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1—
同行非敵國、船大不佔海。
第一個,關於對手的故事。
有一對夫妻,兩個人總是吵架,吵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
於是,他們去找治療師幫忙。說: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吵起來就沒完沒了,誓不罷休?
太痛苦了,快幫幫我們吧。
......」
治療師聽完這個事後,就問了一個問題:
「你們說了這麼多,但我還是不知道你們是怎麼吵架的,這可讓我怎麼幫你們。
要不,你們吵一次,給我看看?」
這對夫婦,面面相覷。說:「在這裡不是很有感覺,吵不太出來。」
於是,治療師拿了一個小型錄音機(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給他們,說,
「你們把它帶回家,接下來一個月,只要你們想吵架的時候,就記得錄下來。這樣,我聽完你們是怎麼吵架,我就可以幫你們做一些調整了。」
一個月後。
這對夫妻說:
「對不起,我們沒完成任務。
因為這一個月,我們無數次想吵架的時候,另一個人馬上說,等一下,我去拿錄音機。
等他拿來的時候,按下錄音鍵。我們倆卻怎麼也吵不起來,先是面面相覷,然後哈哈大笑結束。」
為什麼?
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錄音機,因為它的加入,改變了夫妻兩個人的關係。
當其中一個人按下按鈕的時候,他們兩個,從原本的吵架的對手,變成了合作表演吵架的Partner了。
他們從對手,變成了合作夥伴。
這就是改變合作關係的力量。
— —
商業世界中,很多人把同行當作對手,目標總是打敗對手,滿眼都是零和博弈,打敗這個,就想著打敗下一個。
一旦缺少了對手,他會不知所措,六神無主。
這哪是缺少對手,這是缺少那個小小的錄音機。
試著打開自己,不要總想只有一鍋飯,別人吃了,你就沒有。
你要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但更重要的是,你還要想著田裡的,和同行一起把田裡的果實做大。
同行非敵國、船大不佔海。
—2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第二個,關於遊戲的故事。
去親戚家做客,熱情的對方長輩,反覆勸你吃蘋果,在你很認真的表示自己不餓,不想吃蘋果後。
長輩一邊說著「你別客氣」,一邊還是把蘋果削好皮,最後遞到你手裡。
沒辦法,你只好接過來吃。
這件事很有趣,也是很常見的一個生活中場景。
如果,這時有人問你,明明你不想吃蘋果,最後怎麼還吃了?
你可能會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
為什麼會這樣?
李松蔚老師指出,那是因為,只要你邁入對方的家門,不知不覺,你們就開啟了一場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你扮演了一個懂事的客人角色,那位長輩扮演了一個懂事的主人角色。
你們遵循的遊戲規則是,都給對方懂事禮貌的印象。
什麼是懂事的主人?
客人說不要吃,就真不給吃了嗎?
不是的。那是客人客氣。要再讓一讓。
如果還不吃,就算了?
不是的,要把蘋果削了皮遞給客人。
這才是一個懂事、好客的主人應該做的事。那懂事的客人呢?
因為真不餓,不想吃,主人削了皮你也不接嗎?
不是的。那太不禮貌了,不給面子了。你只能接過來。
這才是一個懂事、懂禮貌的客人應該做的事,即使背負「太客氣」的印象。
你看,在這個例子中,主人家是蘋果多的吃不完嗎?你是真的太客氣了嗎?
不是的。
只不過,你們在這個場景裡,在這個遊戲中,分別不由自主地扮演了懂事的主人和懂事的客人的角色。
你們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
商業職場中,有太多場景,會讓我們不知不覺進入了一個遊戲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角色能降低決策複雜度,讓我們獲得成就、心理快感、避免衝突。
但是遊戲,也會讓我們不知不覺會按照遊戲腳本進行下去。
所以,作為管理者,首先你要覺察遊戲,並在必要的時候,跳出遊戲,打破遊戲。
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你的團隊,你的下屬。(了解更多內容,可以點擊閱讀:《6個,人間遊戲;6個,破局之法。》)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3—
我的不幸,撒了謊。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在房間裡摸牆的遊戲。
是房間裡摸牆,不是摸象。
假設你和幾個人在一個大房間裡一起玩這個遊戲。
遊戲開始前,你們都把眼睛蒙上,然後各自轉幾圈後,遊戲開始。
這時,你們可以往任意的一個方向走。
如果你摸到了牆,就達成了目標,摘下眼罩,看別人繼續玩。
但是如果你碰到了其他人,那麼你就要把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跟著他走了。
直到,你前面的人摸到了牆,你們才一起達成目標。
很簡單的一個遊戲。
你只要摸到牆,或者你的隊伍裡的領頭人摸到牆就行。
但是,你仔細想,心理模擬下這個遊戲。
你可能會發現,這個遊戲有個Bug。
那就是,如果你的隊伍超過3人,那麼就有可能你們的隊伍形成了一個圓。
假設甲乙丙,三個人,甲的雙手搭在乙的肩膀上,甲跟著乙走;
乙的雙手搭在丙的肩膀上,乙跟著丙走;
丙的雙手搭在甲的肩膀上,丙跟著甲走。
他們開始轉圈。
然後,你們就一直這樣轉下去,轉到天荒地老。
並且,心裡還在埋怨著前面的人,怎麼回事,咋還沒摸到牆。
你看,你們在那轉圈,是不是每個人都在遵循規則。
所有人都沒有犯錯,都在做正確的事,但是結果卻錯了。
— —
商業世界裡,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事。
明明,你做對了所有的事,但是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
就比如,你在研究產品戰略,組織戰略。
有人對你說,研究什麼戰略,戰略都是那些成功人士,對自己過去路徑的總結和美化。
你看,我哪有什麼戰略,不也走到現在了。
蒙眼狂奔,殺出一條血路,就是我的戰略。
你怎麼回答?
