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期間上海援鄂醫護們補吃「年夜飯」 和家人出遊回老家「拜年」

2020-11-30 瀟湘晨報

①援鄂戰「疫」期間的張明明(左)。

「謝謝你為武漢拼過命,才換來我們這個團圓時刻!」這個長假,上海的援鄂醫療隊員們紛紛收到發自武漢的問候簡訊。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今年,國慶節與中秋節雙節罕見「同框」,雖是巧合,卻也平添詩意——家國同慶,對這群白衣戰士而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今年除夕之際,在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一批批上海醫護人員與全國同道一起投入武漢「主戰場」。

山河無恙,幸得有你!時隔半年多後,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上海1649名援鄂醫療隊員及廣大在滬堅守戰「疫」防線的醫務人員已回歸本職崗位。這個長假對他們來說,猶如遲來的春節,不少人補上了一頓久違的「年夜飯」。

上海最早援鄂「逆行者」鐘鳴:吃上遲到8個多月的「年夜飯」,「一切重歸簡單生活,實在太美好!」

本幫燻魚、紅燒水筍、醬香牛肉、崇明金瓜……一桌菜擺好,一家人終於齊整了,對上海最早援鄂「逆行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來說,10月1日的這頓國慶中秋家宴,是一頓遲到了8個多月的「年夜飯」。

「一切重歸簡單的生活,實在太美好!」鐘鳴在電話裡告訴記者。按此前約定,這次國慶中秋晚餐定在了表妹家,幾家人一起,吃的都是家常菜,但跟過年一樣很溫馨。

這份家常生活背後的分量與來之不易,鐘鳴體會很深。

今年1月23日上午10點,武漢「封城」。也是這天,鐘鳴接到國家衛健委指令馳援武漢,出發準備時間不足3小時。火速抵達後來被稱為武漢救治中心地帶的金銀潭醫院後,他帶領一支包括武漢當地與外地馳援武漢的「混編」醫療隊奮戰在重症病區,投入最危重新冠患者的救治。

在武漢「出生入死75天」,鐘鳴經歷了職業生涯裡的最大挑戰。他回憶,第一次走進金銀潭醫院,看見的第一位病人就是一名醫生。「在救助過程中被感染,兩肺已經全白,他比我還年輕5歲。」鐘鳴說,最初的病區裡,30個病人中20個都是嚴重低氧血栓,心跳隨時會停。放在平時的ICU病房,有一兩個這樣的病人都讓人緊張,而這裡一下子就有20個。

也是在金銀潭,他遇到一群「生死戰友」。比如,一起工作的老塗夫婦,他們是肺結核方面的醫生,臨時抽調到ICU給專家打下手,像老黃牛一樣默默地把髒活、累活都幹了。「後來我看到報導,才知道老塗夫婦疫情期間一直住在車裡,車就停在金銀潭醫院旁,他們不敢回家,怕影響家人。我從沒聽到他們抱怨一句諸如沒睡好之類的話,不論條件多麼艱苦,他們都一聲不吭。」鐘鳴說。

這個國慶節,鐘鳴與包括老塗夫婦在內的「戰友」們在網上相見。曾奮戰在金銀潭醫院南樓六病區的醫護們有一個微信群,這群「南六戰士」在這個雙節裡不僅互道珍重,大家還一同在群裡開心地「圍觀」了武漢極地海洋公園重啟後的盛況。

原來,這個長假,武漢極地海洋公園的免門票政策讓它迎來了大客流,人聲鼎沸。「看著這一切,還是很感慨的。當時,我每天從金銀潭醫院走回酒店,街上空無一人,而武漢的同事跟我說,這條路沒有疫情前是常年堵車的,就因為緊挨著這座海洋公園。回到酒店,我的房間就正對著海洋公園,畫面如同拍電影一般,遊樂設施空置著……一切都是靜止的。」鐘鳴說。

今年9月,鐘鳴隨抗疫報告劇《在一起》主創人員重回武漢,儘管是一夜即歸的旋風式重返,但他幾度紅了眼眶。「最感慨的是兩次抵達方式的不同:1月23日,正是疫情剛暴發的時候,因為沒辦法直接從上海飛到武漢,我先坐了火車到麻城,然後再從麻城輾轉兩趟車才到武漢。這次回來,飛機直接抵達武漢,出了機場,街頭上熙熙攘攘,讓我感覺『武漢真的回來了』。」鐘鳴說。

