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21-01-18 搜狐網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錢老國這樣一個「半路出家」的儒者切實講述了他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得

  首先,錢老提綱挈領講述這場講座的總體架構內容,這場講座從兩個方面講述選擇這個題目的內涵深意以及從以論語的核心價值「義、群、和、禮、恥」談自己學習以來對於學習這個話題的經驗和理解。

  1為何「學做人」古代傳統和當代社會需要

  讀論語,學做人-錢老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可以從兩個方面闡述其原因。錢老多次強調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學習國學中心目的不是簡單為了學習一些知識掌握一些技能增加藝術修養或者用於養生提高語文,當然這些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中心問題是學習做人。

  一方面錢老從古代經典以及古人學習的傳統裡引經據典分析了這個問題,《大學》裡面開宗講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代成人的學習就是要張明自己的德行不斷日新不斷上進然後達到一個至善的目的。在那句話之後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是以修身為本。從上面可以看到儒學的根本精神是把一切建立在人人學習修身,追求至善的層面。

  另一方面錢老從我們現實生活的需要當代社會的發展分析了這個問題。最近幾年從本世紀初我們為什麼會興起國學熱,很多人思考這個問題。大家經常討論的社會風氣問題,信仰的缺失價值觀的混亂道德的滑坡,其實大家關心這些問題的中心是怎麼解決做人的問題,開展做人的再教育,重建我們的信仰、價值、道德風氣和秩序,是當前社會的迫切需要。從黨中央到老百姓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從十七大報告提出「弘揚中國裡面傳統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到十八大三中全會裡提出「立德樹人「,這些其實本質上都是儒學講的做人問題。

  2如何學做人---人人必讀《論語》

  如何學做人,錢老闡述了他自己的觀點。《論語》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獻;也是儒家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經典。其中包含了儒學的基因,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根本在《論語》,《弟子規》只是枝葉。以今日的條件,普通人讀經,高中程度,能讀好《論語》一書即可。盲目求多,事倍功半。

  3怎麼做人---從「義、群、和、禮、恥「五個核心價值來學做人

  

  人的生命有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兩方面,這兩方面的關係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處理的。錢老認為在儒學裡義是回答物質生命和和精神生命的關係問題的最好答案。物質生命的基礎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禽獸沒有根本區別;精神生命的基礎是人的社會生活,是人所獨有而禽獸沒有的,是人不同於禽獸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之處。人要擺脫禽獸的境界,成為堂堂正正的人,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導、節制物質生活的欲求。先做人,後做事。然後錢老從見義勇為,見利思義,捨生取義四個層次深入細緻闡述了如何在生活中踐行「義「。

  

  人是社會動物,個人和群體的關係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錢老認為「群」和義相統一,義和群一樣,是人和禽獸根本區別人之所以為人的所在。人應該為了這個社會擔當自己的責任追求真正的「道」。

  

  然後錢老講了從宇宙、社會萬事萬物講「和「。「和實生物」宇宙萬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諧共存的統一體。世界是和的世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求各得其所。大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人和自然相處,小到我們日常人際關係,「和而不同」都是我們可以踐行的法則。中庸、中道是致和的基本方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除了內在的義,群,和的精神追求,也離不開外在行為舉止的恭敬辭讓,言行有節相配合,而這邊是傳統文化中的「禮」。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關係中,禮就是在這種區別、分別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反映這種區別、分別,對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求社會關係的和諧,別中求和,維繫社會和諧。

  恥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行己有恥,有所不為。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羞恥心是做人的底線,是道德自律的基礎,有恥才能有所不為。人而無恥,就會無所不為。人不可以無恥。

