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學而篇》之九:「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續)

2021-01-18 中庸論學

繼續上一次對「賢賢易色」的討論。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三個字的意思。即:

第一個「賢」字應當解釋為「尊敬」、「尊重」,第二個「賢」字應當解釋為「賢德」或「賢人」,最後的「色」字應當解釋為「美色、容貌」。最後就剩下「易」字當如何解釋了。今天,咱們借用楊逢彬老師《論語新注新譯》一書中介紹的「審句例」的方法,來解釋「易」字在這裡的含義。

什麼叫「審句例」?就是「據全書通例以說明一句之義」,用王引之(清代學者,考據學大師)的話說,就是「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說白了,就是根據古代的語言習慣來推定。好,咱們來具體看一下這個「易」字該如何審。(以下引自楊逢彬老師的《論語新注新譯》):

「易」有兩解,一為「交換」,一為「輕視」,我們取後者。因為,那一時代,表達「用……交換……」,大多用「以……易……」句式,例如:「以亂易整,不武。」(《左傳》)「以羊易之!……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偶爾也用「易之以……」或「與……易……」句式。例如:「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逢醜父與公易位。」(《左傳》)。可見,如果釋「易」為「交換」,則當為「以賢賢易色」。而「易」表「輕視」的句子,都是「易」直接接賓語。例如:「貴貨易土,土可賈焉。」「晉師敗績,易秦故也。」(均見《左傳》) 「賢賢易色」句式正同「貴貨易土」,是兩個謂賓結構組成的聯合結構。

這樣,「易」字在這裡應解釋為「輕視」。於是,「子夏曰」這一章就可以翻譯為:

(對妻子應)尊重賢德,輕視美色;侍奉父母,能盡全力;侍奉君上,有能夠獻身;和朋友相交,要言而有信。這種人,即使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很有學問了。

子夏這章的意思,仍然是說學問重在實踐人倫道德,並不是尋章摘句。他所說的這四個道德規範,拿到今天也有現實意義。對妻子,要論德不論色,這一點今天也應該這樣。 「事父母,能竭其力」,其實就是一個「孝道」,這個在今天也是應該提倡的。至於「事君,能致其身」,拿到今天說,對「君主」或某個領導的個人愚忠我們不提倡了,但對工作、對公事,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是應該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正是我們社會最需要的,不管是商場還是政壇,「言而有信」都應該是我們起碼的做人準則。

相關焦點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二:曾子殺豬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孔子的弟子曾參,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對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於是母親欺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裡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
  • 論語中適合男孩的名字,新穎大氣的名字!
    論語中有很多的講到一些倫理思想與道德修養的,很多的人觀點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促進人的修養,父母們採用論語中的字眼來取名,非常的好聽有寓意。那麼接下來就來看看論語中適合男孩的名字,看看這些名字好不好。(一)論語學而篇中的男孩名字取自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對此,朱熹提出閱讀「四書」的指導意見,「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按照這個由淺入深的次序,我們可以看出朱熹的良苦用心,先易後難,逐步了解「四書」的深邃奧義。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從心讀論語》第一講 學而時習之
    今天我們一起開始學習《論語》,這部經典,古往今來無數的學者都講過,我這個人學識淺薄,也沒看過那麼多的版本,只能從我個人理解的角度,來聊一聊,我對《論語》的一些理解。咱們這裡聽課的有很多高人,學傳統文化很多年的,我這也算是班門弄斧了,讓大家見笑了。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孔子論語取名:10個公主範的女孩名字,個個都乾淨純粹
    關注我,吉生起名每天給你彩蛋!書然出自《論語•第11章(先進)》: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書然」顧名思義就是,讀書要讀到知其所以然,舉一反三。引申善於思考,蘊含了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人明哲的內涵。
  • 錢穆:《論語》應該這麼讀丨鳳凰副刊
    但,讀《論語》究竟有什麼用?《論語》究竟應該怎麼讀?國學大師錢穆為您解答。凡關心吾中華民族之生命前途,必連帶關心及於吾民族文化之傳統。凡關心吾民族文化傳統者,又必關心及於吾古聖先師之孔子。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60歲,都讀《論語》40遍到100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論語》學而篇(八)
    論語 學而篇(八)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圖片摘自pexels.com 評析摘錄 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後世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不讀儒家經典的,中國士紳階層就是用這些儒家經典裡的思想來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天下的。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而《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 跟著論語明世事學而13 真正的智慧在於有可親
    我始終不明白的是人為何往往喜歡望文生義。望文生義是解讀典籍最大的弊端,也是最沒有根據的事情。解讀任何典籍都需要以理會之。還有一些軟骨病患者,不知從哪裡學來邏輯二字。看到論語沒有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又加上本人實在不知論語所言何事,變激憤地說到,論語連邏輯都沒有,怎麼會是經典,是統治者推崇的罷了,進而上升到中國的典籍都沒有邏輯,不科學。
  • 《喪家狗——我讀〈論語〉》:
    《喪家狗——我讀〈論語〉》便是李零的自說自話。既然是自說自話,就必須建立一套獨立的話語系統。李零利用孔子的自我命名——「喪家狗」來構建自我言說體系,確實有些驚世駭俗。因為在「聖人情結」的支配下,人們已經習慣了對孔夫子的各種讚美。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怎樣讀經典 《論語》
    因此閱讀《論語》,特別是真正讀懂《論語》,非常重要。作為經書的一種,閱讀《論語》必須遵循閱讀經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在這方面,清代考據家兼思想家戴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在《與是仲明論學書》的信中說:「僕自少時家貧,不獲親師,聞聖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經示後之人,求其一經,啟而讀之,茫茫然無覺。尋思之久,計於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論語》有感(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張恩恩這是大約2009年前後的一篇舊文,一共有二十章,今分為兩部分來獻醜,真誠期待各位讀者的批評指正。序 《論語》博大精深,自非我輩所解。然常讀之,亦有所想,故摘每章一節,且以私見述之。自知淺薄,胡言亂語,不成體統。
  • 品讀《論語》中3句古語,真正理解古語中,朋友含義之所在
    品讀《論語》中3句古語,真正理解古語中,朋友含義之所在我們從進入學堂,學習中華文化開始,很多人就是從學習《論語》開始的,《論語》戰國前期成書,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今天我們來學習三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可能現在的我們很多人理解錯誤了。這是大家從小都會背的。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起名字大全女孩:出自論語中的起名
    名字出自:《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以德】 男孩名字。德是道德,品德,信念,恩惠。名字意蘊:品行端正,有思想有道德,言行合一,正人君子。
  • 南懷瑾:孩子讀書,先讀大學,再讀中庸,接著讀論語,最後讀孟子
    現在都曉得古代人教《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百家姓》等等,其實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還是很普通的,是孩子為先學會認字來讀的。真正準備讀書的,還不一定從《三字經》、《千字文》開始。而是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朝所編的"四書"入手。
  • 「國學問答」到底是學《四書五經》還是去學《十三經》?
    《詩經》《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集,共311篇。《詩經》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孔子曾概括《詩》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詩與樂的關係密切,《詩經》的三百詩皆有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