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念佛經悟得經文旨意,不能覺得了不起

2021-01-13 網易

  

  六祖真身舍利

  《壇經·機緣品》原文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

  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譯文

  僧人法達,洪州人。七歲時出家為僧,常常念誦《法華經》。他來禮拜六祖惠能大師,行禮時頭卻不觸到地面。

  惠能大師斥責他說:「行禮頭不觸地,還不如不行禮。你心中肯定執著著一個事物,平時都修行什麼?」

  法達說:「我念誦法華經已經達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師說:「你如果念到上萬部,得悟經文的大義,卻仍然不以為了不起,那麼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現在以這個事業自負自傲,都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聽我的偈吧。」偈說: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惠能大師又說:「你叫什麼名字?」

  法達回答說:「我叫法達。」

  惠能大師說:「你名字叫法達,你哪裡通達佛法了?」又說個偈道: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法達聽了偈後,後悔不已,向惠能大師謝罪說:「從今以後,我應該對一切保持謙恭的態度。弟子念誦《法華經》,並沒有體解佛經大義,心中常常生起疑惑。大師具有無邊廣大的智慧,希望大致為我講說經文義理。」

  源自陳秋平、尚榮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釋淨空:背誦經文,為什麼比念佛、持咒的效果還要大?
    背誦經文,給諸位說,是三學同修,就是修戒定慧,比念佛、持咒的效果還要大。古人為什麼提倡念佛與持咒?好像背誦經典的很少,諸位要曉得,背誦經典是第一層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層的功夫,心清淨了,那一句佛號才得力。
  • 佛教:從《六祖壇經》可以引申出的幾個方便法門
    六祖慧能真是天賦異頂,是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極少數佛教中的成就者。雖然六祖重在講渡人的禪宗見性法門,但由於其聰慧無比,不經意間又傳出了許多方便的修行方法。今天就壇經引申出來的一些方便法門,與大家共享一下。01懺悔法門淨土宗有拜懺,《壇經》也講懺悔,只是六祖更側重從理上讓人契入進行懺悔。六祖首先解釋了懺悔的含義,」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什麼意思呢?懺就是對先前的過去表示悔過,並願意對其進行彌補。悔就是發願今後要洗心革面,努力不再犯錯。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壇經十六:五逆重罪和一闡提是否仍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這裡其實有多種原因,第一,六祖惠能下山三年後五祖就離世了,然後神秀法師作為首座和大弟子,再加上擁躉甚多,雖然沒有拿到衣缽,但也被推為了新的「六祖」,當然只是名義上的,因為沒有信物袈裟。因此他的很多弟子和隨從們自然就不放心南下的六祖,他們明白信物袈裟是在惠能大師這裡的,自然想要奪回去好大功一件,所以惠能大師並不能放鬆警惕。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
  • 無非是這四個字,悟透受用一生!
    其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玄奘法師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以《金剛經》印心,用來驗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祖師在開悟偈中說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就是經文中的般若思想,落實到具體的經句,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印光大師:一般人讀經的方法,全都錯了!(重要開示)
    印光大師嘉言錄圓濤法師·譯▌第204篇:一般人讀經的方法, 全都錯了!至於閱讀經文,如果想作法師,為眾人宣揚佛法,應當先閱讀經文,再看註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見解過人,沒有不是徒勞心力,虛喪歲月的。如果想要隨分親得實際利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者只是默閱。或者拜佛後,端坐片刻,然後打開經文。必須端身正坐,如對佛陀的聖容,親自聆聽佛陀的圓音。不敢萌生一念的懈怠。不敢生起一念的分別。從頭至尾,一直閱讀過去。無論經文、義理,一概不加理會。這樣閱經,利根的人,就能夠悟到人空法空之理,證實相法。
  • 佛教 夜半三更,五祖六祖之間的「幽會」,擦出的又豈止是火花?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就在五祖弘忍大師用鞋底子擦掉六祖慧能大師偈子這件事情過後不久,五祖弘忍大師決定避過大眾耳目,去六祖慧能大師踏碓舂米的工作室視察一番!《壇經》原文用一個「潛」字來形容五祖弘忍大師的這次行動。當五祖弘忍大師見到六祖慧能大師的時候,這位未來的小祖師正在舂米。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所謂眾生百態。從來不一樣的人幹什麼事都和大家不一樣。
  • 佛法:六祖一句「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打了當今多少修佛人的臉
    像這種將自己的成佛之道寄希望於他人身上的修行者,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的典範,偏偏現在這種人還不少,這種缺乏自信自尊的學佛人,如果有幸讀到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之時,不知該做何感想!網圖那麼,六祖慧能大師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話呢?原文是這樣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曰:如是,如是!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和五祖弘忍大師結束了關於「師度」和「自度」的對話,便辭別了五祖弘忍大師,發足南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六祖慧能大師徒步兩個多月,這一日來到了江西和廣東的分壤交界的地方——大庾嶺一代。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大師的身後有數百人在追趕甚至是追殺我們偉大的祖師!
  • 關於禪宗六祖惠能,你不可不知的三個典故,每個都是經典流傳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
  • 讀經有哪些注意事項?
    雖然佛已經不在世了,但是當我們打開經本,就好像佛在對著自己說法。要有這樣一個尊敬心,那麼所得到的利益和效果,非常之大,因為佛法利益從恭敬中來,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不要認為這是印刷品,多得很,一印就好,沒有原本,拿什麼印呢?唐代義淨三藏法師,寫了首詩,形容取經的艱難和批評一些不尊重法的人。
  • 《地藏經》常識:45分鐘地藏經誦讀回向
    地藏經是有很多的師兄在誦讀修行,其實只要師兄能夠堅持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含義,那麼師兄就是能夠知道經文中的道理是什麼,師兄在修行地藏經的時候,也是要知道自己45分鐘地藏經誦讀回向方法是什麼,這樣師兄誦讀地藏經的效果也會更好。
  • 六祖神奇預言:我死後幾年有人偷我的頭
    」——《六祖壇經》 【注釋】弟子又問六祖大師:「再往後有沒有什麼劫難?」六祖大師答道:「我圓寂之後再過五六年,應該會有一個人過來拿我的腦袋。你們要記好我說的預言: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 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包含了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全篇主要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悟透了這四個字,所獲福報無量。什麼是「離相無住」?
  • 什麼叫念佛功夫深?為什麼念佛人有墮地獄的、變畜生的、變餓鬼的
    這個要記住,我們念佛功夫不深,要向這個方向去精進;不能違背了這個方向,那就錯了。功夫不深,但是是同一個方向,這才能往生。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做不到沒有關係,做不到怎麼?做不到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不是這樣子念法,念得不相應,雖念不能往生,你一天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你念的心不清淨。所以念佛人這個功夫淺深,就是檢點自己的心清不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