  「行己有恥」是自我約束。這約束不是建立在對外在世界的信仰上,而是建立在內在的道德良心上,是真正的自律。中國人的道德建立在行己有恥的基礎上。

  在具體講了這五點之後,錢老總結「義、群、和、禮、恥」是人從人之所以為人之所在,宇宙萬物本質和存在形式,道德踐行的落實和道德精神的基礎等幾個不同角度,反映了做人的根本要求,構成中國人為人之道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們要崇德,樂群,貴和,守禮,知恥,這幾點反應了中華文化獨特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

  4學以致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最後錢老辯證地講到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數千年來的中華文化,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設的源頭活水;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則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新動力。離開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能獲得新的時代精神,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中華文化將失去其生命力,成為僵死的文物。

  弘揚中華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向是一致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要努力把二者結合,互相促進。

http://cul.sohu.com/20140826/n403794506.shtml cul.sohu.com true 搜狐文化 http://cul.sohu.com/20140826/n403794506.shtml report 2576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

");}

相關焦點

  • 淺讀論語(五)先學做人,再學文化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年輕人,在家時候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他人,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先學會了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還有精力的話,就去學習文化,做學問。孔子他老人家都說了,要先學會這些做人的道理 ,然後才去學習文化知識,如果不努力做到以上這些,又談何做學問呢。
  • ...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句...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全民學國學」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進行集中學習、日常學習、周交流和月評比等學習方式
  • 南懷瑾:孩子讀書,先讀大學,再讀中庸,接著讀論語,最後讀孟子
    現在都曉得古代人教《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百家姓》等等,其實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還是很普通的,是孩子為先學會認字來讀的。真正準備讀書的,還不一定從《三字經》、《千字文》開始。而是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朝所編的"四書"入手。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從心讀論語》第一講 學而時習之
    我覺得現代中國人對《論語》的厭倦,就是從初中老師政治正確的暴力解讀中來的。你說學習是快樂的,純粹是胡說八道呀,根本不符合人性。有人來南山書苑,偶爾就會遇到不懂事的,抓住南山書苑的小孩子問「你喜歡學國學嗎?」「你喜歡學中醫嗎?」,喜歡這兩個字還總是著重強調。這是成年人對兒童的關心嗎?
  • 錢穆:《論語》應該這麼讀丨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一部《論語》,中國人讀了幾千年但,讀《論語》究竟有什麼用?《論語》究竟應該怎麼讀?國學大師錢穆為您解答。凡關心吾中華民族之生命前途,必連帶關心及於吾民族文化之傳統。凡關心吾民族文化傳統者,又必關心及於吾古聖先師之孔子。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60歲,都讀《論語》40遍到100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喪家狗——我讀〈論語〉》:
    當下的「《論語》熱」雖然有國學升溫的背景,但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學術「超女」所製造的媒體事件而已。站在學術立場、人文場域所進行的質疑與批判迅速轉化為另類方式的炒作,所以,包括「十博士」在內的於丹反對者最終扮演了媒體同謀的尷尬角色。於丹因為佔有大量觀眾和讀者的市場優勢,而獲得了話語合法性。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授權圖片 | 陳卓 攝關於讀書,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有一個說法: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
  • 復薪國學讀書會筆記《十三經》之《論語》上部