作為醫生,國慶也並非完全的休息日。昨天中午11點多,接到記者的電話時,鐘鳴正在電腦前準備PPT。「節後就有學術講課,還有之前寫的論文、申請的課題都需要跟進。」鐘鳴說,武漢歸來後一直在忙,如此大段的休息時間還是第一次,得好好利用起來。

節日裡跑醫院「加班」,對醫生來說也是常態。就在10月2日,鐘鳴還回到中山醫院查房。「前幾天來了一個重病人,差點需要上ECMO……當醫生,只要有患者,就得去看,不管是不是節假日,習慣了。」而國慶接下來的假期裡,除了查房看患者、查閱學術資料,鐘鳴還須完成一個與家人的約定:帶著妻子女兒去一次上海迪士尼樂園,「相當於去國外度假了」。

如果今年這個小年夜鐘鳴不出徵,按原計劃,他是要和家人去國外度假的。出徵消息下來後,他立馬退掉了機票。出徵前,女兒對他說:「爸爸,我們等你平安回家再團圓。」

如今,團圓的日子真的來了。「經歷過這一切才明白,忙碌充實卻又平凡的歲月實在太珍貴了,太值得珍惜了。」鐘鳴說。

上海市首批援鄂醫療隊護士沈虹:與媽媽在一起就是團圓!

對大部分人來說,昨天是這個國慶中秋長假的第三天,而對上海市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護士沈虹來說,真正迎來長假,昨天是第一天。

「我剛睡醒,太巧了,我的長假從這一刻開始啦!」昨天下午2點多,記者撥通了沈虹的電話,剛結束了一個長日班和一個夜班之後的她,終於迎來了今年以來的第一個長假,得來不易。

今年1月24日,除夕夜,那一晚,沈虹終身難忘:剛下一個12小時的夜班、清晨準備回到位於金山的家中休息,心想著跟媽媽好好吃一頓年夜飯,就在車駛上高速的那一刻,她接到醫院的電話,「準備出徵去武漢,下午就要回醫院培訓。」放下電話,沈虹的腦子快速運轉起來:如果趕回家,可能醫院的培訓要遲到;如果不回家,行李來不及準備。而比起這些,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該怎麼跟媽媽說自己要去武漢,怎麼能不讓她擔心。

千頭萬緒之際,沈虹給媽媽撥通了電話。「媽媽,我可能要去武漢了,你先給我準備行李吧,我現在要趕回醫院培訓。」掛了電話,沈虹才發現,自己想跟母親說的很多寬慰的話都沒說出來,而母親也沒有多問,就說了一句:「好的,我在家等你。」

母女之間,沒有多言,很多情感似乎都在話語之外。

這天結束在瑞金醫院的培訓,已是下午4點多。到底什麼時候出徵,誰也說不準。「要不先回家吃年夜飯吧,隨時待命。」在一位同仁的提議下,第一批集結出徵的沈虹以及重症醫學科主任陳德昌教授走上了回家路。他倆,一個家在金山,一個在崇明。此行武漢,不知何時是歸期,「回家看一眼,也好」。畢竟是除夕團圓夜,大家都抱著這樣的心情。

晚上6點多,沈虹回到金山的家裡,媽媽準備的年夜飯,家常菜基本都備好了,沈虹剛坐定不久,電話來了——「出發了。」

就這樣,放下碗筷,沈虹背起行囊離開了家。時值除夕,又逢疫情期間,金山距離市區較遠,遲遲叫不到計程車,最終,瑞金醫院護理部主任朱唯一自己駕車跑了一趟金山,接上沈虹往虹橋機場趕。

這夜,不止沈虹,所有首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都是從年夜飯的餐桌上下來,背著行李往機場方向跑。集結而來的醫務人員,衝著一個目的地——武漢。

「當時,我作了最壞的打算,但對媽媽,其實我挺內疚的,嘴巴上說讓她放心,但我心裡知道媽媽怎麼可能不擔心。」沈虹是80後,於2010年7月26日入職瑞金醫院,到今年出徵武漢,她正好工作滿十年。

也是這次除夕夜出徵,讓沈虹結識了一群生死之交。「這次國慶,大家還在計劃一起吃飯,也算是一起補吃年夜飯了。」

回到上海後,首批援鄂醫療隊的135名隊員回到各自醫院崗位,平日見面機會不多,直到9月29日上海市抗疫先進表彰大會舉行,昔日隊友重逢了。「我們看到彼此都會很激動,紛紛衝上去合影,都不需要誰叫誰,就是一種自覺。」沈虹說,這種特殊時期結下的友誼讓他們與其說是隊友,不如說是「戰友」。

