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策略:龍頭抱團股大跌,是市場風格轉換還是牛市中的調整?

2021-01-09 乾坤般若財經
賺了指數,虧了錢

龍頭抱團股今日大跌,是市場風格轉換還是牛市中的調整?

機構核心抱團股部分名單

最近財經市場比較熱門的話題是指數大漲,個股虧錢,特別是小票自從去年底機構發動順行情以來基本都調整了20-30%,有專家表示慢牛不代表所有股票都漲,特別是在註冊制下,目前是結構性牛市,必須擁抱核心資產,廣大股民卻表示相當的不滿,認為造成指數大漲,個股大跌這種情況是機構抱團所致,是嚴重的操縱市場行為,孰是孰非,留給時間來判定。當然,指數大漲也有很多開心者,廣大基民喜笑顏開,表示去年買了基金都大賺,這些拿高薪的基金經理終於幹了回人事。

就在大家還在熱烈討論抱團股是否要漲到春節時,今日指數開盤後,近日連續大漲的板塊和龍頭股開始大幅調整,而長時間調整的科技小票開始企穩反彈,白酒、新能源、軍工等熱門板塊抱團股都大幅下跌,雖然各自影響的因素都不同,有人說今天的走勢是市場風格開始轉換,也有人說抱團股都是機構持有,不會輕易離場,只是牛市中的調整,勸大家不要和趨勢做對,那麼今天的調整到底是市場風格轉換的預警還是牛市中的調整了?

基金暫停大額申購,是主動還是被動?

基金暫停申購

今日引發機構抱團股大幅殺跌的主要原因是有兩則突發的消息,一是不少基金開始有意控制基金規模,二是消費類基金髮行受阻的傳聞。

從媒體新聞看,很多基金開始限制申購規模,如易方達基金由單日單個基金帳戶累計申購不應超過100萬調整為不應超過10萬元,今日基金控制規模的消息到底是管理層的授意還是基金主動為之,請各位自己判斷。

第二則消息是對白酒消費板塊打擊比較大的消費基金受阻傳聞,媒體稱被某些知情人士否認,各位也還是請自己判斷,某些知情人士是誰。

新股民比較愛買基金,老股民喜歡自己搞,那買基金和買股票到底有啥區別,其實本質也沒啥區別,散戶買股票,每個人按自己方法去選股,而基金是老百姓把錢交給基金經理去操作,本質也是拿老百姓的錢去買股票,只是這些基金經理有信息優勢和資金優勢,更重要的是大家私下可以結成利益共同體,抱團只是大家比較方便的說法而已。

今年行情比較特別,疫情爆發,各個行業都受影響,基金抱團只買行業龍頭,發了基金也買行業龍頭,機構普遍有個股票池,上名單的才買,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機構抱團股大幅上漲後的出貨問題怎麼辦,一是這些基金必須找來接盤俠,如果這些抱團股未來無法找到接盤俠話,也就是A股的散戶打死不投降的話,那麼第二種方法是拿後買的基民的錢為前買的基民抬轎子這條路了,目前,基金賺了大錢,加上媒體大吹特吹,基金髮行這幾日也是相當火爆,但是如果有一天宏觀環境發生變化,基金後續發行出了問題,沒了後續彈藥,那麼這些龍頭股還有什麼情況發生,不得而知。

正因為如此,管理層也覺得基金這樣搞,風險開始有點大了,我們要的是慢牛,不是快牛,慢牛的意思是第一要慢慢漲,第二不能吃獨食,大家怎麼也要輪漲一下,當然也有人認為管理層註冊制的本意就是把資金趕向優質股,而把其他小票,特別是垃圾股驅離市場,管理層到底是什麼戰略意圖,這個我們普通人很難知道,我們只有從政策動向來判斷,今天的基金限制發行規模可以一窺全豹。

案例分析:美股「漂亮50」故事,他山之石

漂亮50前後走勢

華爾街有句名言,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只有永遠的利益。我們記得美股曾經有過一段「漂亮50」的故事,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股歷史上也曾有過一段時期,機構和投資者特別喜愛大市值、盈利穩定、集中於大消費行業龍頭公司,共同演繹了著名的「漂亮50」行情,從市值和利潤角度看,「漂亮50」多為當時美股行業龍頭公司,是不是和現在的情況有點相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股「漂亮50」行情興起的背後,宏觀和微觀環境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最後又是什麼因素出現導致「漂亮50」泡沫行情破裂,從超長周期角度看,在投資上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嗎?

