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座的大家
拿到人生第一筆工資的時候
是什麼年代
多少錢
後來怎麼花的
畢竟是人生第一次
也只有一次的體驗
很多網友都把這個特殊的第一次
牢牢地記在心裡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網友@柒樓發的帖一起
回憶一下當年的日子吧
80年代及之前
老一輩逐漸走出貧困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常聽老被人回憶他們那時候的艱苦時代,什麼工資才36塊啊,吃不起這,吃不起那,看不上電視啊,什麼巴拉巴拉一堆,直到自己手賤去搜了下當時36塊錢的價值之後,才驚覺被騙了,恨不得噴出一口老血。
吃的方面:
60年代:冰棒3分,燒餅3分,油條3分,小學一年級一學期學費8毛,大米1毛2分一斤。
現在:冰糕2塊起步,燒餅油條1.5元起步(個),大米3塊起步。
60年代,10元能買啥?
能買大閘蟹12斤,買大黃魚30斤,青菜500斤,牛肉麵50碗。
現在能買大閘蟹6條腿。能買大黃魚的魚鱗若干。能買青菜9斤。能買不帶牛肉的牛肉麵1碗。
穿的方面:
60年代末10元
可買布匹1丈餘,買皮鞋2雙
現在36元,可買1尺,買鞋帶1對。
消費方面:
60年代末10元:可看電影200場(學生票),可買棒冰 250根,可買大白兔奶糖4斤。
現在,可以場外聽聲音,可買棒冰5根,可買大白兔4兩。
60年代末的工資是36元左右,一場電影的學生票是5分,現在一場電影的學生票最低是30元,是600倍。以此物價類推,現在的21600元工資才能抵60年代末的工資36元。
如果再算得保守一些,60年代時,成人票最貴的是2角,現在中等價格的電影票是60元一張,是300倍。那以300倍類推,現在至少也得10800元工資才能抵60年代末的36元工資!
所以,這樣算下來我們的工資也就能保證我們的生活水平,但遠遠趕不上60年代人們的工資水平!
跨世紀之前
生活開始好起來,物價開始上漲
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相差很大,如果統評的話當時的工資水平約300~500元每月。
九十年代初100多,400就是高新了。九十年代末月收入達到1500也是高薪了。所以說平均下也就是300到500的水平每個月。
1995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當年全國職工全年平均工資為55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283元。
數據來源:1995-2010年《中國統計年鑑》(國家統計局編)
網友小兵oo9說:
1990年,父母月工資加一起400元。算高收入了。到了1994年,差不多就是1000元,那段時間工資長的好快。現在他們退休金加一起11000左右。
記得90年時候,首鋼工人工資是600-700,已經驚人的高薪了。相當於現在一個月2萬的收入那麼驚豔。
近二十年
物質生活水平急速提高
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平均主義被打破,各行業工資和收入格局發生了新變化。
從1980年到2015年曆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變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表中可以看到,1980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是762元,2015年的平均工資是61240元,三十幾年間,工資的漲幅達到了80.37倍。與此同時,許多「金飯碗」掉價成了「土飯碗」,也有不少曾經的「土飯碗」逆襲成了「香餑餑」。
80年代:勞動最光榮
計程車司機、售貨員、郵遞員等現在很普通的職業,曾經代表了一個時代人的夢想。「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成為計程車司機。」生於50年代的石家莊老司機老劉說,「八大員」「十大員」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們對熱門的駕駛員、售票員、郵遞員等職業的統稱。
老劉回憶說,在80年代,汽車是奢侈品,司機更是牛氣沖天。據老劉講,他的一個司機朋友「每天把車往石家莊的紀念碑那兒一停,來人了就拉,沒人就歇著,沒幾年就戴上大金項鍊了。」半路出家轉行跑出租的老劉也過了一把癮:「開出租一個月賺兩三千很輕鬆,其他工作一家子也就七八百的收入吧。」
「萬元戶」是80年代特有的名詞,大體由個體戶、私營業主和企業承包者構成。「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是當時的順口溜。《中國青年報》當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年最受人們歡迎的職業前三名分別是計程車司機、個體戶和廚師,而最後三名則分別是科學家、醫生和教師。
(圖片來源於網絡)
90年代:知識改變命運
「搞地質勘探的賺得多,他們是專業人才,而且長期在野外。」老劉回憶說。根據1995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些行業工資水平已「脫穎而出」:電力、煤氣和水供應企業7843元(其中電力企業明顯更高),鐵路9098元,航空運輸業12686元、郵電通信業9026元、工程設計8377元。
也在這一時期,我國已經「堅定了開放決心」,外國資本大規模進入中國,當時外企的中國員工拿到的絕對算高薪。在1992~1995年期間,中國的城市職工收入是美國普通人月收入的1/50~1/40,而在中國的外企執行的是母國的工資標準。蛇口著名的港資凱達玩具廠一個普通的女工,月工資可以掙到300元以上,另外再加上各種福利,以至於有了「娶女就娶凱達妹」的說法。
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興起,帶富了另一批人:1990年12月1日和12月19日,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後開市。全民炒股的熱潮使得證券交易所門口賣小吃的、看車子的大爺大媽也因此發了一筆財。
(圖片來源於網絡)
00年代:公務員熱
在社會競爭增大、保障機制尚不完善的今天,公務員是無數青年人眼中的「香餑餑」,「編制情結」始終是不可忽略的優勢所在。
老劉說「公務員,在古代就是吃皇糧的人,不用看天吃飯,不管年景怎麼樣,工資都是一樣發。當了公務員就意味著以後有機會當領導,當了領導就是升官了,升官了就能發財,不像做買賣的,今天賺了,說不定明天就賠的傾家蕩產。」
對於50後老劉來說,他們那一代人完全是從「單位」裡生,「單位」裡長的,在他們的時代,所有有工作的人,都在單位裡,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都包分配去當公務員或者國企員工,在他們的辭典裡,沒有單位=沒有工作,他們對「單位」外面的世界有一種天然的恐懼不安,所以,當孩子找工作時,擠破頭也想「吃上公糧」。
(圖片來源於網絡)
10年代:金融、IT起薪高
今年來,金融和IT行業的豐厚收入,帶動了各高校相關專業的火爆,更讓每年的應屆畢業生趨之若騖,畢業生起薪最高的接近兩萬,「秒殺」眾多在職上班族。在2016年,年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金融業114777元,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2042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5倍、1.81倍
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三大類行業依次為IT/網際網路/通訊/電子、金融/銀行/投資/基金/證券/保險、政府/公共事業/非盈利機構。每年,北京復興門的金融街(000402,股吧)(000402,股吧)都在吸收著海外歸來以及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高材生,到證券公司投行部去,拿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年薪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最大夢想之一。
不知道未來的孩子們的第一筆工資
會是多少錢?
什麼職業?
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你還記得你第一年工作做的什麼工作嗎?
當時工資是多少錢?
歡迎在下面留言
這裡看不到的內容,就上海鹽網APP!