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感,治國之道――損上益下和抵巇之術。
《易》的損卦和益卦,令我突發感想:治國如種樹。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當然,後者是愚昧無能短視的外在表現。
種一棵樹,首先你要保護好,不能讓其它動物把它啃食了、也不能讓別人把他偷走了。這裡就涉及到了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還要平衡。
損上益下是正確的:樹長到一定程度,上面的樹葉和果實會自然脫落,融入樹下的泥土,泥土也就有了充足的營養,自然而然的就把養分輸送給樹根,樹根繼續輸送給整棵樹,形成無限循環。這樣,這棵樹就會健康茁壯、充滿活力的成長、壯大,從而「基葉(業)長青」,因為符合了長治久安之道。
損下益上是錯誤的。這是愚昧、短視、無能的表現。濫用外力,用刀斧砍切樹根,無異於殺雞取卵。結果是整棵樹倒下來死掉,只有樹根尚可存活。(這裡整棵樹可以代表人類社會的三個階層:基層、中層、高層。樹根就是基層百姓)。最後只有樹根尚且存活,就像基層百姓的言論:誰當皇帝,咱就當誰的老百姓;平平安安、幸福無邊。但是中層和高層,可就沒這麼自在了。(基層、中層、高層是構成樹的三個主體,本為一體,絕無高低貴賤之分。很多人的認識是:高代表貴、低代表賤。這是舞文弄墨的書呆子們的迂腐之見。陽乘陰、陰承陽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如果下面的陰不肯承載上面的陽了,陽還能高高在上嗎?馬上就變成了垃圾、廢墟、灰燼。以類旁通,所有的人事都是同樣的道理。
做事情,對與錯拿什麼去定論?自然的法則,天道。順應天道的是正確的;違背了天道,即使暫時是正確的、成功的,最終會發現是錯誤的、衰敗的:天之道,生養成藏,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是自然之子,所以人道與天道共通,人道要順應天道。這個天人合一的道,也是人君治國之大綱,是重中之重。
話再說回來,社會狀況呈現出損下益上的局面也就違逆了天道,那麼就會產生社會矛盾。矛盾起初處於萌芽狀態時就要採取抵巇之術(政治措施)及時挽救;如果沒有及時補救、制止,矛盾即將愈演愈烈(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罰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最終,導致政治措施無法彌補、挽救。這時候也就完全處於危險之中了,政權即將面臨被取代、被顛覆的宿命。
鬼谷子的抵巇就是採取政治措施補救。看到社會產生了矛盾,懂抵巇之術的人就開始有所作為了。也就是針對縫隙的大小程度,採取不同的抵巇之術來針對,做到對症下藥。
抵巇術的抵法有兩種:世可治,則抵而塞之;世不可治,則抵而得之。(1世界局勢出現縫隙、矛盾的時候,要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治理、彌補、挽救。2世上的矛盾、縫隙已經發展到了無法彌補、挽救之時,那就徹底把它打破,重新創造一個新的世界秩序)。
總之,鬼谷子針對巇的三種狀況,針對性定製了三種應對態度:
世無可抵,深隱以待時;
世可抵,則抵而塞之;
世不可抵,則抵而得之。
鬼谷子又用歷史上五帝和三王的事實做了一番證明: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當此之時,能抵為右。(當此之時就是鬼谷子所處的那個時代:春秋戰國。右,就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右,也就是上。現在正是天下大亂之時,用抵巇術積極作為,才是上策)。鬼谷子還說了一句霸氣的話:「自天地合離終始,必有巇罅,不可不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由此看來,分分合合是所有事物的必然規律和法則。「分」就是「巇罅」,一旦有了「巇罅」就要抵之以法,對各種矛盾、隱患積極的採取針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