1. 宏觀經濟階段開始企穩

2. 貨幣政策寬鬆

3. 長期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抬升

4. 人口結構變化,戰後嬰兒潮帶來年輕人口比例提升,推動新一代消費需求

5. 以養老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佔比增加,價值投資受到投資人和機構的推崇

6. 人均GDP上行帶來消費升級和行業集中度提升改善盈利預期

7. "漂亮50」個股具備顯著盈利穩定性以及ROE長期高於標普500獲得估值溢價

但在70年代後期和整個80年代時期,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新的宏觀環境出現,「漂亮50」估值泡沫開始崩潰,長期表現不佳,「漂亮50」被機構和投資人拋棄,取而代之的心歡是小型科技股,80年代後由於新技術周期的興起,成長作為新興的趨勢力量成為了新的「漂亮50」,新的不來舊的不去。

1. 通脹陰霾再現,,前期大幅的財政赤字和信貸擴張積聚高通脹泡沫

2. 1973年全球主要市場經濟國家轉向浮動匯率,美元再次大幅貶值

3. 石油危機進一步加劇通脹惡化,抬升原材料成本,同時改變部分消費者偏好

4. 盈利不再穩定,盈利增速和ROE大幅下行

5. 估值在後期太高和泡沫化

投資悟語: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只有永遠的利益

金剛經: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佛日: 世事輪迴,因緣際會,一切皆有定數。就好比一個杯子在正常溫度下,它是一個杯子,當溫度達到1000度時候,他就變成了空氣,當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一切都會隨風而去,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只有空氣和陽光還有心中的那個神是永恆的。

有人說茅臺我會持有一輩子都不賣,當然茅臺酒有其當前特殊的環境,大家其實都懂的,這裡就不說了,都是中國人,當有一天這樣的環境在中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也許要經歷很長或好幾代人,或許後人會說以前這些人是不是有病,那其實就是一杯水和一把糧食而已,至於要這麼貴嗎,就像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投機一樣,那時的人們對鬱金香產生了狂熱,鬱金香不再是其內在的觀賞價值,而被人們賦予了不切實際的虛榮含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東西都會回歸其基本價值。

指數如今已經被某些個股綁架,完全失去參考意義,可能只是指數大漲,你的手中的個股跌停,或指數大跌,你手中的個股漲停。

對於目前這種一九行情,有散戶表示實在虧得受不了,註冊制下,科技小票沒啥機會了,今日終於割肉離場解脫,但也不少散戶表示打死都不會割肉,讓機構在高位上自己玩自己的票,市場風格會轉換的,便宜才是硬道理,各位朋友,大家是怎麼看的。

