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甲骨文,由4個七組成。
七的甲骨文,即現在的十字,是神氣交正的意思。所謂神氣交正,就是自然變化的周期,《黃帝內經》講,女子以七,男子以八,即女子變化周期為七年,男子變化周期為八年。七是個神奇數字,是人天交正的定數,變化至七,則物備成熟,一個小周期完成,準備進入下一周期。
而井,則是四七。四時交正,變化之極,意味著一個自然大周期的完成。相當於自然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大周期。可見,井代表自然變化的結果和規律。
成語云:井井有條,井井有序,井井有理,井井有法,井井有方,無不在表明,井是條理,是秩序,是法理。
古星象學中,南方朱雀七宿,井宿八星為之首。井星明而亮,則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井星搖晃,則山川變色,大事不好。
《周易》中,井卦,為水風井。
有地才有井,佛雲:風在空中,水在風上,地在水裡。世人觀井,只見井水,不見大地。
卦曰: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象曰:木上有水,君子以勞民勸相。
所謂改邑不改井,就是講地方可以變化,但規律和法度是一樣的,不會因為地方變了,增加一點,減少一點,不增不減!就像陽光雨露之於生命,是必須的。
《靈樞》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黃帝內經》把人體精氣的出發點,叫做井穴,證明井實乃天地正氣的發源地。
《山海經》雲: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人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崑崙上王母所居之地,有九井,百神之所在,更加證明了井與法理,秩序有關。
井,其實也代表了自然的法則。
《穆天子傳》雲:
是日也,天子北入於邴,與井公博,三日而決。周穆王是個通神的人物,曾上崑崙拜會過西王母,井公想必亦是神人,所謂陰陽相通者,丙者,內化也,井公居邴,都是內部完成變化的意思,意指自然內在的規律。
周穆王與井公博,即人與自然相較量,三日決出勝負,誰輸誰贏,沒有講。
但我們中國人,對沒有見識和追求,整天庸庸碌碌的,臣服於自然的人,稱之為市井小人,是不太看得起的,以井底之蛙來比喻。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實在不行,也要參贊天地之化育!要做大人,不能做市井小人。
這一思想,少年毛澤東1906年在他的詩《井》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只喝井裡水,永遠養不長。
而對蛙卻大加讚賞,他在《七律。詠蛙》寫到: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可見,大羅金仙,改天換地,是不管啥井的。
綜上所敘,井由四七相成,代表自然內在的規律和法則,條理,是天地精氣之所在。然而,井底望天,應知自然的規律,亦是人類的束縛。要擺脫束縛,參贊天地之化育,彌補天地不足,從而超越,需要大智慧,從中國人對井的態度,可知中國人的抱負和追求,不僅是順應自然,更是要超越自然,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果然不同凡響。
本文轉自頭條號:玫瑰家途,作者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