    復薪國學複本性以見天心燃薪火以傳絕學大家都知道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所以,從本堂課《論語》開始,帶大家進行《十三經》的深入學習。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對此,朱熹提出閱讀「四書」的指導意見,「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按照這個由淺入深的次序,我們可以看出朱熹的良苦用心,先易後難,逐步了解「四書」的深邃奧義。
  • 孔子還原——讀李零先生的《喪家狗》
    不少學者對書名中的「喪家狗」很反感,他們認為,這與傳統文化中漢儒及宋學中聖人形象相去甚遠,因之不願意接受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名號;也有學者持理性的審慎態度,他們從文化自省的角度思考李零先生的創見,並深入探討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意義。李零先生在該書自序中指出,讀《論語》,要心平氣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用一個知識分子的心,理解另一個知識分子的心, 從儒林外史讀儒林內史」。
  • 中國銀行誠邀易學名家樊易林出席國學文化沙龍講座
    2019年6月15日下午,易學名家樊易林居士受中國銀行、星藝集團熱情邀請,參加從化家裝感恩節活動並於當地開展國學文化沙龍講座,向大眾講述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國學之美。國學文化沙龍講座現場為表示對客戶的重視,講座現場早已準備就緒,而各位嘉賓亦早早到場,想一睹樊易林老師的風採,領略正宗的國學魅力。活動現場準備就緒樊易林老師在易學方面經驗豐富,經過多年的專研、實踐,形成一套具有個人特色的易學理論體系,特別在家居風水領域成就頗高,曾經多次前往各地開展國學文化沙龍講座,為眾多有緣人解除心中疑惑。
  • 咬文嚼字:「暴虎馮河」解,兼談南懷瑾先生和他的《論語別裁》
    我在網上也看過南先生的粉絲著文為南先生辯護,我的愚見是:南先生書中犯的錯誤和疏漏,根本就沒得洗。  南先生的很多書都是他講課的錄音整理,甚至「講課」都算不上,算是一種「佛教布道」的場合,就是叫我去講,我可能會時不時忘記遺漏,講到興致上,難免信口開河和犯錯誤。  (二)《論語別裁》的紕漏錯誤不能一一例舉,只說一個錯得比較典型很多人都談論過的「暴虎馮河」。
  • 管理專家告訴你:這樣讀論語最有用
    《論語》則是儒家文化的經典,是集孔子思想大成的一部語錄體的著作。正因為是語錄體,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所以讀這部書,實際就是在和孔子對話和交流,更能真實感受孔子的思想。當然,由於年代的久遠,現在的年輕人在閱讀和理解可能感到很困難。宋朝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中國自隋唐有科舉以來,學子讀的基本是孔子的書。
  • 文化自信的播種人:園丁公益國學講習所精神領袖王守常教授
    ——記園丁公益國學講習所精神領袖王守常教授 文 / 黃培瑩 他是北京大學教授,他是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與宗教學著名學者,他是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他是長沙市園丁公益國學講習所所長,他是嶽麓書院發展基金顧問,他是北京三智書院院長,他是三智道商國學院院長,他是無錫萬和書院院長,他是山西晉豪學府山長。
  • 「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大眾網採訪馬子愷談寫《論語》
    日前,「和諧中華·第五屆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300餘名小學生齊誦孔子《論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我在書法創作上,採用了當時齊系、魯系的這種古文字,也叫鐘鼎文,也叫金文,我們把它集合而成,稱之為古篆書。用古篆,也就是孔子時代的文字,來濃縮孔子的思想精華。  我想用孔子當時的文字,來恢復《論語》的原貌,這也是我現在創作的方向。而且,用藝術形式來體現《論語》,體現國學經典,能吸引更多讀者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 傅佩榮的「國學」生意
    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臺灣「國學大師」傅佩榮出席上海書展,為其即將出版的新書造勢。炎熱的夏日,他依然西服革履,即便是坐在酒店靠窗的咖啡廳,他也是一副隨時準備登臺的姿態。  「我在很多地方講《易經》,明天去重慶也是講《易經》。
  • 怎樣讀經典 《論語》
    因此閱讀《論語》,特別是真正讀懂《論語》,非常重要。作為經書的一種,閱讀《論語》必須遵循閱讀經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在這方面,清代考據家兼思想家戴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在《與是仲明論學書》的信中說:「僕自少時家貧,不獲親師,聞聖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經示後之人,求其一經,啟而讀之,茫茫然無覺。尋思之久,計於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論語》有感(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張恩恩這是大約2009年前後的一篇舊文,一共有二十章,今分為兩部分來獻醜,真誠期待各位讀者的批評指正。序 《論語》博大精深,自非我輩所解。然常讀之,亦有所想,故摘每章一節,且以私見述之。自知淺薄,胡言亂語,不成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