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白酒股大跌抱團股散夥?不少資金卻在逢跌抄底
    值得注意的是,1月11日早盤,市場風格出現明顯轉換,機構抱團的白酒、新能源板塊出現大跌,而科技、金融股反彈。當天,開盤10分鐘後,白酒指數(884705.WI)一度大跌近6%;新能源指數(884035.WI)一度大跌超4%。但很快貴州茅臺單騎救主。
  • 「兩會」時間或催熱創藍籌 市場押注風格轉換拐點
    每逢兩會,其間傳遞出的熱點概念都會被市場迅速捕捉。而市場對於此次全國兩會推動改革的預期更為積極,部分市場人士預判兩會期間的提案和內容有望為經濟改革注入更多的活力、動力。短期A股市場尤其是創業板有望進一步提振,風格轉變或提前啟動。
  • A股猛漲100點 這一板塊被兩大基金減持,風格徹底轉換?後市怎麼走?
    那麼,上周連續走弱的市場為何突然爆發,風格是否徹底轉換,科技股的大戲還有嗎?A股大反攻上周末的時候,還有一些知名分析師指出,市場可能要調整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估值修復還沒有結束。這話一出口,預期就給打滿了。本周一,A股全線大反攻,截至收盤,市場全線上漲。兩市上漲股票家數為3532家,下跌家數則為318家,漲跌比超過9:1。
  • 市場評論 | 滬指創指背道而馳,二八風格轉換開啟?
    在周二市場熱點全面開花之後,周三A股市場的走勢可謂頗有看點,上證指數盤中強勢創出近期新高后回落,而創業板指數則是創出近期新低之後出現大幅回升,走勢可謂涇渭分明。在這樣的市場分歧之中,兩市成交量攀升至6000億元以上,市場人氣較為高漲,這是否意味著後續股指就將出現風格轉化了呢?
  • 抱團股集體回調,倒車接人還是崩盤先兆?
    茅臺帶頭殺跌,熱門股集體大跳水前期釀酒、軍工、光伏、鋰電池等熱門板塊今日集體迎來調整。白酒板塊中,貴州茅臺收盤跌2.34%,五糧液、瀘州老窖均跌超3%,洋河股份跌超5%。新能源板塊也迎來回調,1400億巨頭恩捷股份盤中一度跌停,寧德時代跌幅超2%。
  • 1月15日基金大跌,2021年還能繼續買基金嗎?
    可是,2021年一波開門紅後,1月15日出現個別基金大跌,再次引起了多人的「恐慌情緒」,心想2021年基金行情是否會迎來熊市?還能繼續買基金嗎?我認為:不論是股票還是基金,都還是稍微需要點耐心,但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倉位,進入市場,風險意識永遠放在第一位,我不建議你再和之前一樣盲目購買基金。一、先來說說:1月15日基金下跌都有哪些現象是你沒看透的?
  • 1月12日盤前重要市場新聞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1月12日盤前重要市場新聞 來源:上海證券報>>機構抱團引發靈魂拷問:核心資產的投資邏輯鏈到底有多長?2021年伊始,白酒、新能源等板塊帶頭上漲,將「一九」行情演繹到了極致,並在市場中再度引發機構抱團之辯。
  • 盤後機構策略:市場向下空間有限回調即是機會 關注高確定性超跌品種
    來源:證券時報網和信投顧指出,整體看,市場風格切換尚未成功,雖然部分資金高低位切換明顯,但題材的持續性較差,且機構抱團行情有回暖跡象,市場處於混沌期,技術層面看,滬指盤中跌破10天線,尾盤拉升收復,最終收十字星,短期來看,多空雙方達到平衡,但滬指的60分鐘的背離結構尚未改善,且隨著
  • 滬指重返3000點,房地產大漲醫藥大跌,市場風格要切換嗎?
    對此,杭州斌諾資產總經理劉亮認為:「滬指突破3000點,我們認為是市場的合力,在中小創連番表現帶動市場人氣後,權重板塊尤其是銀行、地產借央行下調利率的利好,一舉放量突破3000點。」  與此同時,加倉還是減倉再次成為投資者面對的問題。    糾結中的投資者,可以參考一下機構和知名投資者的觀點。
  • 蜀黍說市|固態電池嚇倒一大片 機構抱團股要歇氣了嗎?
    今天市場最典型的特徵,就是機構抱團股紛紛倒下,有色板塊裡的神火股份、錫業股份、雲鋁股份、洛陽鉬業這些以前蹭蹭蹭往上漲的股票,今天全崩了!煤炭、軍工、化工、鋼鐵、食品飲料等板塊裡的龍頭股,也是機構抱團股,今天也競相崩了!一句話,機構抱團股崩了!
  • 周四瞄準1大領漲龍頭(翻倍)
