒不好意思,笑笑說:「明知故問。」
既化解了孩子的尷尬,也讓小孩明白,自己早上確實是發脾氣了。
教育孩子,並非每次都要有板有眼地指責說教才了事。點到為止,反而留給孩子更多思考空間。
一位奶爸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次吃晚飯時,他5歲兒子無緣無故朝菜裡吐了一口口水。
他借著刷手機,硬是把火壓下去了。
沒想到,飯後孩子主動道歉,說「原來自己的口水不像妖怪那樣會讓人中毒」,並保證:「以後不會再亂吐唾沫了。」
父母能及時剝離自己的情緒,才會平和對待孩子,雙方溝通過程也會順利很多。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過:
「在生氣的時候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其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力),或者是『逃』(後撤,並且無法溝通)。
我們不可能用『原始腦』做出理性的思考。
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壞脾氣需要理性克制而非壓制。
在意識到自己要發脾氣時,先沉默5秒鐘,等想清楚說什麼了再張口;或是先離開事發現場;或者用記錄的方式寫下來,代替思考的千頭萬緒。
即便不知道要說什麼做什麼,就給孩子一個簡單的擁抱吧。
只要大人先冷靜下來,即使雙方已經進入了膠著狀態,事情也會出現轉機。
而只有在這種克制和清醒中,我們才能把「他怎麼不聽話!」的憤怒焦慮,轉變成「他是否遇到了沒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幫助?」的理性思考。
大人情緒淡定,孩子自然不會變成急躁衝動的小刺蝟。
【2】
接納和轉移,讓孩子願意聽你說話
明星胡可參加《媽媽是超人》時,用平和接納的方式,順利轉移了兒子小魚兒的情緒。
幾個明星家庭聚餐,小魚兒突然鬧起了脾氣,非要媽媽幫他拼新買的機器人玩具。當著眾人面,孩子的這一行為確實讓大人很尷尬。
可胡可不急不惱,反覆耐心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喜歡,可是現在要吃飯,等下吃完飯再幫你拼」。
幾個回合後,兒子也明白了媽媽的底線在哪裡,乖乖配合。
之後,又因為小魚兒參加水上碉堡項目害怕大哭時,胡可抱著他安慰,「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可是你很棒,你還是做到了」。
就像胡可本人在採訪時所說的,她在養育大寶時也會用硬碰硬的方式去處理。
當時大人和孩子感覺都很緊繃,現在再處理魚兒發脾氣,她會先用接納的方式,讓孩子平靜下來,她要做到永遠不對魚兒發脾氣。
因為媽媽知道小魚兒的難過和害怕,他反而這個時候容易放鬆下來。
關於共情的方法認知,阿德勒曾說過,「穿上病人的鞋子,來感受與觀察病人的體驗」。
心理學者楊傑老師也說:「只要我們在跟領導說話時,會打腹稿,會揣度領導情緒怎樣,適合不適合這時候去說,會認真思考被領導拒絕時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共情能力。」
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把自己代入到孩子身上,才會明白他的所想和所需,才不會用高高在上的大人權威來壓制批評;
而孩子感受到媽媽的理解,不會覺得自己犯錯了就是個壞孩子,也不會產生因為這個錯誤,媽媽就不愛自己的難過恐懼。
要注意一點,「接納」之後是「轉移」,要引導孩子走出當下情緒,而不是把「共情」變成「煽情」。
【3】
在孩子情緒平靜中,引導他去反思總結
兒子有次吃午飯時,正在聽一篇故事,由於著急更換頻道,他一個不小心,撞翻了我端過來的碗。
飯前我已經提醒過兩次,他不願意暫停,意識到自己闖禍了,兒子趕緊伸手去撿地上碎片。
我趕忙制止,告訴他:「沒關係寶貝,你沒傷到就好。」
我們一起用塑料膠帶把碎片處理好之後,我又重新給他端過來一碗飯。
看我沒生氣,他老老實實跑去關掉故事。
我問兒子:「剛才你沒有看到,才不小心撞到碗了,這次應該怎麼做呢?」
他說:「轉過來看著媽媽。」
我又問:「寶寶,這碗飯有點重,你覺得用一隻小手,還是兩隻小手更好呢?」
兒子舉起兩隻手說:「我用兩隻手吧,這樣就不會摔了。」
從那以後,孩子自己端碗或是給我搭把手時,再也沒有冒失過。
林格倫說過,「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在面對孩子問題時,大人習慣用塞道理的填鴨方法。
可是這種由點到面的講道理方式,孩子未必能懂,或者說聽懂了也不知道下次再遇到時要怎麼辦。
與其講好多遍「關門的時候輕一點!」,不如把著孩子小手試一次,輕的力度在哪裡。
同時,要允許有的孩子試錯三五次,有孩子會試錯十次,有孩子會試錯上百次。
只要不是道德和安全問題,就鼓勵小孩大膽探索和嘗試。
父母要把孩子的每次犯錯都看作是教育契機。
我們要用大人的思考和閱歷,一起跟孩子反思討論為什麼會錯,把精力主要放在日後如何去規避和處理上面。我們都想讓孩子成為幸福而又溫暖的人,那麼就從做一個情緒乾淨的父母開始吧。
只有大人一次次地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設身處地到以孩子現有年齡段的認知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才能敏銳思考出孩子的需求,並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回應,進而才能引發孩子的領悟。
想到曾在一個學習群裡的暖心場景。
一位媽媽有天問大家:「每次面對孩子壞脾氣,必須要共情和復盤嗎?有時候一天要好幾次,真得太累了。」
隔了好一會兒,她自己上來說「當然要了」,我們齊刷刷地給她送了滿屏的掌聲和鮮花。
是呀,孩子是上天派來度化我們的。
成長路上,不正是無數的小坑大坑堆積起來的嗎?跨過去了,就是涅槃重生。
同時,父母也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小心偶爾發了脾氣,事後一定要和孩子及時梳理和過濾。
大人愈加淡定坦然,孩子才會溫和寬容。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謂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
為人父母,是一場任重道遠的修行,我們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