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出現在民樂演奏會的《百鳥朝鳳》《平湖秋月》《彩雲追月》等中國名曲,若用鋼琴來演繹會否呈現別樣的味道?今晚,「浦江情深 致敬師恩」陸家嘴金融城2020教師節音樂會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廳舉行。旅德鋼琴家解靜嫻師生三代齊齊亮相,將鋼琴演奏、朗誦、多媒體等不同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用鋼琴演繹《晚會》《百鳥朝鳳》《平湖秋月》《彩雲追月》等熟悉的中國旋律,帶來別樣風情。
圖說:解靜嫻 官方圖
創新藝術表達,讓鋼琴學說「中國話」
作為音樂會的總導演,解靜嫻為晚會設計了四個篇章,並大膽加入朗誦、多媒體等手段,打造中國鋼琴作品視聽新形式。
這場音樂會聚焦中國曲目,將具有濃濃中國味的《百鳥朝鳳》等作品用鋼琴來演繹,讓人耳目一新。在鋼琴家解靜嫻看來,鋼琴雖說是西洋樂器,但除了演繹古典作品,也可以學說「中國話」,而這是中國鋼琴家應當努力的方向。
十幾年前在德國留學的時候,解靜嫻就開始有意識地推廣中國鋼琴作品。2007年,她在德國慕尼黑亞洲鋼琴節演繹的《夕陽簫鼓》和《茉莉花》贏得德國觀眾熱烈的掌聲。次年,在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學院的博士畢業音樂會上,她以《瀏陽河》結尾,驚豔全場。
2018年,解靜嫻曾在丹麥皇家音樂學院舉行一場中國鋼琴作品講座音樂會,邊講邊演,讓樂評人亞當·寇納基在《哥本哈根郵報》給出五星好評,並將其稱作「一次令人愉快的中國之旅」。
在兩年前講座音樂會的基礎上,本場音樂會再度升級視聽體驗。大屏幕上有演出曲目介紹,和與音樂相得益彰的視覺景觀。一曲《平湖秋月》,「靜嫻手記」的描述充滿畫面感:當我的手指輕輕地按下琴鍵,我的西湖之旅便開始了。西湖是如此靜謐,我獨自在黑暗中劃著小船,唯一指引我的只有那明亮的月光……」
據悉,為讓今晚的演出更具意境,解靜嫻還特意找來設計師量體裁衣,在演出服中加入中國元素,讓聽覺與視覺交融,展現多維度的美。解靜嫻說:「我希望自己的演出不斷創新,融合多重藝術表達形式,讓鋼琴說好『中國話』。」
圖說:解靜嫻演奏中 官方圖
師生三代亮相,領略中國旋律意境
解靜嫻90多歲高齡的恩師鄭曙星今晚也來到現場。9歲起在鄭教授門下學琴,老師嚴謹負責,幫助解靜嫻打下堅實的基本功。高中時,她贏得國際鋼琴大獎並赴德國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大學深造,獲得最高演奏家文憑。學成歸國後,鄭曙星教授評價這位愛徒的演奏「遊刃有餘、揮灑自如」。
如今,解靜嫻自己也成了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傳承恩師衣缽,用心教書育人。演出現場,解靜嫻與學生謝行健用雙鋼琴演奏了一曲《保衛黃河》。謝行健15歲起跟隨解靜嫻學琴,如今已考取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現場,師生二人表演四手聯彈,致敬恩師。
從小學琴,解靜嫻跟隨老師接觸了不少中國曲目,她第一次參加鋼琴比賽,彈的就是《解放區的天》。如今,解靜嫻在日常教學中,也時常鼓勵學生演好中國作品。「中國作品注重旋律性,技巧看似簡單,但要彈得傳神、彈出意境和韻味卻十分不容易。」
中國的藝術作品,無論琴棋書畫,都講究「意在言外」,而要讓學生領略「言外」二字,無論是解靜嫻的老師或是如今她自己,都是煞費苦心:「我們上音鋼琴系如今也會定期邀請民樂的演奏家來授課,給學生講也給老師講,就是如何領略中國作品的韻味。」解靜嫻強調:「教師的職責,是技藝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承。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海外觀眾對中國作品的認知度越來越高。我鼓勵學生們研習中國傳統文化,遊覽中國名山大川,要把中國作品深層次的美、情感、思想傳遞出來。」
圖說:解靜嫻演奏中 官方圖
原創作品《心·境》,致敬醫護人員
九年前,剛回國不久的解靜嫻,錄製發行了人生第一張唱片《中國旋律》。今年,解靜嫻的唱片《中國旋律》再版,收錄了她為致敬醫護人員創作的《心·境》。在她看來,《保衛黃河》《解放區的天》《瀏陽河》等紅色旋律,歌頌了革命先輩。而一曲《心·境》,是對我們時代英雄的讚歌。
雖然名字裡有個「靜」字,但解靜嫻好「動」,個性「男孩子氣」。她喜歡開飛機,自由自在翱翔藍天;她的演奏清晰有力,剛柔相濟。但在《心·境》裡,觀眾可以聽見一個沉靜、內斂的解靜嫻。
演出現場來了60多位來自東方醫院的醫護人員,他們中有不少曾在抗疫一線奮戰。解靜嫻和上海音像出版社一起將《中國旋律》贈送給他們,並為他們現場演繹了《心·境》,許多醫護人員閉上雙眼,靜靜感受音符的流動。
「演給醫護人員聽,是我創作和錄製《心·境》時的心願,如今終於實現。」解靜嫻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這首作品記錄了我疫情中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去一些療愈,重獲內心的安寧、力量與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今晚現場觀眾中有超過三百位金融家以及特邀而來的各界人士和他們的導師。音樂會的主要策劃者、囯家金融中心智庫陸家嘴-外灘金融城研究院院長史忠正說,金融家的成長離不開導師的指引,許多情感難以言表,不如在樂聲中致敬師恩,回望初心。而作為陸家嘴金融城的「文化大使」,解靜嫻希望能讓金融從業者們更好地了解音樂背後的故事和鋼琴家的心境。(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