    市場之狂熱、行情之激烈、心潮之澎湃已經無需多言。既有穿雲大陽線,便是無數千軍萬馬來相見。大勢已定,就看你如何抉擇。是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是一笑而過空餘恨還是橫刀立馬親臨其中?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文末有福利,添加微信【lsw6952】,即可免費領牛股)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 這四路資金輾轉騰挪爭奪市場風口!
    這段時間抱團股的強勢,其實是貨幣政策在股市當中的反映。對於外資來講,其資金成本更低,而增速優異的標的更少。外資和內資機構合力促成了抱團股的持續堅挺。在市場沒有出現牛轉熊之前,這種格局不會輕易地打破,但是市場的聰明資金並不會一味追高抱團股。國元證券表示,中期來看,在政策相對寬鬆,外資持續流入和基本面向好的背景下,我們判斷指數將繼續整體呈震蕩向上的走勢。
  • 3600點,市場聚焦三大分歧 抱團股何時無以為繼?
    至於短期行情,比如周五MLF操作之後,市場是超預期上漲還是走出利好落地衝高回落的劇本,市場分歧則更加大。抱團股何時無以為繼?中字頭暴漲給價值股帶來一絲曙光,但對於整個市場廣度並沒有絲毫改善。機構抱團龍頭,龍頭股價不斷上漲,反而來基金漲幅顯著,不斷吸引著基民參與基金投資,機構融了基民的錢,再度加倉了原有核心龍頭票,再度刺激股價不斷上漲,再度刺激基金上漲,不斷形成正循環……2021年是機構主導的牛市,
  • 可轉換債券市場發展研究
    當時,只有一些分散在全世界的可轉換債券投資基金和對衝基金才會專注於可轉換債券。然而在如今,全球範圍內可轉換債券市場的發展,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並且日趨成熟和繁榮。表9列出了部分國家(地區)可轉換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規模及其比值,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可轉換債券市場不僅規模上明顯落後於其它國家(地區),而且相對股票市場的發展也滯後了。
  • 歷年年度策略反思:市場看對的與看錯的
    但歷史經驗顯示,一致預期並不一定都會兌現,市場可能會看對,也可能看錯,與其直接相信市場一致預期,釐清一致預期背後的邏輯則更為重要。本文通過反思歷年年度策略的一致預期與實際情況,主要得到了以下幾點結論。,開啟了A股五年熊市之後的第一個牛市周期。
  • 崔紅建:2021年會很像2010年 市場還是牛市、結構比倉位更重要
    來源:聰明投資者百億私募石鋒資產崔紅建:2021年會很像2010年,市場還是牛市,結構比倉位更重要「中國並不是一個牛短熊長的市場,它實際上是一個牛長熊短的市場。」「縱觀這15年的A股市場以後你會發現,真正的熊市就三年,2008年,2011年,還有2018年,它是沒有任何結構性機會,是完全的大熊市。說明一個什麼問題?
  • 2018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8年股市是牛市嗎?
    在我們的市場中,慢慢的讓大家看到了這種趨勢與走勢。  2018年的走勢有很多的因素產生,有經濟因素,有槓桿、有質押、有信譽減值等很多因素,加上外圍的一些經濟因素影響,2018年股市走的是很情緒化。所以說2018年的走勢是連續性的,我今天說這個意思,我是說過去了。從3個50和滬深300的指數我們可以看得出來,ABC運線上面的大三浪已經走完。
  • 機構抱團股次年表現如何?
    近年來,伴隨資本市場一系列頂層制度設計、市場微觀結構的演變,以及宏觀經濟環境與上市公司不同板塊間企業盈利強弱對比的變化,機構持股的一致性日益提升,從而導致機構抱團現象顯著。因為機構抱團股往往是上一年度的熱點板塊,人氣爆棚,行情漲幅較大,恐高心理下,投資者難免會擔心機構可能對熱門股進行倉位調整,從而引發下一年度這類個股的跑輸大盤。那麼真實的歷史情況如何?機構抱團股來年是否一定走弱?本期我們對此進行研究。我們基於公募基金季報重倉股數據,首先對機構抱團個股進行定義。
  • 兩連陰性質及會否出現類似去年7月16日大跌
    現在看,指數從上周五起已收出兩連陰,今天跌幅比上周五擴大,滬指一度大跌50餘點。滬深指數兩連陰是什麼性質?預示行情已中線見頂,或僅為短期調整?我認為,這次指數走勢還是挺符合技術規範的,1月5日有效站上關鍵點3453,說明去年7月13日以來長達5個月以上的震蕩趨勢結束,即滬指1月5日構成了有效突破,各大指數2021年、2022年中線上漲空間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