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文之三——我的意思你懂嗎?

2021-01-08 論語說文

閻春祥,中學高級教師,近20年的中學校長經歷。中國學習科學研究開拓者之一,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原《學習創造報》《小作家報》《和平商報》執行主編,《天津教育報》編審。主要著述:《給你金手指》《幫你走出學習困境》《長徵的故事》《有「禮」走遍天下》等;策劃、主編過《古代詩詞曲名句精華》《心靈溝通100例》《初中語文美文鑑賞100篇》《中學生自我保護100例》《現代漢語常用字書寫範本》《快樂52》系列叢書等;為中小學策劃、編寫校本教材多冊。

我的意思你懂嗎

撰稿:成宇

一位工程師是專門做火災原因調查分析的。他在調查兩次火災成因的時候,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其中一次火災是因為有人在空汽油桶旁抽菸引起的,另一起火災則是由於有人在堆放石棉的倉庫抽菸引起的。這兩起火災的起因看似都是由於抽菸引起的,但是為什麼會有人在堆放易燃物的地方抽菸呢?

這位工程師作了更為深入的思考,我們都知道汽油、棉花是易燃物,而忽略了空汽油桶也會殘存汽油,石棉也是易燃物。人們為什麼會忽略這些呢?就是因為兩個字在作怪,這兩個字就是「空汽油桶」的「空」和「石棉」的「石」。

人們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創造了語言,而語言又反過來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空汽油桶」就是「空」的,百分之百的「空」,石棉也會和石頭一樣不會著火,正是這兩個字的暗示,才釀成了慘禍,這就是語言的暗示性。

語言的暗示性,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技巧,增添了語言的韻味。中國話講究含蓄內斂,通過漢字的表意特徵、諧音等手段,把語言的暗示性發揮到了極致。這在古文、古詩詞等藝術形式中表現尤為突出。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語言就極有暗示性。

秦晉攻打鄭國的原因,文中交代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就是說秦晉攻打鄭國,是因為鄭國曾經對晉國無禮,而且在依附晉國的同時,又依附了楚國。這句話就暗示了這場戰爭的被害者鄭國和秦國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也就暗示了秦國有退兵的必要條件。

再看秦國和晉國兩軍的駐地,文中說「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本是聯合作戰,兩支友軍卻分別駐紮在不同的地方,說明兩國的聯合併非那麼的緊密,也暗示了秦國有退兵的可能性。當然秦國退兵不能只靠這兩條暗示。在秦晉兩國玩得正嗨的時候,秦國不可能說我們退兵吧,不玩了。

秦國退兵主要還是由於燭之武出色的外交技巧,他抓住了秦晉的利益衝突;再有,就是燭之武出色的外交辭令,而燭之武的外交辭令中也充分地體現了語言的暗示性。這其中最具暗示性的一個字就是「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中的「取」。

大家是否想過,燭之武為什麼會選擇「取」,而不用其他的字,比如「得」「佔」「掠」等。這是燭之武無意中的選擇,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來看一下「取」的字形。「取」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隻手抓著一個人的耳朵。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造字本義是割下敵人的耳朵。古代戰爭中,士兵以割下敵人的耳朵作為評價戰績的依據,以示戰功。

燭之武通過這個「取」字,對秦王作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心理暗示。暗示了亡鄭以後,晉國擴張自己勢力範圍的貪婪、血腥。秦王想到晉國軍隊攻打自己,自己的耳朵被割下時血淋淋的慘狀,恐怕早就膽戰心驚了,怎麼有不退兵的道理呢?可見語言的暗示作用之大。

如果說「取」字的暗示性,過於血腥的話,我們下邊再來看看語言的暗示性帶給我們的美好意境。我們先看一首詩。

宿石邑山中 (唐)韓翃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意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妙的畫面。山峰之中雲霧繚繞,朦朧而神秘;一輪明月迅速地透過雲層,飛上樹梢。月色下,遙望遠處的山峰,一條披著秋色的河流在山間環繞。這首詩不僅意境優美,而且作者的語言鍊字之功也是值得稱道的。

