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2021-01-18 酒歌說文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佔據了大半,而儒家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四書五經。所謂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所謂「五經」,對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歷代都將其視為成功成人成才的思想源泉,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讀過「四書五經」不足以了解中國歷史,更無法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四書五經在南宋之前,並沒有上升到「萬儒本宗」這樣的重要地位,充其量只是作為儒家重要書籍流傳於世,然而經過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編撰整理之後,「四書」「五經」被抬上了神壇,在明朝發光放亮,成為了儒家傳道、授業的指定教科書,成為科考的依據來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地影響。

四書五經內容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儒家人文內涵,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文言文的寫作風格生澀難懂,初學者不知從何下手,先看哪本書合適。

對此,朱熹提出閱讀「四書」的指導意見,「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按照這個由淺入深的次序,我們可以看出朱熹的良苦用心,先易後難,逐步了解「四書」的深邃奧義。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長文,據說是孔子的十大優秀傑出學生之一,曾參整理成文,專門講的是孔子「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我們日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就是出自這本書。

《大學》建設性提出了「三綱領」,分別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圍繞著這三個目的,分為「八條目」,分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代表著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後世做人、處事、治國等具有深刻的啟迪性 。

在說《論語》,本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例如:

學而篇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討論如何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篇,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篇,主要記錄孔子對禮樂的看法。

《孟子》顧名思義,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是孟子言論的彙編,記錄了孟子有關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觀點和教育理論,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的篇幅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全書行文氣勢磅礴,充滿著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

孟子提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中庸》也是《禮記》中的重要一篇,相傳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是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意思是完美,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使人生變得完美。

《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並稱為「四書」,是儒學的最重要文獻。

四書五經是中國歷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這些經典中蘊含了華夏先哲的智慧,記述了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內容涉及到歷史、政治、哲學、文學等諸多方面。