談及家人,尤其是母親,那是沈虹心裡最柔軟的一塊地帶。「跟媽媽在一起做什麼都可以。媽媽在,就是團圓。」沈虹說,自己和媽媽都不是感情外洩的人,很多話放在心裡。媽媽唯一一次「直接表達」,是在她平安回家的那天,媽媽發了一條微信,在朋友圈寫下一句話:「我的女兒,終於回來了。」

那一刻,沈虹真切體會到,援鄂的67天,也是母親焦灼等她歸來的67天。

「我們在金銀潭醫院奮戰67天,這是我在上海之外生活最久的一座城市,這也是我第一次去武漢——第一面,足夠銘記一生!」沈虹說。

上海市首批援鄂醫療隊護士張明明:回老家「拜年」,給兒子取名叫「張勝冠」

這個國慶中秋長假,對很多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來說,是一個團圓的日子——遲來的「年夜飯」,吃起來真香!家的味道,真好!

「今年第一次正式陪父親過節,所以這頓飯,家裡人比較重視。」昨天,接到記者的電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病科護士張明明剛與家人吃好午飯。

今年「雙節」前,他的父親早早買了高鐵票,從安徽專程趕到上海,為的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10月1日晚上10點,我帶著父親去外灘,看著眼前走過的人群,看著璀璨的燈光,忽然覺得很感動。」張明明的心頭湧上一陣自豪感,「這街上比肩接踵的人群,不正是8個多月前,全國的醫護人員們一起並肩抗疫的結果嗎?!」

平凡的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對於這群「逆行者」而言,體會更深。

除夕夜的上海虹橋機場,不到3小時,上海市首批援鄂醫療隊「光速」集結完畢。張明明是醫療隊中為數不多的90後男護師。彼時,他隻身奔赴武漢,家中還有一位懷孕7個月的妻子。

「很愧疚,但想到武漢在病痛中掙扎的患者,我又覺得自己『必須得去』。」張明明說,自己年輕有體力、懂專業,該上。

當時令張明明沒想到的是,到武漢後,他將放下自己的護理專業,迎接一份全新的工作。

原來,上飛機後,上海市首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便拍著張明明的肩膀,宣布了一條消息:現在開始,你就是我的助理了。

張明明坦言,最初幾天,對於武漢的真實情況與工作情景都是未知數,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他所在的這支由52家醫院,135人組成的醫療隊,囊括各個層級的醫院、不同科室的醫護,內部如何協調、怎麼排班,都是近在眼前的難題。所幸,一批批隊伍的馳援解了燃眉之急,慢慢地,張明明在前線也摸索出了一套得當的處事之法。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持續戰鬥67天後,首批援鄂醫療隊凱旋。

張明明回家後不久,4月22日,孩子出生了。他給孩子取名叫「張勝冠」。孩子的名字有兩層含義:一則是希望戰勝新冠,一則是希望戰勝冠軍,「連冠軍都能戰勝,這孩子一定非常厲害」。如今,小勝冠5個半月了,又乖又胖。

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在很多人眼裡像是「遲來的春節」。

「這個長假,過得比春節還忙!」張明明羅列了他的行程安排:2日晚上全家人一起包餃子;3日全家出發,動身去嶽父嶽母家「拜年」。

「老家在皖北,對於我們來說,餃子代表著團圓。」包餃子始終是這個家庭的保留節目。

猶記得除夕夜的晚上6點半,張明明夫妻正準備年夜飯,出發的調令來得很急。匆忙間,妻子煮的10個餃子都還沒熟。「我全部吃完了,到現在都能清晰記得它們的味道。」張明明說,補上這頓餃子,正是別樣的團圓。