尤其是一個「飛」字,更是運用得極為巧妙。在我們的生活常識中,我們的視覺感官是基本感覺不到月亮的運動的,雖然它本身真的在動。而這種不合常理的詞句,不是運用者語言功夫拙劣;就是別有新意,匠心獨運。

這裡的「飛」字就妙在化靜為動。月本來運動不那麼明顯,仿佛不動,用了「飛」字,寫出曉月運動極為迅速的特點,不僅賦予月動感;而且還使它具有一種人的心理活動,好像是急於飽覽這一幅秋色山景圖。

「飛」字不僅寫出了月的運動,而且暗寫了浮雲。飄飛的浮雲,使時隱時現的明月飛上高高的樹梢,所以,一個「飛」字,既是寫月,也是寫雲。想到這些不知各位眼前是否出現了「雲破月來」「彩雲追月」的美好畫面呢?

再比如朱慶餘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近試上張水部》)暗示了待考文人的忐忑心理,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暗示了戀人的思念。《紅樓夢》中的暗示性語言更是比比皆是,比如元、迎、探、惜「四春」,諧音暗示了主人公「原應嘆息」的悲苦命運,這以後我們還會聊到。

語言的暗示性確實給我們文學作品增添了韻味,脂硯齋評點《紅樓夢》的「草蛇灰線」就是語言暗示性的最好詮釋,那麼語言的暗示性是怎樣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呢?

中國語言的暗示性,在典籍資料中、文學作品中、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比如我們在向領導匯報工作時,如果領導說「好的,我知道了」,我們都知道領導的這句話暗示了什麼,那麼這時,我們就應該暫時知趣地離開。

很多時候,在語言交流中,出於某種原因,比如羞澀、情面等,有些信息不便於直接表達,就需要巧妙地運用語言的暗示性。假如您聽到自己心儀的女孩說您「討厭」,那恭喜您,您的努力恐怕要成功了。

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傳達著暗示的信息,也在不斷地接收著這種暗示性信息,這就要求我們運用者具有極強的語言機智,也需要接收者能夠領會其中的話外之意、弦外之音,更需要接收者的心領神會、知趣而止。

語言的暗示性,就聊到這裡,請各位在生活中慢慢地發現語言暗示性的妙趣,並學會運用它達到語言交際的更高境界。

論語說文工作室團隊介紹

學術顧問:

譚汝為 (天津師大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袁鍾瑞(國家語委原推普處處長)

閻春祥(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撰稿人:

成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主講人:

成宇、若然

創意及後期製作:一品泓文館

相關焦點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出自《論語·述而》篇。【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2.
  • 初中必背古詩文及翻譯之《論語》
    論語 十二章 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 《論語·裡仁第四》26:真——別不夠意思
    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準確來說是半部《論語》讀下來,你便慢慢懂了世故人情,把天下的事兒,天下的理兒都看分明了。這本奇書之中,不但句句都是經典,就連編排,也很有意味。比如這篇《論語·裡仁第四》,「子曰」了許多之後,最後以「子遊曰」作為結尾。仔細琢磨,這樣的編排真的別有生趣。
  • 我讀《論語》—《學而篇》之九:「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續)
    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三個字的意思。即:第一個「賢」字應當解釋為「尊敬」、「尊重」,第二個「賢」字應當解釋為「賢德」或「賢人」,最後的「色」字應當解釋為「美色、容貌」。最後就剩下「易」字當如何解釋了。今天,咱們借用楊逢彬老師《論語新注新譯》一書中介紹的「審句例」的方法,來解釋「易」字在這裡的含義。什麼叫「審句例」?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六經皆史」說《論語》
    《論語》作為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至深。從古到今,對《論語》的注釋解讀就沒斷過,相關文本數以百千計。在今天國內「讀經熱」、「國學熱」的背景下,坊間關於《論語》的圖書也日漸增多,北大學者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是眼下最受關注的一種。說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種《論語》讀法或許並不為過,比較這些不同讀法,應當是件有趣味也有價值的事情。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孔子要求弟子冉求奮發上進,然而冉求卻說,不是不喜歡老師所說的道,實在是我力量不足的緣故。  孔子一看看穿冉求的藉口,他說:真正力量不足的人,是走到半路,走不動再放棄。而如今你卻是固步自封,畫地為牢,到某一界限就停止不再向前,直接放棄了前進的機會。  半途而廢在今天已經是個貶義詞了,指代那些沒有毅力沒有恆心完成任務的人。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咬文嚼字:「暴虎馮河」解,兼談南懷瑾先生和他的《論語別裁》
    比如:炮轟過於丹的學者徐晉如曾說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的「錯謬罄竹難書」【注1】,張中行評《論語別裁》一書用的措辭是「讓人哭笑不得的南懷瑾」,評價極低。  南先生的很多書都是他講課的錄音整理,甚至「講課」都算不上,算是一種「佛教布道」的場合,就是叫我去講,我可能會時不時忘記遺漏,講到興致上,難免信口開河和犯錯誤。  (二)《論語別裁》的紕漏錯誤不能一一例舉,只說一個錯得比較典型很多人都談論過的「暴虎馮河」。
  • 這幾個星座的「愛情學問」很好懂,比論語都容易,沒那些拐彎套路
    文/凌婷七七感情的事情,很多人將其定義為一場無止境的「宮心計」,你得懂得對方的各種套路,還得聽得懂他們所擅長的愛情學問,就好比學著孔子的論語一般,咬文嚼字不按正常路徑而走,一味地猜猜猜,一味地想想想,絞盡腦汁,難受得很,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他們的愛情很容易懂,他們的愛情學問,沒那麼多的套路,可比論語簡單容易多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幾個很好懂的星座,他們的愛情學問比論語容易,沒那麼多文言的套路
  • 《從心讀論語》第一講 學而時習之
    《論語》第一章,學而第一,由於時間所限,我們只講第一段話: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段,三句話,其實說的是人生的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句話,說的是個人生活的改變;第二句話說的其實是面對孤獨的態度;第三句話說的是不再追求認同時的自由狀態;我們從第一句話開始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聽就讓人吐血而死。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知道這句話,是上初中的時候,那時候剛學古文,老師解讀說這話的意思是說」「努力學習,然後經常複習,難道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
  • 【《論語》之道】他是一條喪家狗—李零讀孔子
    (文圖選自《喪家狗》) 李零  盛夏五月,北京大學教授李零把他講《論語》的講義結集出版,書名叫《喪家狗》。戲謔之處在於李零想像一個頑童一樣戳穿「孔聖人」的神話。嚴肅之處在於,他以嚴謹的學術推導讓孔夫子還俗。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的時候,李零極力在自己的作品和當下的「論語熱」、「孔子熱」之間劃清界限:  「我寫書,主張通俗化,但是我也反對庸俗化。人民群眾也不能慣著,大眾的興奮點很多也是弱點。他們喜歡那些科學管不了的東西、神秘兮兮的東西、測不準的東西、極其實用的東西。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2《論語》的內容那麼《論語》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歷史地位?或者說憑什么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呢?這還得從《論語》本身的內容說起,《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按照一般的說法,《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這個說法沒毛病,但是還是不足以讓我們了解《論語》講的是什麼。我讀《論語》讀了五六遍。
  • 女孩名字大全:10個才貌雙全的論語女寶名字,不染世俗
    關注我,吉生起名每天給你彩蛋!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代號。每個人都有名字,有的人甚至不止一個名字,小名、大名、網名、筆名、藝名、有的名字讓人耳目一新,有的名字讓人忍俊不禁,有的聞名就想見人,有的相見勝似聞名。起名字要利用不同聲調的音節之間的交錯相間,產生一種起伏升降的悅耳動聽的音樂美。
  • 小寶寶名:論語能考上哈佛的小孩名,可謂是一字千秋,寫盡風華
    解釋: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4. 焉惠取名出自《論語》:「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解釋:可提取「焉」、「惠」取名,寓意著聰慧,能幹,眼光獨到等意思。5. 知津出自《論語微子》:是知津矣。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常用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仁者愛人,是孔子學說裡的一大要義。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喵曾經被被質問:你對父母有對寵物好嗎?喵回懟:你關注父母有關注我多嗎?父母是人,寵物是動物,對父母之愛、之孝,與對寵物之愛、之養,是不可類比的。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