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預測將月亮成為太陰指女人,女人月經時間與月亮盈虧時間基本上是一致的,月亮同月經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1、行經時間與月亮盈虧時間的一致性。一切生命活動都是有節律的,人體的生理過程也同樣具有節律性,中醫則是從月亮的盈虧和圓缺來認識人體氣血、經脈虛實時間節律的。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氣血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在《靈樞·歲露》中也有類似記載:「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人體氣血在月亮圓滿時最充盈。而氣血是月經來潮的物質基礎,只有氣血充盈,由滿而溢,月經才能來潮。由此可以推斷,正常的行經時間當在月滿左右,這一推斷與調查所發現的,行經時間在月滿和月滿前後為高峰,且呈正態分布的結果是相符合的。因此說,行經時間與月亮盈虧時間的一致性,是人類女性與自然相適應的一種生理節律現象,即所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婦女的行經時間不但與月亮盈虧在時間節律上相一致,而且其月經周期與月球運行周期在周期長度上也是相一致的。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張景嶽在《婦人規》中也這樣說:「女體屬陰,其氣應月,月以三旬而一盈,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由上可見。古人已觀察到月經周期與月球運行周期的長度是一致的。根據婦女28天的月經周期限與「恆星月」周期27.321661天和「朔望月」周期的29.530588天,其周期長度是十分接近的,正好在兩者之間。所以說,月經周期是人體「月鍾」的具體表現,「月經「之義也就因此而故名。
2、腎在行經時間與月相關係中的作用。初潮年齡越早,行經時間越與月亮盈虧時間相一致。根據系統論之腎氣盛,天癸至,任脈通,衝脈盛,胞宮出納精氣等要素有機聯繫構成婦女性系統,其中腎為性系統最高要素的觀點,可以說腎是建立、維持、調節行經時間與月亮盈虧時間保持一致的關鍵。其機理可能是通過腎司開合的作用,進行有周期性的充養、釋放「天癸」,引起衝任。胞宮周期性地蓄溢變化,從而實現行經時間與月亮盈虧時間保持一致,故有「腎為月經之本」之說。
3、月經病發病與月相的關係。前已討論行經時間與月亮盈虧時間的一致性,是人類適應自然的一種生殖節律現象。那麼,這一節律如因其種因素而失常,則必然會導致月經病的發生。調查所得,月經病發病高峰在月空之時,而以月滿前後為最低,而且其病種還有各自的發病規律。如痛經、經閉、月經後期多發於下旬,崩漏、月經先期多發於上旬,其次為下旬。這一結果表明,月經病的發生與行經時間和月亮盈虧時間的一致性密切相關。根據氣血隨月亮盈虧而變化的特點,可以說月經病之所以能發生,而且具有時間規律,其機理主要在於人體生理性的虛弱時期,又遇月經的來潮,使氣血更虛,導致自身功能處於十分低下狀態,於是外邪乘虛而入,「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從而使月經病的發生具有一定時間性。至於痛經、經閉、月經後期為什麼多發於下旬而少見於上旬,崩漏、月經先期為什麼多發於上旬而少見於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