採訪結束前,張明明分享了一張手機截圖,那是他的一位朋友發的朋友圈,「今年過節,我好好做了飯,好好吃了飯,好好看了月亮」。這三個「好好」,或是中國人對平凡生活最真摯的嚮往,對家最深的眷戀。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援鄂醫療隊返滬隔離菜單曝光,遲到的年夜飯也補上咯
    3月18日,上海援鄂醫療隊首批返滬隊員在圓滿完成各項醫療救治任務後回到上海。不過,他們暫時還不能與家人團聚,需要在酒店隔離休整14天。這14天裡,我們的醫護人員吃的怎麼樣、住的怎麼樣?上海的精細,不止在這一份菜單!從除夕夜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出徵至今,先後有1649名上海醫務人員馳援武漢。經過艱苦努力,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好轉。經批准,上海援鄂醫療隊開始有序撤回,而還有一部分將繼續留守戰鬥,直到最後勝利。醫護人員返滬後,將分別入住澱山湖周圍6家園林式酒店隔離休整。
  • 再吃一頓年夜飯
    再吃一頓年夜飯 這是一場由街道、市民共謀發起的「驚喜」只為讓馳援武漢的白衣戰士們「再吃一頓年夜飯」
  • 白色戰衣 留下60名援鄂醫護的手跡
    日前,一件寫著勵志語句、籤著60名援鄂醫護人員名字的白色戰衣——防護服從湖北寄回了南海,作為抗疫見證物捐給了南海區博物館。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南海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共抗疫情。為銘記歷史,弘揚南海人民抗疫精神,2月下旬起,南海區博物館向社會公開徵集相關抗疫見證物。信息發布後,區博物館收到了籤滿南海區第四批60名援鄂醫護人員名字的戰衣。
  • 援鄂女醫護們女神節心願是啥?看到最後淚目了……
    楚天都市報記者 鄭晶晶 今天是女神節 在戰「疫」一線 援鄂女醫護們的心願是啥? 記者近日採訪了十幾名援鄂女醫護人員 說得最多的心願 是「希望早日戰勝疫情」 心願中 還有關於家人、孩子的 有關於逛吃逛吃,美容護膚的 還有關於曬太陽
  • 40年沒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 ,老字號飯店大廚為何「怕」過年
    自從踏入餐飲行業後,黃任康幾乎沒和家人吃過一頓年夜飯。這位年屆花甲的大廚看著精神,提到年夜飯時眼底卻流露出一絲疲憊,「和家人吃年夜飯早已成為一種奢望了。」原來,每年春節是黃任康和廚師們最忙碌的時候。春節前,他們白天工作完成後,還得在晚上加班加點烹飪熟食和半成品菜餚,以保障第二天一早的銷售。為此,熬幾個通宵是家常便飯。
  • 老家除夕年夜飯的必備菜品
    年夜飯在中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在農村老家這頓飯必須是全家人團聚在一起,而且必須準備老家特有的幾道菜,要不然就不是正宗的年夜飯了。我想這可能是以為老家在山村很少有魚,所以老祖宗們就想到了就地取材,用臘排骨取代魚來討個年年有餘的彩頭。不管老祖宗們怎麼想的,因為到現在已經流了很多代,也就是變成了一個傳統了。燉雞湯這道菜其實也不知道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只知道家家戶戶必須有這道菜 。
  • 上海年夜飯吃什麼?中國最摩登的城市,也保留傳統的年夜飯習俗
    剛過完除夕夜,你家的年夜飯是怎樣的呢?過年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全家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熱騰騰的年夜飯,與許久不見的家人在年夜飯上聊聊家長裡短。而今年的年夜飯因為疫情的特殊原因,很多人都選擇在家裡吃年夜飯,甚至很多人退訂了原本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搶著定好的年夜飯。那麼今年你在家裡都吃點什麼呢?
  • 名人們的春節:主席捐出年夜飯,蔣介石在老家過年
    但是有十幾萬的軍隊,要讓士兵都吃上肉,那就容易了?即使是一個偉大的人,也只能分到一碗紅燒肉和幾顆辣椒。不過,他還是不肯吃。大一的時候,中央領導一起去看望傷員,看見病床上的紅軍戰士,偉人就捐出了他的「年夜飯」。春節過後,不管有多忙,大人物們都會抽空安慰身邊的同事。
  • 「半成品年夜飯」走俏上海
    上海市民黃女士在上海老飯店排隊訂購「半成品年夜飯」。 徐明睿 攝中新網上海1月8日電 (徐明睿 李秋瑩 陳楓)春節將至,年夜飯預訂已經進入倒計時。由於疫情,不少民眾選擇在家中吃年夜飯。對此,上海老字號與在線新經濟企業紛紛瞄準「半成品年夜飯」市場,各顯神通。
  • 全套年夜飯 打包在家吃
    所謂「在家」年夜飯,包括從酒樓食肆中打包回家的年夜飯或盆菜,以及市民自己烹調的「住家飯菜」,共同點都是在家吃。住家菜一定要食得健康「本來打算在家做個20人分量的大盆菜,招呼親戚們一起來吃年夜飯。現在改了——不做盆菜不搞家庭聚會,各家各自過年。
  • 大數據顯示:年三十寧波最火的是洗浴、美容和SPA
    年三十當天,寧波最火的消費是洗浴、美容和SPA。元宵節下館子是除夕的4倍據口碑統計,除夕當天,寧波有近1萬個家庭選擇在已經接入口碑的餐廳吃「年夜飯」。而元宵節選擇在外就餐的家庭就更多了,達到4.2萬家。