你可以說:
你的成功撒了謊。
以終為始,才能大概率成功。
我祝福你,但是你的成功,不能複製到別的公司。
你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你做對了所有的事情,卻依然錯失城池。
有人勸你:你還不如什麼都不做呢。
我勸你踏踏實實做人,找份安穩工作得了。
你怎麼回答?
你可以說:
我的不幸,撒了謊。
我相信正確的事情只有重複做,才能成功。
—4 —
眼睜睜看著你把事做砸。
第四個,是關於帶下屬的故事。
李松蔚老師講,他會給年輕的諮詢師做督導。(督導是指,年輕諮詢師有搞不定的時候來找李松蔚老師尋求幫助。)
有一次,一個年輕諮詢師遇到困難,來找李松蔚老師尋求幫助。
李松蔚老師聽後,給了那個諮詢師一個建議,告知他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諮詢師聽後說,這個辦法我已經用過了,不行。
於是,李松蔚老師就又給了個建議,告訴他,那你換這種辦法試試。
他說,這個辦法也試過了,不行的。
李松蔚老師意識到,這時候,無論給他什麼建議,他都會找出一個我的建議不合適的理由。
他不是來解決問題的,他是來證明他遇到的困難有多大,他自己有多不容易的。
那接下來怎麼辦?繼續再給他建議嗎?
不會的。
李松蔚老師直接兩手一攤,對他說,如果這樣,那我也沒辦法了。
這時,那位諮詢師先是一愣,然後說,老師,你別這麼快放棄,你肯定有辦法的,你再幫我想想。
李松蔚老師說,我真沒辦法了,辦法剛才都說了,你也試了,都不行,無效的。
這時,那位諮詢師說,也不是完全無效,其實也有點效果的。
然後,開始主動想辦法,來問李松蔚老師看看這樣行不行。
這時,你看,這位諮詢師已經,從證明自己多麼不容易,變成了面對問題開始找解決方案了。
— —
聽完李松蔚老師和他帶的年輕諮詢師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我曾經一位領導,老華。
有一次,我寫了一份很重要的報告,需要老華審核。
寫好一版,發給老華。
過了不久,收到老華提的很多意見,但是隻字不改。
我只能根據意見,繼續改。再發給他。
然後,又收到他提的很多意見。但,還是隻字不改。
我咬咬牙,繼續改。
就這樣,來來回回,為了一份報告。我們兩個在辦公室,一直改、一直改、一直改。
最終改到了第二天早上7點。
才通過。
— —
在這兩個故事裡。
李松蔚老師和老華,面對不成熟的下屬,用了不同的方法,幫助下屬獨立成長。
也許,有人覺得李松蔚老師是不負責任,向你請教,你怎麼可以兩手一攤呢。
但如果,我是那位諮詢師,我會非常感謝李松蔚老師。
感謝他幫我成長。
就像,也許有人會覺得老華也是有病。
他明明可以自己改完,然後回家。可是他卻花了整整一夜,眼睜睜地看著我把事情做砸。
但我,卻充滿感激。
我每一次做砸之後,他提的意見,付出的時間,都是對我的投資,讓我積少成多,慢慢成熟。
感謝李松蔚老師,感謝老華。
—5 —
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
第五個故事,是送給職場新人的故事。
李松蔚老師說他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時候,讓同學分組去做些項目,最終提交個報告給他。
但是有一個小組,過了截止日期才提交報告。
於是,他就給這個小組的同學扣了分。
這時,其中一個組員就來找李松蔚老師理論來了,說,
「老師你這樣不公平,我已經很早就把我負責的那部分給到組長了。
是組長整合完提交的太遲了,我又沒錯,明明是組長錯了。」
為什麼要扣我分?
聽起來也有道理。但我最終還是會扣他的分。
— —
為什麼?
小孩子才講對錯,成年人要做的是,不是抱怨,而是和團隊一起解決最終問題。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一個團隊沒有按時交報告,那麼是這個團隊整體的責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我還是扣了他的分。
這樣,在以後的小組項目中,如果組長再耽誤時間,他就學會了去提醒、催促組長。
有時候,我們在培養一個職場新人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們明白不能只滿足於自己不犯錯。
讓他們明白,他們是在一個團隊裡,每個人能承擔多少責任,就承擔多少。
最終的目標是,是把事辦好。
這才是一個團隊: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