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情我必須坦白,對於《質量效應》系列來說,我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腦殘粉。所謂腦殘粉一般不容易冷靜的看待自己喜歡的作品,也正是因為如此,等到真正見到遊戲時,那種失望的感覺才會如此的強烈。
這裡的失望不是評價本身,而是我作為系列粉絲的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與更加美好的希望相關。這種希望的基礎是前三部《質量效應》那現象級的成功,這樣看來,前輩成功既成就了《質量效應:仙女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它最後的風評。
乏力的重啟
《質量效應》系列的前三部作品為一個巨型RPG建造好了幾乎全部所需的基礎,我們有了一個深邃而豐富的宇宙、許多極富個性的種族和一大群朋友。這些東西是系列後兩部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動力,事實上,《質量效應3》就是完全依附於前兩部作品構建起的粉絲群存在的一部作品,雖然在結尾處有些後繼無力,但無論如何,它都還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質量效應3》真正的問題是它極大的消耗了系列的情節資本,按照那個無論你怎麼選都和末日差不多的結局,銀河系離真的已經沒法混了,下一部作品只能搬遷到隔壁的仙女座另行發展。在《質量效應:仙女座》中,我們扮演的是在三部曲結局前就已經從銀河系出發了的移民船團的一員,自己和身邊的同儕都已經在冬眠倉裡沉睡了600年,無論家鄉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和仙女座無關。
許多老粉絲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上文的「無關」究竟達到了什麼地步,仙女座殖民隊伍的飛船發射日期是2185年,在同一年裡,我們的老朋友斜坡同學才被塞伯拉斯復活,《質量效應2》才算正式開始。所以,系列第二、第三部作品中發生的所有大事對仙女座諸君不僅沒有任何影響,他們甚至都未曾聽聞。
所以,《質量效應:仙女座》雖然在名義上繼承了系列的衣缽,但對於玩家們來說,這個世界的歷史書卻等於被撕掉了三分之二。沒有任何老隊友將在遊戲中出場,也幾乎沒有任何前作的情節元素在本作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仿佛是一次特別極端的離家出走,250萬光年的距離、600年的飛行時間讓任何重聚都變成了奢望。說到底,《質量效應:仙女座》固然是拿到了前作的遺產,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分到多少值錢的東西。
這樣的玩法也不是不能取得成功,但可惜的是,逆風的開局並不是《質量效應:仙女座》所要面臨的全部麻煩。
開放世界迷信
《質量效應》系列一直都有那麼一點開放世界的特徵,但本質上,這還是一個根紅苗正的RPG系列,且系列的前三部作品都和開放世界沒有半點關係。儘管緊湊而精緻的關卡與隨之而來的探索體驗是系列的一大特點,可《質量效應:仙女座》還是高調的擁抱了開放世界的理念。
這樣的事情EA和Bioware之前也幹過,上一個被動刀的是《龍騰世紀:審判》。不過那一次整容的結果比較成功,《龍騰世紀:審判》雖然依舊沒能尋回系列初代作品的高度,但至少無論是開放世界的部分還是RPG的部分,作品都完成得比較得體。尤其是遊戲的開放世界,其勃勃野心被隨後的幾個DLC拓展到了非常誇張的程度,與任何同類作品相比都有得一拼。
除了一些最核心的層面以外,《質量效應:仙女座》的許多機制看起來都更像是《龍騰世紀:審判》,而不是一部新的《質量效應》。原則上講這沒什麼不好,如果遊戲的各方面水平能夠達到《龍騰世紀:審判》的水平,那麼儘管有些玩家會感到不適應,它依然可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然而,就是在複製自己成功的時候,Bioware犯了一些不小的錯誤。
《質量效應:仙女座》的開放世界依然還能算得上是美麗,但它的美麗卻是稀薄的、空洞的,且在細節雕琢方面遠遠不如《龍騰世紀:審判》下得功夫深。遊戲中的幾張開放世界地圖在尺幅上都不算小,可在大多數情況下,開發者都沒有給我們帶來足夠有趣的東西來填補這些空間。大多數支線任務都是最陳舊、最廉價的那種跑腿,地圖上分布的一些有敵人的據點也大多是毫無情節的戰鬥(這些據點看起來也都差不多),且就連這些內容在播撒進遊戲那廣漠的世界中後都顯得特別稀有。
這對於一部開放世界遊戲來說是一處致命的缺陷,當年的《龍騰世紀:審判》就算有千般不好,可在這個方面實在是沒什麼可指摘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質量效應:仙女座》所有問題的一個縮影,那就是架子攤得特別的大,但卻沒有足夠的內容讓任何一個方面顯得足夠吸引人。更加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至少是在世界大小這個方面,遊戲的體量相比於《龍騰世紀:審判》甚至還做出了一些削減,照理說,工作量應該是更少些的。
遊戲的劇情故事(這也是《質量效應》系列最核心的立身之本)也掉進了同一個坑裡。《質量效應:仙女座》的故事原料(至少在量上)已經足以撐起一部優秀的續作,可在這個空曠的世界面前、在太多太多的注水內容面前,一切都被攤得非常稀薄。更何況,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質量效應:仙女座》並沒有在前作那裡繼承多少劇情遺產。儘管開發者早就有言在先,但知名角色的全部缺席恐怕對於最樂觀的那些粉絲來說也是個DEBUFF,更何況,就連最基本的設定,本作也丟掉了一大堆。
就說種族吧,本作中的登場種族比前作大大的縮水了,除了新增的幾個仙女座本土種族以外,來自銀河系的種族就剩下了人類、Asari(紫妞們)、Salarians、Turians和Krogan。系列中相當一部分最有趣的種族,至少在遊戲的本體中並沒有真正登場。比如說以我們既可愛又要強的Tali為代表的Quarian族(這在前作是可以推倒的好不好),在本作中就沒有登場,Quarian的老對手機械種族Geth也沒有登場,刺客大叔Thane所在的Drell族同樣沒有登場。在前作中基本沒有參與到主線劇情中的Elcor、Hanar和Volus等種族也都消失了。
這些種族為什麼沒來仙女座,遊戲也給出了原因。銀河系的四大主要種族分別建造了自己的殖民船,次要種族們本來都打算坐Quarian族的船來,但建造能讓許多擁有不同生理需求的種族都能使用的艦船不太容易,他們的工期延誤了,發射行動只得因此推遲。
考慮到我們都知道銀河系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情,這夥人有極高的概率,我們以後也見不到了。當然,如果要出DLC的話,這倒是看起來最好的一個題材。
總而言之,對於許多《質量效應》系列的粉絲來說,《質量效應:仙女座》都將是一部熟悉而溫暖,卻又寡淡而乏味的作品。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質量效應:仙女座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