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句...

2021-01-10 澎湃新聞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全民學國學」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進行集中學習、日常學習、周交流和月評比等學習方式,特別是領導幹部帶頭領學,發表詩詞,集體誦讀經典。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

學國學可以涵育我們的性情,懂得為人之道的真諦;可以幫我們重塑道德價值、提振人文精神。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增長我們的智慧,還能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

值得收藏的中國古代經典名言100句,激勵你的成長。下面就是小編為你分享的中國古代經典勵志名言100句的內容,希望你會喜歡!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知緣齋主人。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幹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編 輯:李 強

■初 審:李朝雷

■終 審:何海軍

■郵 箱:cxgajzzc@126.com

掃描二維碼

關注「平安磁縣「

原標題:《【磁縣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句(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潤典南岸國學研究院第一批100堂國學線上課程即將上線啦!
    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教育20多年,先後在全國機關、學校、部隊、企業、社區講授國學達500多場次,受課者超過10萬人次。第二篇 孩子學習國學的好處有哪些?第三篇 什麼是國學?國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孩子應該誦讀哪些國學經典?第四篇 家長怎樣指導孩子讀好國學經典?第五篇 古代家長對孩子學習國學有哪些基本要求?第六篇 古代聖賢學習國學有哪些主要方法?第七篇 我國古代名門望族通過家訓怎樣教育培養孩子的?第八篇 我國古代優秀家長重點培養孩子哪些禮德?第九篇 我國古代家長重點培養孩子哪些孝德?
  • 國學經典著作眾多,除了經史子集四部外,國學還涵蓋這些內容
    中國國學經典名著眾多,主要是從春秋戰國這個時期開始,幾千年來,各個時期的名家先哲們不斷完善補充,最終形成中華民族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一、國學經典分類傳統國學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先秦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國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名著,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技、蒙學等。這其中既有《大學》、《詩經》等短篇名作,也有《史記》、《資治通鑑》等宏章巨製。它既是廣大文史愛好者的必讀書目,也是每個當代中國人都應該了解的內容。
  • 福州金橋學校國學經典潤澤百家 蒙以養正果行育德
    攜手國學經典,與聖賢相伴同行。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偉大結晶和偉大承載,國學經典浸潤家庭,是國學經典傳播的一大創舉。為普及國學教育、建設書香家庭,也為了更好發揮金橋教育特色優勢,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 「北京大學國學與國醫班」正式啟動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 (崔元苑)近日,由北京大學哲學系與北京博愛堂中醫藥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國學與國醫班」正式啟動。本班的核心課程分為國學經典課程、國醫經典課程兩部分。國學經典課程主要以講解《周易本義》、《四書》、《道德經》、《金剛經》儒釋道經典為主。國醫經典課程使用《國醫十三經》作為本班專用教材。本班將邀請國學、國醫領域著名專家學者授課。
  • 傅佩榮的「國學」生意
    翻開這位「國學大師」的履歷,其「主要作品」介紹裡,多少帶有「心靈雞湯」的味道:《傅佩榮談人生:易經與人生》、《傅佩榮談人生:心的旅程》、《向孟子問道》、《向孔門弟子解智慧》……  他給「國學熱」定了個30年計劃,「從普遍推廣,到回到經典,最終改善生命」。「改革開放經濟要搞30年,搞文化30年最起碼。」
  • 走進國學五行香韻 舜緣文化張詩苓國學沙龍圓滿落幕
    據了解舜緣文化國學老師張詩苓於2019年8月舉行「走進國學--五行香韻」線下國學沙龍交流會。  本期舜緣文化國學沙龍交流會旨在老師與學員們共同探討國學周易智慧,採用靜坐方式授課。
  • 2020年鼠寶寶取名:那些藏在國學經典裡的好名字,值得細品
    《論語》的包羅萬象,《孟子》的純粹宏博,《大學》的簡約深刻,《尚書》的古樸深奧等等,無數國學經典亙古流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相信很多人有這樣的感悟,文化素養高的人往往比較愛好國學,在生活中會保持低調謙遜的性格。這樣的父母為寶寶起的名字,往往比較有文化內涵。根據國學經典起的名字,一眼看上去也許並不驚豔,但是卻經得住細細品味與推敲。
  • 100道國學常識給孩子背!
    100道國學常識給孩子背!隨著教育學習的不斷深入,不難發現,古詩詞、經典國學等板塊的知識點已經越來越多的收納進了小學語文課本中,不論是經典古詩詞,還是文學常識或傳誦千古的佳句,都成了近年來中小學語文的重要考試內容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習也成為了進步的路徑之一。