自西漢「獨尊儒術」後,《四書五經》就一直備受推崇。到了明朝,更是成為了唯一指定教科書,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明清兩代,要想當秀才做進士,無不在這幾本書裡下水磨工夫,讀懂吃透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當然拋開功利主義,閱讀四書五經也可修身養性,增智廣識。改進我們的生活態度、工作態度和思維方式,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孩子讀書,先讀大學,再讀中庸,接著讀論語,最後讀孟子
    孩子讀書要先從"四書"開始。現在都曉得古代人教《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百家姓》等等,其實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還是很普通的,是孩子為先學會認字來讀的。真正準備讀書的,還不一定從《三字經》、《千字文》開始。而是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朝所編的"四書"入手。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這套《傅佩榮詳說經典系列》(精裝版),包含了傅佩榮教授對儒家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家經典《老子》《莊子》,以及《易經》的深入淺出的解讀。該叢書跨越了文學、歷史與哲學,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 朱熹為什麼要在已經有「十三經」的情況下編撰《四書章句集注》?
    隨後加入的《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經過孟子升格運動後最終加入《孟子》成為十三經。這也是唐宋時期科舉考試的主要題材。朱熹時代十三經已經成熟,但是他依然修改了儒家的經典講義將經書改革進行到底。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思想是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步發展的,從還不及荀子到成為亞聖,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儒家思想的需要,孟子和《孟子》的價值也逐步攀升。
  • 古代十三經和四書的形成
    有一派學者即今文經學派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根據古代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編著而成的,是先有孔子而後有六經的,因此有孔子著作六經之說。但是另一派經學家即古文經學派則認為在孔子之前已有六經,是周公所作,孔子只是對這些經典進行了刪定。對於這兩種對立的觀點,長久以來爭論不休。實際上兩種意見都有片面之處。
  • 怎樣讀經典 《論語》
    因此閱讀《論語》,特別是真正讀懂《論語》,非常重要。作為經書的一種,閱讀《論語》必須遵循閱讀經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在這方面,清代考據家兼思想家戴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在《與是仲明論學書》的信中說:「僕自少時家貧,不獲親師,聞聖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經示後之人,求其一經,啟而讀之,茫茫然無覺。尋思之久,計於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
  • 國學常識|古代經學文獻,四書、五經與十三經
    宋代人又將《爾雅》《孝經》《論語》《孟子》四種書併入九經中,於是便有了「十三經」的說法。宋代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印成單行本,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古代科舉考試,必根據「四書」出題,所以成為小學生的必讀書目。古代私塾,學生入學,就從「四書」學起,但是先生並不詳加講解,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科舉是古代讀書人唯一的出路,熟讀「四書」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最佳途徑。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北宋時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四書」,從此成了讀書之人的必讀之書,「中庸」思想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心中,成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 為什麼《禮記》中的兩個篇章被列為四書?中庸到底是什麼?
    在朱熹把四書五經拿出來成為中國歷史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內容後,人們才發現原來單單一本《禮記》有這麼多內容。兩篇散文,篇幅不長卻能夠和《論語》、《孟子》並列。之前有提到過《大學》講的是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在三綱八目中樹立自己的人生觀以求得最好的人生價值。而《中庸》多的就是方法了。
  • 《孟子讀法》_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在浩如煙海的國學寶典中,《孟子》是堪與《論語》比肩的重要著述。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提到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等重要思想,都出自這部著作。大思想家孟子和他的傳世之作《孟子》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明治維新之後,這種影響並未隨著「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而消逝,相反,有學者指出,日本在建立現代大學以後,主要的漢學家基本上都有一本與孔子或《論語》相關的著作。這個傳統流傳至今,迄未改變。掀開書頁,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仍能感受到鮮活生動的場景和栩栩如生的面容。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經典難讀,所謂「過往即異國」(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渺遠的時空橫亙於古今之間,更別提操著不同語言的他邦之人了。
  • 王世朝:讀經與現代教育
    所用教本,近日纂為《三味書屋》[《含《〈論語〉導讀》(鮑鵬山編著)、《〈孟子〉導讀》(王世朝編著)、《〈大學〉〈中庸〉導讀》(左克厚編著)三種,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系列,公開出版發行。各冊內容皆分原文、注釋、譯文、導讀、思考等五部分,形式簡潔,意旨明白,翻讀之餘,頗受啟發,亦頗覺鼓舞。深以為不僅於兒童,亦且於成人而少年時少經典之浸染者,有切實之助益。
  • 管理專家告訴你:這樣讀論語最有用
    《論語》則是儒家文化的經典,是集孔子思想大成的一部語錄體的著作。正因為是語錄體,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所以讀這部書,實際就是在和孔子對話和交流,更能真實感受孔子的思想。當然,由於年代的久遠,現在的年輕人在閱讀和理解可能感到很困難。宋朝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中國自隋唐有科舉以來,學子讀的基本是孔子的書。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問吧精選|柯小剛:防止民間讀經走向宗教化
    首先要自己讀起來,改變自己,然後才能帶動孩子。幼童可先讀古詩,接下來可讀四書、五經、史書,能讀多少讀多少,勿貪多求快。可背誦,不強求。家長讀書後,可略作講解。學會跟孩子對話,一起進步。bibittt:可否介紹下(比如)歐美的「讀經」教育?
  • 讀誦經典開智益大論
    讀誦經典開智益大論德慧樂1.如何教育小孩子?聖賢教人:順其天性,先教讀經,再教解義,後教力行。如《中庸》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乃明證。2.經典到底指什麼?經典:從廣義上簡單地說,就是「最有價值的書」乃至「最有價值的藝術作品」等。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後世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不讀儒家經典的,中國士紳階層就是用這些儒家經典裡的思想來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天下的。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而《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 《喪家狗——我讀〈論語〉》:
    李零就是這樣一位聰明的孤獨者。當然,孤獨並不意味著沉默,自說自話是孤獨者所鍾愛的話語方式。《喪家狗——我讀〈論語〉》便是李零的自說自話。既然是自說自話,就必須建立一套獨立的話語系統。李零利用孔子的自我命名——「喪家狗」來構建自我言說體系,確實有些驚世駭俗。因為在「聖人情結」的支配下,人們已經習慣了對孔夫子的各種讚美。
  • 女孩取名:25個人見人愛的《論語》女孩名字,你值得擁有
    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要多聽各種意見,覺得可疑的地方避開,謹慎的說出其餘的,這樣就能少犯錯誤;要多看各種情況,覺得有危險的事情避開,謹慎的去做其餘的,這樣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謀求官職的機會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