  • 年夜飯訂起來!上海-無錫 3天2晚跟團遊(含住宿+早晚餐+年夜飯+景區...
    【PConline 聚超值】 春節出遊,一站式解決吃住行。 攜程現有上海-無錫 3天2晚跟團遊(含住宿+早晚餐+年夜飯+景區門票),價格為1588元起/人(單人需補房差),兒童不佔床位,但需補車費488元/人,在上海人民廣場武勝路【上海博物館南門】集合,出遊時間:2021年2月11-13日,退改規則見商品頁或諮詢客服。
  • 湖北一家人留在上海過年,曬曬除夕的年夜飯,看看有沒有湖北味?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我們是生活在上海的一家湖北人,今年我們決定放棄回湖北過年,而是留在上海過年。雖然不能回湖北家鄉,但除夕的年夜飯還是必須要有湖北味道才行,只有吃著帶有湖北味的年夜飯,才算在上海有了過年的感覺。
  • 國內最「摩登」的城市,「魔都」人民年夜飯都吃什麼?網友:中西結合
    中國最「摩登」的城市,「魔都」人民年夜飯都吃什麼?網友:中西結合 雖然今年的春節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不能算是盡興,大街上冷冷清清,很多親戚朋友也沒有辦法互相串門拜年,但是好在除夕的固定節目還是能被保留和繼續,那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的年夜飯了。
  • 國內最「摩登」的城市,「魔都」人民年夜飯都吃啥?真是中西結合
    國內最「摩登」的城市,「魔都」人民年夜飯都吃啥?真是中西結合雖然今年的春節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不能算是盡興,大街上冷冷清清,很多親戚朋友也沒有辦法互相串門拜年,但是好在除夕的固定節目還是能被保留和繼續,那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的年夜飯了。雖然各地的年夜飯都秉承著一個宗旨,那就是把自己認為最好吃的東西端上餐桌。
  • 疫情防控第一線 上海援鄂醫生:等一切塵埃落定,我們再補團圓飯
    1月27日,農曆正月初三,受習近平總書記委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來到武漢,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問患者和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在總理左手邊兩位專家即是首批醫療隊領隊、上海交大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教授,醫療隊醫師組組長、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學科帶頭人周新教授。
  • 年夜飯幾點吃,吃年夜飯的講究
    為您詳細介紹年夜飯幾點吃、年夜飯的來歷、年夜飯食譜、吃年夜飯的講究相關知識。年夜飯幾點吃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曆除夕(每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一年一度的團圓飯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親密。
  • 思念老家的年夜飯——感恩、團聚與歡笑
    今天大家都要忙碌一天,只為這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年夜飯,也是隆重的團圓飯。由於父母親年歲已高,大嫂和媳婦就是家裡年夜飯做菜的主力了,我和我哥只能打打下手。早飯吃完後就開始張羅了。首先是要把柴火點燃,大鐵鍋架起,燒點水備用,年夜飯大部分熱菜需要在這個大鍋內快炒。
  • 疫情下武漢醫護人員的「年夜飯」
    1月24日,農曆除夕,在全國人民闔家團圓共度佳節時,武漢所有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與新型冠狀病毒抗爭。當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食堂為所有醫護人員準備了年夜飯。雖然當晚的「年夜飯」是盒飯,但是種類非常豐富。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食堂負責人朱盛中介紹,非隔離區醫護人員在吃飯時間前往食堂領取「年夜飯」,隨後回到值班地點用餐。而隔離區醫護人員的「年夜飯」,則由食堂工作人員派送。非常時期,為了保障醫護人員吃得放心,該院食堂共有7道防護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 馬雲請6000多名援鄂護士雲火鍋,張國立當場讓馬雲面紅耳赤
    馬雲爸爸請吃火鍋海底撈從現場到連線外地的一起保守估計至少在6000人以上,可以說這張火鍋盛宴在形式上至少是前無古人了。01,馬雲請醫護人員吃火鍋,還當起了店小二,為醫護工作人員親自服務端茶倒酒6月6日晚上6點06分,馬雲到合肥與安徽支援湖北部分醫護人員一起吃火鍋,此外還同步邀請6000多名全國各地支援湖北的醫護工作者,通過在線直播一起共赴「雲火鍋」,選6666這個時間點也是大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