  •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在哪裡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都是過於執相,著相了,佛也會變成魔國學大師南懷瑾: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 一句話概括280部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經典即是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盤點中國古代國學經典書籍,300部國學經典,用一句話概括,經,史,子,集,最全的國學經典目錄。經部十三經(13種)1.《周易》——領袖群經,神龍見首2.《尚書》——堯舜禹湯,昭如日月3.《詩經》——所謂天籟,在此一方4.
  • 三水國學│讀書不忘藏書人
    此外,佛家的《大藏經》、道家的《道藏》也都是各自學派的經典書籍的總集。金庸武俠中少林掃地僧在藏經樓中閱讀了約半個世紀的大藏經,黃裳飽讀了《萬壽道藏》之後悟出了《九陰真經》,這當然是誇張的藝術處理,卻也印證了這兩部經書之博大精深。本世紀初相關的學術機構啟動了《儒藏》的編撰工作,編撰工作的首席專家便是國學大師湯一介老先生。
  • 招生信息 | 2021春季線下招生進行中,少年國學院國學初階課程等你來!
    國學課程體系階段課程內容國學初階識韻知事詠史班文化班韻律班國學中階夫子有教哲思班《千字文》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啟蒙經典,僅用一千個漢字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輪廓,代表了傳統啟蒙教育的最高水平。3.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經典《千字文》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內容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歷史、人物掌故、典章制度、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是蒙學經典的經典,是古代的通識教育,孩子由此可以拓展知識視野,提升綜合素養。
  • 國學典籍為何分為經史子集?
    有學過或者了解過國學的朋友們一定對經史子集這樣的稱謂不陌生。那麼究竟為何,並且是從何時開始,國學的一應書籍被劃分為經史子集?經史子集又是各自包括哪一些內容呢?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經史子集的具體內容,再次簡單的介紹一下經史子集各自的含義。經,古人觀點:永恆真理,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恆久之至道"。也就是絕對真理。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中國現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中國知名的十大國學大師名單
    當代中國國學大師排名、中國現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近現代十大國學大師名單、中國知名的十大國學大師;  近現代十大國學大師名單: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
  • 國學經典智慧:中庸之道有多厲害,已然超出你的想像
    我們的國學經典,內容非常豐富,每一項都是博大精深。但是,如果選擇一項人生必學,我認為首選中庸之道。可以說,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超出你的想像。任何一個人每時每刻的言行,是否合格,中庸之道,都可以是評判的標準。換言之,只要學會中庸之道,你就會擁有高品質的人生。而且,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你說重要不?
  • 100句不可不知的國學經典名句!
    這些簡練的國學名句言近而意遠,滴水藏海地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譯:君子應該像天體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原來國學經典可以這樣取名字!
    下面一起來看看國學經典裡《孟子》、《論語》、《菜根譚》裡的好名字如何取吧?女孩篇念然出處: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評議-菜根譚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心念清靜明白,淡泊無欲,那麼天地也不能改變他。「念然」在文中所表達的情感是心念如是。心裡想的和做的都是一致的。
  • 31個出自國學經典,蘊藏人生智慧的男孩名字,讓你一見傾心
    並且,近幾年,國學熱盛行,越來越多的家長也選擇從中華名族古典文化中起名,那今天起名網就推薦一些出自國學經典、富有人生智慧的名字,快來看看吧!安之「安之」出自《荀子·非相》:「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
  • 臺商蕭永瑞分享國學精髓 養成自立立人成就人生贏家
    《國學經典讀本》為何進入全市中小校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品質?12日,蕭永瑞與家長、學生們分享了四篇經典國學文章的精髓,共同解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   哈佛「人生贏家」與中國優秀傳統相通   什麼樣的人,最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在讀書會的開始,蕭永瑞就提出一個廣大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