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端午,七夕……大家都知道,這些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而且由於古代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文化地位,所以周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也過這些節日,既然是中國傳統節日,那自然是用中國傳統曆法——農曆來定日期的了。
但是呢?辛亥革命之後,為跟隨世界潮流,我國官方是改用公曆(格列高利歷)了的,所以這就導致我國現狀是兩種曆法通行,正式紀事的時候用公曆,而一些民俗等方面,用的則是農曆。
越南,朝鮮,韓國也是一樣,過春節啊,中秋節啊和咱們是一樣的用農曆,當然,它們用的也都是公曆。
但是東亞還出了另一個奇葩,這就是日本,日本做了什麼呢?日本現在用公曆,這很正常;日本官方廢除了農曆,這也沒什麼。但問題是,日本人仍然喜歡過一些傳統節日,比如除夕,端午,七夕什麼的,但是!他們是按照公曆過的!
什麼意思呢?比如七夕吧,傳統的七夕是農曆七月初七,但日本人現在改在公曆七月七日過,日本大使館在前幾年還不開眼的在七月七日這天發了啥「浪漫七夕,歡迎中國遊客去旅遊」的宣傳,結果被罵得狗血淋頭,在中國七月七日是紀念「七七事變」的。
日本人用「除夕」這種詞來指公曆的12月31日,總覺得怪怪的
日本人是怎麼搞出這麼個不倫不類的東西的呢?
其實根源還是明治維新,歷史上,日本一直使用華夏曆法,並隨中國中原朝廷改換曆書,曾先後使用劉宋之元嘉歷、大唐之麟德歷(在日本叫做儀鳳歷)、大衍曆、五紀曆及宣明歷。但在明朝滅亡之後,日本開始使用日本本土編寫的貞享歷、寶曆歷、寬政歷及天保曆。
註:《天地明察》,日本作家衝方丁的時代小說,後影視化,描寫江戶時代前期圍棋棋士、天文歷學者澀川春海熱愛數學和天文,不甘坐享富貴。在機緣巧合下,他擔負起創造日本第一部曆法的大任的故事。
但是呢?1872年,明治維新四年後,日本政府廢除天保曆,改為使用西方格里曆,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和先進文明接軌嘛,但是呢?日本人把把各傳統節日的官方日期也改為西曆日子!這就比較怪異了。可能日本人比較腦子比較軸,做事情比較極端,想把農曆廢徹底。
但是呢?即使是日本這種比較軸的國家,也不可能把傳統曆法的影響全部消除,民間佔卜、算命和春分上墳仍依照天保曆;同時,雖然明治維新後官方不再使用舊曆,但民間習俗上仍保留從中國傳入的幹支紀年,但是每一年的幹支紀年起始以西曆為準。
對了,這裡要說一個可能很多人都容易弄錯的地方,中國民間習慣把公曆叫「陽曆」;農曆叫「陰曆」,其實這不準,我國的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日期按照陰曆算,但節氣是按照陽曆算的,這就是為什麼每年各個節氣日期幾乎都一樣的原因。
中國曆法中的「節氣」是陽曆
所以,節氣系統在日本曆法中仍然保留,不受影響。
那日本有沒有按照舊曆過的節日呢?也是有的,比如盂蘭盆節,這個節日大概就是中國的「中元」,傳統上,日本人在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進行,明治維新後,部分地區改為公曆7月13至16日,但也有些地區故意改為8月13至16日,接近舊曆的日子。
還有中秋,日本人習慣把中秋節稱為「十五夜」,這個是明治維新改用格里曆之後,日本本土極少數仍然依照農曆日期的節日之一,原因可能是這個節日和農業關係緊密,傳統的中秋節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所以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因為農作物時節不怎麼變,所以慶祝日期也不便改為公曆。
而且,日本也有些傳統的大戶人家,仍然習慣用公曆。
註:日本動畫《冰菓》截圖,女主人公千反田愛瑠家(大戶人家)仍然是用傳統曆法過一些節日。
可是,日本這種情況,老百姓真的還知道農曆嗎?這個嘛,和中國不太一樣,中國現在大多數日曆會同時標註兩種日期,但是日本於1910年起停止在官曆內並記舊曆,所以是只用公曆的,但目前日本國立天文臺每年2月都會發報的「暦要項」官報中仍有節氣和朔弦望等資料可供自行計算農曆。
其實我國也有段時期幹過類似日本的事情,這就是辛亥革命初期,國民曾經準備廢除農曆,在控制嚴密的廣東甚至「嚴禁商民慶賀舊年」,但導致「民多怨之」,效果不好,所以後來袁世凱上臺後就規範化了。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該呈文。於是,我國就有了「元旦」和「春節」兩種新年,有些外國人一開始還覺得莫名其妙,但中國人嘛早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