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佔據了大半,而儒家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四書五經。所謂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所謂「五經」,對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歷代都將其視為成功成人成才的思想源泉,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讀過「四書五經」不足以了解中國歷史,更無法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四書五經在南宋之前,並沒有上升到「萬儒本宗」這樣的重要地位,充其量只是作為儒家重要書籍流傳於世,然而經過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編撰整理之後,「四書」「五經」被抬上了神壇,在明朝發光放亮,成為了儒家傳道、授業的指定教科書,成為科考的依據來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地影響。
四書五經內容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儒家人文內涵,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文言文的寫作風格生澀難懂,初學者不知從何下手,先看哪本書合適。
對此,朱熹提出閱讀「四書」的指導意見,「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按照這個由淺入深的次序,我們可以看出朱熹的良苦用心,先易後難,逐步了解「四書」的深邃奧義。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長文,據說是孔子的十大優秀傑出學生之一,曾參整理成文,專門講的是孔子「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我們日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就是出自這本書。
《大學》建設性提出了「三綱領」,分別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圍繞著這三個目的,分為「八條目」,分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代表著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後世做人、處事、治國等具有深刻的啟迪性 。
在說《論語》,本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例如:
學而篇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討論如何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篇,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篇,主要記錄孔子對禮樂的看法。
《孟子》顧名思義,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是孟子言論的彙編,記錄了孟子有關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觀點和教育理論,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的篇幅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全書行文氣勢磅礴,充滿著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
孟子提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中庸》也是《禮記》中的重要一篇,相傳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是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意思是完美,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使人生變得完美。
《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並稱為「四書」,是儒學的最重要文獻。
四書五經是中國歷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這些經典中蘊含了華夏先哲的智慧,記述了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內容涉及到歷史、政治、哲學、文學等諸多方面。
自西漢「獨尊儒術」後,《四書五經》就一直備受推崇。到了明朝,更是成為了唯一指定教科書,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明清兩代,要想當秀才做進士,無不在這幾本書裡下水磨工夫,讀懂吃透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當然拋開功利主義,閱讀四書五經也可修身養性,增智廣識。改進我們的生活態度、工作態度和思維方式,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