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在不少地方看到過這樣的新聞:「XX光年外發現一顆超級地球,環境惡劣,科學家認為不可能存在生命」。都說是超級地球了,為什麼還不可能存在生命,說到底這裡的「超級」究竟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個問題。
英語命名者出來挨打
話說其實英語起名字的時候非常隨意,比如說「人造衛星」的英語叫 artificial(人造的) satellite(衛星),那麼satellite就是衛星的意思嘍?既然這樣話,「木衛二」的英語要怎麼說呢,是不是The second(第二個)satellite of Jupiter(木星)?不是,在英語中會直接叫它的名字歐羅巴(Europa)。
那如果我們想說「木衛二是木星的衛星」應該怎麼翻譯呢?「Europa is a satellite of Jupiter」?不對不對,satellite 是專指人造的衛星,如果是天然形成的話,用的單詞是「Moon」。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了,Moon不是月亮麼?對,就是月亮,它本來的意思也就是月亮,但是它同時可以表達衛星的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翻譯「Europa is a moon of Jupiter」時,可千萬不要翻譯成「歐羅巴是朱庇特的一個月亮」(歐羅巴和朱庇特都是神話人物的名字)。
你看,因為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所以就直接將這個單詞用於其它行星的衛星上了,所以在英語的世界中有無數個「月亮」,西方天空上的「月亮」再也不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小可愛了(抱緊漢語)……
一樣的道理,地球——Earth,這個單詞在英語中原來的意思是指大地或者泥土。後來在發現大地是個球體後就直接把意義進行拓展,變成了地球的意思。你看我們中文雖然也稱「地」,但是好歹還加了個「球」,他們倒是非常隨便,直接借用。
只要是巖石行星都叫「地球」
所以根據西方人的尿性,自然不會停止將這個詞的意義向外擴展——在天文學中,英語將所有的巖石行星都稱之為Earth,所以這個「Super Earth」本意並不是超級地球,而是超級巖石行星(也叫類地行星)。
那這個「超級」又是幾個意思呢?沒什麼意思,就像日本人特別喜歡「奧義」、「超必殺」之類的詞彙一樣,英語也特別喜歡簡單粗暴的疊加,地球這麼大的就叫Earth,那大概介於5~10倍地球質量的巖石行星就叫Super Earth,再大的呢?就叫Mega Earth(巨無霸巖石行星)。
也就是說,這個「超級地球」只是質量與形態和地球的粗暴比較而已,與我們以為的「地球特徵」毫無關係,既不一定有生命存在,也不一定有怡人的環境,更別說外觀與地球類似了。這些行星大多擁有對生命相當不友好的環境,是因為要獲得一個比較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本來概率就很低。
什麼是巖石行星
好,那麼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釋清楚——什麼是巖石行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八大行星的比例,就會很明顯地發現它們分為兩大陣營——以 木土天海 組成的「巨行星方隊」 與 水金地火 組成的「普通行星方隊」。
那麼為什麼它體型間的差距會如此巨大呢?因為巨行星都是氣體行星,它們的主要組成成分是氫和氦,比如木星,它是由75%的氫和25%的氦組成,其它元素加起來不足1%。
宇宙的元素組成大約是90%的氫和8%的氦,其它的元素大概佔1%多一點兒,也就是說木星的元素與宇宙平均值差距不大。這是因為太陽系在形成之初是一個巨大氣團,它其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因引力聚集在了中心,也就是太陽,極少量初始角速度非常快的灰塵與氣體沒來得及掉入中間太陽就已經完成了,於是這些物質構成了行星。
離太陽比較近的灰塵就是我們前面的「四小」行星,因為引力太小且與太陽距離太近,劇烈的太陽風把軌道周圍與行星表面的氫全都剝離了,所以這些行星會露出堅固的固態物質,也就是巖石行星。而外層的行星可以將軌道上的所有氫原子捕獲,且捕獲的越多行星內的對流就越大,可以形成越強的磁場保護氣體不逃逸,所以它們都是擁有一個極小重核元素組成核心的氣體巨無霸。
氣體行星是絕對沒有可能產生生命的,它極度缺乏生命必須的元素,而且因為距離恆星太遠,通常十分寒冷。距離太陽最近的木星表面溫度只有-148℃,最遠的海王星甚至因為溫度太低氣體都被凍上了,成為了太陽系獨一無二的「冰巨星」
因此對地外生命的探索當然得先從尋找巖石行星開始,只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聽說發現「超級地球」也別高興的太早了,生命什麼的八字還沒一撇呢。
我是酋知魚,一個不水稿的科學創作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